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没有了
杜诗“因人”考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3-4-22 14:25:37
载入中…
 

  杜诗“因人”考

(日)后藤秋正 文    李寅生 译

 

    序  乾元元年(758)五月,房琯左迁邠州刺史,为他辩护的左拾遗杜甫(712——770)也于六月左迁为华州(今陕西省华县)的司功参军⑴。次年,弃官离开华州的杜甫于七月来到了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到达秦州之后,杜甫写下了《秦州杂诗二十首》(《杜诗详注》卷七)。开头的一首如下: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正如《杜诗详注》所载:“首联,赴秦之游。”开头的这两句,叙述的肯定是赴秦州之事。那么其中的“因人”一词,具体有什么意义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来进行若干的考察。

一  历来诸家之说

    夏松凉的《杜诗鉴赏》中《秦州杂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关于“因人”的解释,虽然引用了施鸿保的《读杜诗说》,但还有着更为详细的叙述。由于篇幅较长,现择其要点来看一下:

    因人,即“依人”。浦起龙认为是指其从侄杜佐。杜佐当时住在秦州东柯谷,作者在秦州有《示侄佐》诗可证。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指作者的老友僧人赞公,赞公此时也因房琯事件牵连被贬谪在秦州西枝村居住。清人施鸿保认为:“此诗二十首,既不及所依之人,后在秦州亦无一诗及之。当第(只)附人同行,不必至交旧好。至秦州后,即自散去,故不曰‘依’而曰‘因’。”(《读杜诗说》

---------------------------------

    作者(译者)简介:后藤秋正,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寅生,中国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卷七)据作者《佐还山后寄三首》、《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宿赞公土室二首》、《宿赞公房》等诗叙述的希望杜佐寄米、寄薤菜以及想居住西枝村等事来看,作者在准备携家西行前往秦州之前,是有可能考虑到有杜佐等人的资助的。因此,浦说较为可信。

    《杜诗鉴赏》的开头所引的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二说了如下内容:

    其一为二十首之冒,前言“生事”、“因人”笼后“藏身”等篇⑵。未言“烽火”、“心折”,笼后“悲世”等篇⑶。此盖以自明来秦州之故也。起联字字清澈。

    ……“因人”之人,或即指侄佐。公之来此,以侄佐在东柯也。

    也就是说,《读杜心解》的“因人”是指杜甫在东柯居住时依靠的杜佐。《杜诗鉴赏》虽然对此进行了省略,但《读杜诗说》(卷七)却在此引用了这一部分的前后内容。所引的部分是:

    《秦州杂诗》第一云:“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注引顾宸说:关辅大饥,故依人远游,非谓因房琯远谪也。今按“因人”不当“依人”解。依人,依籍其人也⑷。此诗二十首,既不及所依之人,后在秦州,亦无一诗及之。当第附人同行,至秦州后,即自散去,故不曰“依”而曰“因”。后《送段功曹》诗⑸:“幸君因旅客”,《续得观书……》诗⑹:“舟楫因人动”,即皆因此字。

    这里的《读杜诗说》节录的顾宸之说,是顾宸《杜诗注解》五言律卷之三的内容,要点如下⑺:

    是年关辅大饥,生事不可问。至采橡栗以自给,则公之悲可知矣。因人作远

游,时必有所倚托。故为此游,此见到秦之由。诸注谓因房琯而至远游,非也。公岂肯以一谪怨及故人。

    这里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为房琯辩护的原因是“远游”说法的“诸注”,主要有黄希撰、黄鹤补注《补注杜诗》(《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卷二十,或王十朋集注《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卷九引师尹注,都云:“师曰:‘因琯有此游也。’”也就是说,《读杜诗说》的“因人”不仅是由于房琯时件的原因,而且《秦州杂诗二十首》及其后在秦州停留时所在的诗歌也没用具体说道依靠哪一位。“附人同行”即是跟着去秦州方向的人同去,或因秦州旅途艰难,不得已与人同行而已。其中的含义,可做这方面的解释。

    对于这个问题,《杜诗鉴赏》肯定了《读杜心解》的说法,指出居住在秦州的杜佐和赞公给了杜甫以帮助⑻。铃木虎雄的《续国译汉文大成·杜少陵诗集·中卷》(国民文库刊行会1929年出版)对“因人”的注释是:

    杜甫在此是有了他人的帮助。具体是哪个人帮助了他,尚不十分清楚,或许是在秦州的人吧!

