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没有了
卧龙山与卧龙冈(二)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3-4-2 16:49:27
载入中…
 

卧龙山与卧龙冈(二)

李君鉴

(紧接上文)

二、明朝卧龙山与卧龙冈并存

明正德《夔州府志.山川》载:“卧龙山,在府城(时城在瀼西今奉节老城)东北五里,上有诸葛亮祠” 。《夔州府志.艺文》载《夔城十二名景》,其“龙冈耸秀”为十二名景之一。“龙冈”即卧龙冈。“若人自南阳,择主至此冈。”[22]卧龙冈因诸葛亮而得名。

明正德年间,郡守吴潜仿照“潇湘八景”品定出“夔城十二名景”,以记载夔州府的名胜古迹。其中“武侯阵图”,“龙冈耸秀”记载诸葛亮在夔州的遗迹。

此时卧龙山与卧龙冈并存。卧龙山在今老城东北五里(指关庙沱所在的那座山),卧龙冈在城后山偏东北方向。

三、清朝两座卧龙山,两个卧龙冈

清康熙《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卧龙山在夔州东北五里,以有诸葛祠而名。郡人以为游赏之胜,上有义泉,相传武侯所凿。”

清乾隆《奉节县志》:“卧龙山,治东北五里。上有先主、诸葛祠,今废。”“卧龙寺,治东南,离东瀼十五里。”

清嘉庆《四川通志》:“卧龙山,在县东北五里,武侯屯营于此上,建诸葛祠,因名。有泉清泠。”

清道光《夔州府志》:卧龙寺在城北卧龙山上。

清光绪《奉节县志》卷十四《关梁》:“奉节城池,可谓天设之险。后以卧龙山为屏障,城跨山之半腰”;

卷二十三《山川》:“卧龙山,治东北五里,上有先主、武侯祠,今废。少陵句云:‘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卷十九《坛庙》:“卧龙祠在县东北五里,世传武侯屯营于此,故后人名其山为卧龙冈,并立祠以祀武侯,今圮(pĭ毁坏、倒塌)”;

卷三十五《金石》:“‘卧龙冈’三字,赵少峨书,石在县学署后”;

卷三十六《艺文》:《夔城十二名景》之“龙冈耸秀”:“欲问茅庐今何处,永安城角最高峰。”[23]

卷二十《寺观》:“宝光寺在县东赤甲山上,原名卧龙寺,嘉庆时(1796-1820年)改修”。(把今赤甲山上的宝光寺扯到与卧龙山相邻的古赤甲山上。还硬栽上“原名卧龙寺”。)

清光绪十九年前关于卧龙山、卧龙冈的记载有些混乱,但大多数资料从明以前记载,卧龙山,在城东北五里,即关庙沱所在的那座山。

清光绪十九年《奉节县志》却记载有两座卧龙山、两处卧龙冈。县城后山一座卧龙山,一个卧龙冈;城东北五里(即关庙沱所在的那座山)一座卧龙山、一个卧龙冈。城东北五里卧龙山有武侯祠、先主祠。城东北五里卧龙冈上有卧龙祠。“卧龙冈”三字在县学署后(城后山),“龙冈耸秀”景在“永安城角最高峰” 。

因为清光绪《奉节县志》记载混乱,“卧龙冈”三字许多人亲眼见过,(1958年奉节修筑奉溪公路时才被毁),就在今老县城原奉节中学后山院墙至油库包一带(老奉节中学后山通慧长廊东头有石碑刊曰“卧龙岗”),小地名至今仍存在,所以奉节人大多只知道县城后山的卧龙冈。

清光绪《奉节县志》出现两座卧龙山、两个卧龙冈,实际上是奉节县城城址搬迁使卧龙山发生了位移。奉节县曾名鱼复县、白帝城、民复县、永安县,西汉后县城主要在今白帝城与瀼西(梅溪河东岸)两者之间迭为兴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后,奉节县城不再迁移,一直在梅溪河东岸,今老县城处(瀼西古城)。奉节县城搬迁至今老县城位置后,西晋永平(291年)年间得名,兴盛于南宋时期的卧龙山逐渐被人淡忘了。大约在明朝,出于堪舆家之口,把城后从东北向东南缓缓延伸的一条山脉称之为卧龙山(为区别称今卧龙山)。这条山脉从詹家包下来一直缓缓延伸,到今油库包处山势突然隆起形如龙头高昂,过奉节中学后又缓缓下降到永安中学至梅溪河边,被称之为县城屏障。元明时盛行“八景”之风,于是太守吴潜把龙头高昂处叫做卧龙冈,并定为夔城十二名景之一。今卧龙山西侧随山脉婉转的小溪叫干沟(下雨后发山溪水),沟上依次有念佛桥、叩头桥、化龙桥、永安桥。这一条沟、四座桥的命名与龙有关。传说某年卧龙山上有一条蛟龙“走蛟”,要三个孝子给他叩头才能成功。佛祖投梦给县太爷,县太爷阻拦了三个孝子,这条蛟龙气死了,所以有沟干了,念佛爷之恩,头没有叩下,龙化了(死了),县城永安了的说法。

