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难忘的往事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22:01
载入中…
 

                                 难忘的往事(二则)

                                张 兴 茂

                          一、由城市的背水族联想
    近几年来,每天清晨,在10余万人口的古城奉节,沿梅溪河到凉水井、水田坝,从老县城到新县城北门坡的白鹤井的公路上,总要碰上成群结队的背水族,老年居多,女同志居多。家里孩子听说后也要我加入这支队伍,说是一可以锻炼身体,二可以节约一笔矿泉水线,我确实动过几回心,终于没有行动。
    如今的人取水不是用木桶、铝桶、铁皮和塑料桶,基本上是用能装10至15斤的大塑料壶,有的提,有的缝个口袋背,一滴不漏,不用歇气三四里路一股劲就背拢了。冬天出点毛毛汗,夏天当然是大汗淋漓。没有谁逼迫,完全是自觉自愿。有的人越背越壮实,有的越来越早,背一壶水回来不到五点,家里其他人还在打鼾做美梦。
    小时候,家里穷,最怕做的活是两件事:一是推磨,二是担水,最愿做的是拾柴放牛。放牛可以与小伙伴们一起比唱歌,每次赢了还可以得到一把牛草的奖赏;拾柴捆两捆担在扦担两头,走起路来闪悠悠的,显示出男子汉气。推磨是将包谷米放在大石磨上,搭起板凳和二哥两个拉,他是个耿直人,看我把磨啄子揪倒,干脆他一个人使冲力推几转歇一会儿,或者过轮,你十转我十转。这样,由于力气小,只能抱着磨飘带围着磨子转,家里缺钱,很少修磨,磨齿不锋利。这样往往一升包谷要磨两三个钟头,加之白天劳累疲倦,晚上爱磕睡,推磨时往往额头碰到磨扶手上才醒。以后,渐渐地长高些了,二哥11岁时进了红岩磺厂当捶矿工人去了,只好由我一个人推。妈妈忙完了活或大哥做完了其他事,带着我推磨。所以从那时就想:将来长大了要发明一个磨玉米的机器,后来老想利用门前吊水湾小瀑布的水带动水轮机来磨面;终于,也只是空想。于是下决心摆脱这磨苦运。下决心刻苦读书,跳出"农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在全区各乡押去批斗,几个月下来,虽岁数小,终于也被整垮。记得一次,把我从甲高押往杨坪乡批斗,路过小治时已是中午,在一农民家煮饭吃,推包谷打糊糊,押送的人逼着我推磨,我说:"我走路都奈不何了,推不动了。"其他陪斗的同志去帮我推了。又偷了一回懒,欠了一次人情。一幌五十年过去了,人已进入花甲之年,回到家乡一看,多数家庭用上了电动钢磨推玉米了,不免感慨万千,许多家庭也没有石磨了。恐怕过些年这石磨要进博物馆上辞书了。然而,家乡吃水仍然靠人工担。回忆小时候我个头比水桶高不了多少,但半桶水需要把扁担系全绾在扁担两头只留个扁担钩,勉强担起水一走一碰,像水桶里装了几条大鱼似的,等把水担到家时衣服湿完了,桶里的水也剩下不多了。一口能装五六挑水的木缸往往要跑十多趟才能把它挑满。以后上小学的两三年里,我除开要担水、拾柴、放牛、割牛草、干农活、打猪草而外,每天上半天学时,得把未满岁的小妹妹背起上学,她没奶吃,往往听课听到津津有味时,小妹突然哭起来了,怕老师批评、同学指责,得赶紧把妹妹抱出教室诓她。好在那时教我的朱光玺老师很同情我家是孤儿寡母,没为这事说过我一次。
    记得在上初中二年级时,学校规定师生要轮流值班在500米以外的小山坡下挑水,一次和同学比赛,看谁跑得快,用水桶在水井里取水时,未把水桶拉上来,反被水桶拉到井里去了,幸好被班主任卢廷桢老师发现及时救起来了,同学们笑我成了"落汤鸡"。"文革"中关牛棚时,白天要去写语录,搞"红海洋",晚上挨批斗。一次晚上在区公所批斗完了,主持人说:"这家伙不老实,从明天开始早晚要挑水,每天20挑,否则你看我们怎么收拾你"!当时区里没有自来水,是请工从坡脚下七、八百米远的井里挑上来,我身体极度虚弱,已斗我80多场了,不说早晚挑水,就是全天挑水也难完成20担水的任务。还好,人不该死终有救。那晚上正好有一好友——县医院的陈和藻医师下乡巡迴医疗,他也参加了批斗会,他听主持人说完后,就说:"如今阶级斗争十分复杂,必须提高警惕。这家伙这么不老实,叫他一个人去挑水不放心,谨防他放毒啊,我看要么拿几个好人跟着去挑,要么不让他挑,改做别的什么"。他的这一建议果然凑效。那时,哪个干部敢与我这"反动分子"一起去挑水呀。主持人自己当然不会干,于是,自己打圆场说:"那就依陈医生的,不要他挑水,改做别的吧"!谢天谢地。第二天我请假到卫生院请他看病时,悄悄向他致谢,他说:"我看你身体这么虚弱,不说挑20挑水,就是挑空桶跑20趟也要把你整翻"。我说:"多亏你救了我一驾"。
    人,这是这么怪,有担水的时候不愿担,觉得苦。不须担水时,要主动自觉担水,觉得是甜。有包谷吃时想吃大米,觉得是玩格,有大米时又老想吃包谷,认为这是享受。恐怕是通病,穷人为生计,富人为长寿。这苦乐观也是变化的。有的人通宵达旦地打牌认为是乐事,有的人就不这样认为。觉得坐久了,血脉不活动,久之可能短寿。不是么,有的人一次赢了叫"杠上花"的就兴奋得停止了呼吸。许多领导干部对我讲:"如今当领导最苦的莫过于陪客喝酒。自己干不得几杯,客人不会醉。各人醉了要说没醉"。况且当今应酬又多,天长日久经过"酒精考炼",有的也确是个"人才",懂得领导意图,连连升迁。可也有一些陪客者未把客人麻翻自己却先翻了,十有八九不是酒精中毒肝硬化,就是被认为是"窝囊废",妨碍公务只好"下课"。
    有时我想,假设今天所有的干部都把那些至今还在农村担水吃,推大磨的、城市的"扁担"、"棒棒"甚至个别烧火断顿的人想一想,就晓得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