    黑川洋一的《杜甫·上》(《岩波中国诗人选集·九》1957年出版)也认为:“杜甫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具体是什么人则不清楚。”他的观点还是沿袭了铃木虎雄的说法,只是稍稍有些不同而已。

二  唐代以前的“因人”用例

    “因人”一语是怎样使用的呢?首先看一下杜甫之前的用例。

这一词语的出处的例子,正如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九所引用的《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传》毛遂之事⑼,是毛遂对其他门客所说:“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的内容。这段话记载在《史记》的故事中。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因人”的内容并没有注释,而裴骃对“碌碌”的注释引《说文解字》之说:“碌碌,随从之貌也。”从这个解释来看,“因人”是跟随他人、凭借他人之力的意思。“因人成事”之语在庾信(513——581)的《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庾子山集》卷七)和《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庾子山集》卷七)中保留了原来的样子。

    在《文选》卷五十四中,也可以看到两个这样的例子。一个是陆机(261——303)的《五等诸侯论》:

    任重必于借力,制广终乎因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广大,并不能靠一个人治理,需要靠其他人的力量才能治理好国家。

    另一个例子是刘峻的《辩命论》,相关的内容是:

    然命体周流,变化非一。……或不召自来,或因人以济。

    李善注的这部分内容,引用了《傅子·举贤篇》一文。前一部分引用的是:

    昔世知居上取士之难,故虚心而下听;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

    《傅子》认为,选拔人才如果与身份高的人相比,身份低的人出头则较为困难,因为他们需要别人的举荐才能崭露头角⑽。在唐代以前的诗歌中,“因人”的用例是没有的。

三  唐诗中的“因人”用例

    唐诗中的用例首先举出的是骆宾王(619?——684?)的《春霁早行》⑾(《骆丞集》卷二)。诗中的用例应该是最早的了。

年华开早绿,霁色荡芳晨。……

自惟安直道,守拙忌因人。

    在骆宾王的《萤火赋》(《骆丞集》卷一)和《对策文三道》(《骆丞集》卷三)中,也能见到“因人成事”之语,而《春霁早行》典出《史记》则是很明了的事了。但这首诗并不具有主体性,因其追赶时髦甚至有令人生厌的感觉。

    王维(701?——761)的《早入荥阳界》(《王右丞集》卷四)还有这样的例子:

        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

        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

    这里的“因人”,是到达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的王维观察当地居民风俗而说的话。“因人”是判断当地百姓的状态和服饰、行为举止的材料,是对根据人们的情况而做出的判断。

    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李太白集》卷九)也有一例。

……

    我挥一杯水,自笑何区区。因人耻成事,贵欲决良图。

……

    这里的“因人”与骆宾王的《春霁早行》诗一样,是因他人的帮助而成事感到羞耻的意思⑿。

    杜甫诗歌中的“因人”之例,正如《读杜诗说》所说的那首《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其后的这一例,现将前后的句子也引证出来。

         颂椒添讽咏,禁火卜欢娱。舟楫因人动,形骸用杖扶。

    这里的“因人”,是因体弱而拄杖的杜甫由于舟动时的行为,是因他人的原因而形成的。《读杜诗说》所提到的《送段功曹归广州》并无“因人”一语,末联有“因旅客”之句,现在也引证如下。

         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轻。幸君因旅客,时寄锦官城。

    这几句的意思是,南方有丹砂和白葛之类贵重的物产,因而作者委托旅人把这些东西捎回成都。

    在杜甫之后的唐诗中还有几个这方面的例子,现将其列出。

    刘禹锡(772——842)的《偶作二首》(其一)(《刘宾客文集》卷二):