清光绪《奉节县志》编纂者为了分辨原卧龙山与今卧龙山,煞费苦心记载了两座卧龙山、两个卧龙冈。但不该在原卧龙山上杜撰一个卧龙冈,也没有叙述清楚其古今之变。反把后来者搞糊涂了。又因卧龙冈这个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大家只知道今卧龙冈,不知道今卧龙山。至于原卧龙山,连住在山上的人都不知道它曾叫卧龙山。

瀼西古城后卧龙冈古建筑有:

静晖楼、静晖书院:南宋时期,王十朋为太守时,建“静晖楼”,取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之意。明朝时改为“静晖书院”。

杜邵祠、三贤祠:嘉靖中(1522-1566),知府许应元在静晖书院旧址建“杜邵祠”。祀杜甫、邵康节。后夔州知府许宗镒曾祀宋濂,遂改为“三贤祠”,(晚于明嘉靖十一年巡按朱廷立在莲花池建的三贤祠。三贤祠祀周敦颐、王十朋、宋濂。)祀杜甫、邵康节(子雍)、宋濂。

仰高书院:明万历二年(1574),太守郭棐将杜邵祠改建为“仰高书院”。后改为“崇忠祠”。

岁寒堂、十贤堂:宋代在原奉节中学东头建有“岁寒堂”(一名忠孝堂),王十朋改为“十贤堂”,祭祀屈原、诸葛亮、严挺之、杜甫、陆贽、韦昭范、白居易、柳镇、寇准、唐介等十人。王十朋有诗。

    片云榭、李公祠、三公祠:十贤堂南原有片云榭,乾隆四十一年(1776)太守仲纯信从乡绅请,改为“李公祠”,祀创办莲峰书院的太守李复发。后因太守江权、周景福修缮书院,改为“三公祠”,祀李复发、江权、周景福。道光年间太守恩成再次重修书院后,复改“三公祠”为“李公祠”。

    莲峰书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太守李复发将夔府书院迁建至卧龙山麓十贤堂西,因书院西北有莲花峰,遂取名“莲峰书院”。经乾隆三十九年(1774),嘉庆年间,道光年间多次修葺、完善,莲峰书院有讲堂三楹、冰镜堂三楹、船房三间、斋房60余间。清末改革考试制度,光绪三十年(1904)在莲峰书院别设师范传习所,招考各县文生,毕业后分配各乡设立初级小学。这批学生创办了万、开、云、奉、大巫六县第一批小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办科举,莲峰书院结束历史使命,改为夔州府高等小学堂。

     夔州府高等小学堂、奉节县高等小学堂:1905年,在原莲峰书院旧址上成立“夔州府高等小学堂”。民国成立,1913年废除夔州府,改名“奉节县高等小学堂”。1927年因土匪蜂起,奉节县高等小学堂迁移至帝主宫(旧址在瀼西古城原粮食局)。

     奉节县蚕桑学校:1924年,在莲峰书院东侧创办“奉节县蚕桑学校”,开办三年后停办。

     奉节县立一校:1928年,在莲峰书院旧址建“奉节县立一校”。

     奉节县立中学:1943年秋季筹备在莲峰书院旧址修建“奉节县立中学”,1946年移入新校舍。

     川东区奉节中学、四川省奉节中学、重庆市奉节中学:1950年四川省立奉节中学从考棚街迁往原莲峰书院旧址与奉节县立中学合并,改称为“川东区奉节中学”;1952年8月为“四川省奉节中学”;1997年重庆市直辖后,改名为“重庆市奉节中学”。因三峡水电站建设,2007年重庆市奉节中学迁往朱衣魏家坪。袁梁职业中学迁往原重庆市奉节中学旧址。

四、结论

明以前,卧龙山指今关庙沱所在的那座山,宋朝时,特别是南宋时期,这座卧龙山吸引了不少知名人物,如黄庭坚、王十朋、陆游等,路过三峡必一登为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后,奉节县城固定在今老县城,不再迁移,卧龙山逐渐冷寂。明正德年间郡守吴潜品定“夔城十二名景”,其中为记载诸葛亮在夔州的遗迹,列出“武侯阵图”,“龙冈耸秀”两景。于是将县城后东北角隆起的那个小山包取名为卧龙冈,卧龙冈所在的那座山称作卧龙山。原卧龙山逐渐被遗忘。明正德年间继旧志续修《夔州府志》时便记载了原卧龙山与今卧龙冈。清乾隆修《奉节县志》时,卧龙山位置方向都没有错,但编纂者或许受陆游《游卧龙寺》诗影响,道里指认不同。清道光修《夔州府志》时,只记了城北的卧龙山。清光绪续修《奉节县志》者,将有关卧龙山的资料全部杂糅进去,想分辨清楚却越说不清楚,将两座卧龙山混为一谈。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304/19024.html ]
诗圣杜甫网
卧龙山与卧龙冈(二)
卧龙山与卧龙冈
王十朋夔州诗中的古地名信息
鲍超画像诗和遗照
夔州诗人傅作楫生平与创作考
公孙述,一个颇受争议的历史
黄稚荃等论杜三则
“撇漩捎濆无险阻”别解
论杜诗伪王注中的误注
论杜诗伪王注中的误注(二)
相关诗词
卧龙山与卧龙冈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