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萧纪失败是太子萧圆照之过:“纪之构衅,悉其谋也。”;有人说:萧纪是吝啬皇帝,而成大事者绝不能吝啬。萧纪犯了这条兵家大忌,导致了兵败身死的可悲下场。表面上看,萧纪的失败,是萧圆照想当皇帝利令智昏,封锁消息,使其父骑虎难下。萧纪吝啬,不讲信用,加速了失败。但笔者更倾向于李延寿《南史》中的评价:萧纪失败,主要是“才轻志大”
。
萧纪经营蜀中确实不错,但想承接南朝梁,成就三国(东魏、西魏、梁)鼎立之势还谋略不够,缺少做为一个统帅的才干。
第一、萧纪称帝,没有得到舆论上的支持,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邵陵王萧纶以后,“则人望归于荆、益” 。荆、益比较,荆州萧绎平侯景之乱有功,并消灭了对自己有潜在威胁的其他宗室子弟,平定了宗室内乱。为自己称帝作了很多基础工作。由于萧绎死守峡口,不放萧纪出峡,萧纪平乱无寸功,却先于萧绎称帝,失了人心,输了舆论。初,萧纪得到梁武帝萧衍的赏识,源于他像极了年青时的萧衍。萧衍称帝,不但有功,而且注重舆论影响,如为称帝曾散布民谣:“行中水(衍),为天子。” [16]萧纪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当用以号令三军的名义(平侯景之乱)不复存在,“蜀中将卒日夜思归。” [17]将士离心,失败在所难免。
第二、萧纪称帝,想立足于东魏、西魏之间,但缺少外交策略,没有去争取领国西魏的支持或中立,使自己处于两面受敌的境地。
第三、萧纪缺少军事谋略。萧绎将南郑(汉中治所)割让给西魏时,南梁、秦二州刺史萧循曾向益州求救,萧纪却只做了象征性的救援,使汉中之地尽归西魏,犯了极大的战略错误。“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18]这是三国时期从事杨洪给诸葛亮的建议。蜀无荆州可立国,无汉中则根本无法自保。刘备略定益州后不久便挥兵北上与曹军夏侯渊、张颌部争夺汉中。诸葛亮坐镇成都,倾尽全力发援兵支援前线,致使蜀军斩夏侯渊,逼退曹操,占有汉中。刘备方能进位汉中王,使其集团实力膨胀至顶峰。在曹魏灭蜀汉之战中,钟会正是利用了姜维在沓中屯田避祸,无法及时救援的机会,迅速攻拔汉中天险阳平关。使姜维只能据守剑阁,但又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致使蜀汉灭国。萧纪若能抓住南梁、秦二州刺史萧循向益州求救的机会,全力救援萧循并击退魏军,则可顺势控制汉中,取得进可攻关中、陇西,退可保益州的有利局面。不致西魏得陇(汉中)望蜀,不致自己腹背受敌。梁剑阁守将杨略举关投降西魏,也不过是顺坡下坎。
第四、萧纪作为统帅,犯了吝啬这样的兵家大忌。对己可以“贞白俭素”, 对他人绝不能失信,更何况是为自己卖命的将士。斤斤计较,舍不得金银,最终却落得个自己被杀,儿子饿死,这笔帐是亏了还是赚了,已十分清楚。
注释:
[1]-[7],[9]、[10],[11]-[13], [15]-[17]见《梁书》、《南史》、《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第165卷,《通鉴纪事本末》等。
[8]、[14]见清光绪《奉节县志》卷32纪事志。
[18]见《三国志·蜀书》十一。
责任编辑:李 江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2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