                                        二〇〇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二、泥巴、红子粑、糠粑、麦子粑

    我老家是当今著名的天坑地缝风景区,那里是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在饮食方面有个特点,就是爱将主食做成粑粑吃。那时候是国民党要垮台,又逢灾害,兵荒马乱,大多数人没饭吃,穷人家主妇就将各种能下肚的东西做粑粑来吃。我母亲就做过各种各样味道,各种拌料的粑粑。记得吃过:观音泥拌青薅,刺盖的泥粑粑,菜叶子拌包谷面的菜粑粑,木瓜子和包谷面做的红子粑,蕨根粉粑,老包谷制的水窖粑,荞子粑,麦子粑,包谷粑,苕渣粑,高粱粑、米糕粑,红苕粑……一般人家在冬天将各式粑粑做好蒸熟存放,每天吃两餐,每餐饭时将这些粑粑放在火堂里烤热拌汤吃。逢年过节就做点纯包面粑粑待客,平常只能吃到很少有包谷面的其它充饥的粑粑。最难下喉的莫过于观音泥做的粑粑。往往吃下去有泥醒味,又屙不出来,许多人就死了。临解放时,我家一年之内死了五口人,就是由此引起的。
    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做粑粑的饮食习惯也逐渐消失了。但是,有几种粑粑始终难忘。解放初期,由于父亲刚去世,家里靠政府救济。于是每到秋冬季节,母亲就带着我们去山上找木瓜子,一打几背篓回来蘑细了和点玉米面做粑粑吃。这种红子粑吃起来有酸甜味,口感还好,只是有小籽籽挺牙齿,这是我一生中吃得最多也最长的;其次是在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59年到62年,我在奉节师范读书时,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患了浮肿病,余医生给大家开的处方都是"糠粑粑"。有的同学不肿,但为了暂时填饱肚子就使劲喝水也让自己肿起来,以讨得余医生那个"处方"。个别人也不去开"处方",就悄悄地去偷糠粑粑,结果抓到了又要挨打又处分;还挨批斗,说他对粮食政策不满。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好了,一些城里人不光吃白米饭了,经常买麦子粑吃。于是郊区农民就投其所好,每天清晨就大挑二挑往城里送,一直送到每家楼层,学生寝室。现在一些宴席上也常出现麦子粑了。这就印证了我小时候大人经常说的几句话:"吃不得没饿,做不得没穷";"吃了五谷想六谷,喝了稀饭还要喝糊"。
                   

                                       二〇〇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作者:张兴茂,重庆市奉节中学高级教师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215.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