      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

    关于这两句诗的内容,蒋维崧等人编著的《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认为:“悟佛,参悟佛性。佛家因为一切众生皆有物性,须自悟,不关人。”陶敏、陶红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出版)也认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因人,不因他人,谓须自悟。”两种解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以说达到自悟的境界,非靠他力,而靠自力。

    白居易(772——864)的《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白氏长庆集》卷二)的第十句,与刘禹锡的用例相同,使用了如下的否定形:

        我谓此山鸟,本不因人生。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左迁南方的旅人,听到栖息在山间的鸟儿鸣叫出来的《思归乐》,不禁“忧愤”凝集,想作思归的精灵(鸟)。也就是说,人毕竟不是鸟,因为有了望乡之念,在听到《思归乐》之后才有了归乡之思。这个“因人”应该作人的心理原因来解释。

    元和十二年(817)考中进士的潘存实,其所作的《赋得玉声如乐》(《全唐诗》卷四百九十)又是怎样的呢?开头的四句是:

      表质自坚贞,因人一扣鸣。静将金并响,妙与乐同声。

    玉并不能发出声音,只有人在敲打之时才会发出声音⒀。

    皮日休(840?——880?)的《五贶诗·五泻舟》(《松陵集》卷五)起联是:

       何事有青钱,因人买钓船。

    这是因为人的因素,才有了买钓船之事⒁。

    贯休(832——912)的诗有四例。现举《感怀寄卢给事二首》(其二)(《禅月集》卷四十二)一例。

     好更因人寄消息,活州归去已蹉跎。

    这里的“因人”是委托别人、依靠别人的意思。

    齐己(864?——934?)的《寄顾蟾处士》(《白莲集》卷七)的尾联,有如下的句子:

    春醉醒来有馀兴,因人乞与武陵图。

    这里的“因人”似乎也有委托别人、依靠别人的意思。最后再看一下晚唐五代人赵搏⒂的《琴歌》(《全唐诗》卷七十七)的第二十七、二十八句:

     一生从事不因人,健步窣云皆自致。

    这里的“不因人”是不求人、不托人的意思。

    在唐代诗歌的用例中,“因人”除了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的例子之外,几乎都是借他人之力、委托他人的意思,这个解释大概应该是正确的。(未完,紧转下文)

四  与“由人”的差别

    杜甫在乾元元年六月到达华州时,想起了前一年夏天去往凤翔时也同样经过了这里的金光门,于是他写下了《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杜诗详注》卷六)一诗,内容如下: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杜甫认为自己出为华州的原因不是因为唐肃宗,而是因为自己“无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决意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当时他写下了《立秋后题》一诗(《杜诗详注》卷七),内容如下: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这首诗的第七句“罢官亦由人”,是值得注意的句子⒃。这里看到的与“因人”相类似的“由人”之语是什么意思呢?如按傅庚生《杜诗析义》⒄所说,杜甫罢官的原因大概是是他讨厌束缚、崇尚自由而造成的。这首诗的第八句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靖节先生集》第五卷),同样也与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304/19030.html ]
诗圣杜甫网
杜诗“因人”考
卧龙山与卧龙冈(二)
卧龙山与卧龙冈
王十朋夔州诗中的古地名信息
鲍超画像诗和遗照
夔州诗人傅作楫生平与创作考
公孙述,一个颇受争议的历史
黄稚荃等论杜三则
“撇漩捎濆无险阻”别解
论杜诗伪王注中的误注
相关诗词
论杜诗伪王注中的误注
论杜诗伪王注中的误注(二)
论杜诗伪王注中的误注(三)
著名画家徐小龙为“杜诗双百
杜诗:京都史上最大的暴雨发
美妙迷人的音乐流淌在杜诗里
杜诗记载:重庆附近曾出产拇
杜诗与《文选》关系研究述略
杜诗与《文选》关系研究述略
“雄豪”论杜——北宋前期一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