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窦常、王承弁、刘禹锡相继为夔州刺史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22:08
载入中…
 

 

窦常、王承弁、刘禹锡相代为夔州刺史

 

易衍澄

 


诗豪刘禹锡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人耳熟能详。但是,刘的前任刺史是谁,更前一任刺史又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历史渊源;刘是何时任命,几时到达夔州,何时改任去夔:刘仅仅担任刺史,还任不任军职,如任军职,是实职,还是兼职,等等。这种种问题,有种种说法。有的似乎清楚,有的语焉不详,有的似是而非。为此,考诸史籍和有关诗文集,经核实比较,分析综合,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韦绚《刘公嘉话录》(下略为《嘉话录》):“予以窦丈及王承弁同在朗州,日共欢宴,后三人相代为夔州,亦异事。”①这记载,虽非刘禹锡本人所记,但,韦绚是在长庆二年(822)春到白帝城随刘问学,听刘与诸子谈话,“退而默记”(韦绚《嘉话录▪序》)。这记的内容,应是出自刘禹锡之口,所记,应是真实的。那么,窦常、王承弁、刘禹锡何年月同在朗州,如何日共欢宴,几时三人相代为夔州?先说三人何时同在朗州。王、刘两人先在朗州,主要看窦何时到朗州,这有史有文有诗可稽。

《旧唐书▪窦常传》:“常,字中行。……元和六年(811)由湖南判官入为侍御使,转水部员外郎,出为朗州刺史。”这是窦常的简历,由京官出为地方朗州刺史。但何年何月出守朗州,不清楚。刘禹锡《武陵北亭记》:“(元和)七年(812)冬,诏书以竹使符授尚书曹外郎窦公常曰:‘命尔为武陵守’。”(元和九年[814]九月作于朗州。)这就明确了出守朗州,是七年(812)冬诏书授命。那么,窦常何时抵达朗州?有窦常、刘禹锡诗可考。窦常《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禹锡》,首联:“杏花榆英晓风前,云际楚楚上峡船。”刘禹锡《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韵》,首联:“楚乡寒食桔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刘禹锡诗系元和八年(813)春作于朗州。那么,窦常的诗也应在八年春作于松滋渡口。从窦刘两诗诗题和两诗的首联看,窦在八年寒食日(清明节前一日,也有前二日说。)途次湖北松滋县西的松滋渡口,在杏花晓风时,云际楚楚气象中上峡船,即将抵达朗州。由此诗可推知,窦常约在清时节后五六天到达朗州。于是,便有了《嘉话录》所记,公余之时,窦、王、刘三人时常在一起欢聚,临风把酒,抚琴纵歌,诗词唱和。”

这儿,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窦常人还没有到朗州便先寄示四韵?此时,刘不仅不是前守朗州,而且是一贬员闲职司马。合理的一种解释,他们是故交。如此,才会有人未至,诗先寄。他们曾在杜佑淮南幕中共事相交。贞元十四年(798),杜佑镇淮南,奏授窦校书郎,为节度参谋。十六年(800),刘服满,入杜佑徐泗濠节度使幕,为节度长书记。十一月,杜佑罢兼领徐泗,刘便改淮南节度长书记。②窦刘就在此时相识相交,这就是他们的历史渊源。因而窦赴朗州任,人未到,诗先寄,极亲切地称“刘员外禹锡。”

次说何时“后三人相代夔州”。这可以从史籍和刘窦诗句中稽考。

《新唐书▪窦常传》:“历朗、夔、江、抚四州刺史。”这儿,仅记历四州刺史中曾历夔州。还有诗可证。窦常《谒诸葛武侯庙》:“永安宫外有祠堂,鱼水恩深祚不长。角立一方初退舍,拟称三汉更图王。人同过隙无留影,石在穷沙尚启行。归蜀降吴竟何事,为陵为谷共苍苍。”③史和诗都只表明窦常曾任夔州刺史。但是,何时由朗州改夔州,又何时离开夔州,不明白。如从刘窦二人其他的诗考稽,可明白窦常改夔州和离夔州的时间。

刘禹锡七律《夔州窦员外使君见示悼妓诗,顾余尝识之,因命同作》和《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因和之》,前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后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皆作于连州。窦的“悼妓诗”和“忆小红吹笙”原诗已佚。刘诗皆存。④从刘的诗题看,一可明确窦常为夔州刺史,二可从刘诗写作时间看,可证窦在元和十一、二年在夔州任上。何时由朗州刺史改夔州刺史?常制,州官一任三年。窦由京职出任朗州刺史,授命在元和七年冬,到任是八年春寒食日后五六天。任期以三年计,元和十年,窦还在朗州。元和十一至十三、四年任夔州刺史。十一、二年在夔州,已为刘两首诗可证。窦由夔州刺史改任江州刺史,又由谁来接任呢?这儿便要述说到“三人相代为夔州”之王承弁了。

《旧唐书▪穆宗纪》:“(长庆)二年(822)正月癸已朔,……乙未(初三),以夔州刺史王承弁为安南都护、本管经略招讨使。”⑤这就表明王约在元和十四年(819)接窦常为夔州刺史,任职至长庆二年(822)春正月,便由“日同共宴”的刘禹锡接任夔州刺史。刘守夔州的起讫时间,担任几职,从刘禹锡的文诗考察便可明白。

刘禹锡长庆元年(821)年末,免丧起复,自洛阳赴夔州任。⑥到夔州后,立即便写了《夔州谢上表》:“伏奉某月日制书,授臣使持节都督夔州诸军事、守夔州刺史。……臣即以今月二日到任上讫。……长庆二年正月五日。”从上面的文字看,刘在长庆元年(821)岁末,某月日奉皇帝诏命,任命为夔州军政一把手,某月日自洛阳动身,二年(822)正月初二到达夔州,初五写“谢上表”。刘的职务,不仅是州刺史,而且授有都督夔州诸军事职,非兼职,是实职;军职列在政职之前。刘一到夔州便有诗纪事抒情,正可作到夔之证。《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天外巴子国,山头白帝城。……峡断见孤邑,江流照习瞢。……重关群吏散,静室寒灯明。故人青霞意,飞舞集蓬瀛。昔曾在淳御,应知鱼鸟情。”至于刘何时离开夔州,从刘《别夔州官吏》和《历阳出事七十四韵》的《并引》可考察。

《别夔州官吏》:“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唯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长庆四年[824]秋,作于夔州。)诗的首联、颈联告诉我们,刘在夔州“三年巴城守,”于长庆四年“峡水秋来不恐人”时去夔。别情依依。“青帐联延喧驿步。”唯有难忘的“《九歌》词数首”,只好留与里中赛蛮神。当踏竹而歌时,莫忘白头刘郎。真是情真意切。但,刘在秋季哪一个月去夔呢,从诗里看不出。《历阳书事七十四韵并引》:“长庆四年(824)八月,余自夔州转历阳。”(诗,于敬宗宝历元年[825]春作于和州。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刘禹锡是长庆四年八月去夔州转历阳(和州)的。

归纳以上述说,概括如下:窦常和刘禹锡曾在杜佑幕中得识相交。后在朗州,窦常、王承弁与刘禹锡,公事之余,日共欢宴。元和十一年至十三年(816~822)继窦常任夔州刺史。元和十四年至长庆二年正月初二(819——822)王承弁继窦常为夔州刺吏。长庆二年正月初二至长庆四年八月(822`824)刘禹锡继王承弁任夔州刺史。

 注:

①、②、④、⑥:见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附录——刘宾客嘉话录▪附录八刘禹锡简谱》。

③窦常诗:见《全唐诗》卷271

⑤见《旧唐书▪穆宗纪》卷十六中华书局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222.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