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雄豪”论杜——北宋前期一种独特的杜诗接受现象解读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8:27
载入中…
 
(《内编》卷五)等十四类,虽不免有琐细与含混之嫌,但毕竟指出了杜诗“壮美”的丰富性,不为无见。“壮”谓波澜壮阔、气势涌动,其中就包含了“雄豪”追求力度与气势的因素。当然,学界对于杜诗主体风格的评价是“沉郁顿挫”,是指杜诗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忧愤郁勃;形式上的波澜老成、顿挫变化;语言上的精炼准确、含蓄蕴藉。然仔细品味,所谓“忧愤郁勃”、“顿挫变化”,其底蕴都是偏于雄厚劲健、深透有力的,诚如洪亮吉《北江诗话》所论:“杜浣花之诗,佳处在力透纸背。”同时,杜甫性格当中也有狂放的一面,这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均有记载。他自言 “性豪业嗜酒”(《壮游》),还自称“狂夫”,别人也说“杜甫狂处遗天地”(杨巨源《赠从弟茂卿》)。“狂”谓放荡不羁、不拘小节,“雄豪”的诗风某种程度上是杜甫人格的外现。可见,“雄豪”论杜的发生,与杜甫其人其诗的内在因素密切相关。设若一个风格完全婉约或者以阴柔为主的诗人,读者无论如何不可能以“雄豪”对其进行解读。

“雄豪”论杜约风行于仁宗天圣(1023-1032)年间,至嘉祐(1056-1060)后渐趋消歇,其时不过四、五十年,相对于漫长的杜诗接受史可谓昙花一现。然而,它并未就此退出文学演进的河流,而是将其精神融入了其中。兹以宋诗流变为例。

宋诗面目何在?决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这里不妨袭前人成说,以达管窥之效。早在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就指出,宋诗的弊端亦或特色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今人缪钺《论宋诗》一文以为,宋诗的特点在于:“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美在气骨,故瘦劲”、“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钱钟书《谈艺录》也认为“宋诗多以筋骨思力见胜”。作为宋诗初祖的杜甫,在宋代正是以这样的标准被重新解读的,而这种解读的成熟与定型是在“江西诗派”那里。“雄豪”论杜恰恰出现于这一接受前夕,其于整个宋诗的发展不无影响。

首先,“雄豪”通过与其它诗风彼此渗透,影响到宋诗的审美取向。宋代的文学精神,经历宋初半个多世纪的调整而确立,“雄豪”论杜风行的天圣、景祐正处于这一整合时期。此时,诗人开始走出唐人窠臼,努力追求各具特色的个性化诗歌风貌,从而导致了雄豪与平淡、清丽、怪异、奇峭等诗风的并存。各种诗风往往又彼此交融,如石延年的豪宕而兼怪异,苏舜钦的豪放亦偶间闲丽,梅尧臣的雄奇而转为古淡,欧阳修的气完力足而入于平淡畅易等。顺应时代的新变,诗人审视、融汇着各种风格,在震荡中不断选择、调整着自我的诗风,从而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同样,“雄豪”在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时代特色诗风的同时,和其它诸种诗风特别是“平淡”的风格,彼此影响、交融,为宋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追求平淡,而他在“造平淡”之后,依然“思杜韩”(梅尧臣《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杜、韩诗在其心目中的印象远非平淡,他论杜诗谓“句欲得健”[6]P67,而韩愈的诗学观是:“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熟悉杜、韩之雄豪奇峭的梅尧臣,成就了包孕丰富、“山高而水深”的“平淡”诗风,这是绚烂至极的复归,是诗歌本身发展规律的表现。故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并序》中形其诗为:“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平淡中糅有气势与刚劲。向来怕被人论为平淡的苏舜钦,并非没有淡的一面,其《怀月来求听琴诗因作六韵》云:“雄豪尚余勇,淡泊忽忘言”,在表现雄浑豪迈的境界时,依然保持着冷静的思索与淡然的心态。叶燮指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7]P67梅、苏对于“雄豪”、“平淡”诗风的偏爱、选择与融合,首开宋声先河。诗风的这种融会与转变是时代的必然。大唐国势强盛,杜诗“雄豪”的底蕴也更近于雄浑厚重。宋代已不复大唐的国势与声威,繁荣的表象下,时时受到辽、金等强敌的威胁,士人的心态总体趋于内敛,难于那么自信昂扬,于是雄豪与热情也悄悄融化在沉着而不失奇峭的平易之中,形成了宋诗“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的独特风味。

其次,“雄豪”论杜是古文传统向诗学领域渗透的体现,是古文特征向诗歌横向移植的结果,或者说是宋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先声。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言“健”:

我叔《诗说》……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不若《诗辩》“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未事夫子时气象。……只此一字,便见我叔脚跟未点地处。

“雄深雅健”是宋人评杜诗似司马迁的契合点之一,“健”在这里更强调“雄豪”行文纵横恣肆的一面。严羽论诗尚盛唐,他认为“健”但可评文,未可言诗,由此可以看到,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唐宋诗的差异,那就是宋代的“以文为诗”。宋人以“豪”、“健”评诗时,多少是站在诗文相通的立场,将理想的散文风格视为理想的诗歌风格。而从创作实践看,雄豪的风格,的确适合于单行散体、以气贯注的诗作,适合于无拘无束地发议论、讲道理的诗作。在这一点上,宋诗颇得益于杜诗,杜诗以文为诗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多议论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唐人诗有议论者,杜甫是也。杜五言古,议论尤多。”宋人对杜甫“雄豪”诗风的模仿与移植,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宋诗具有了不同于唐音的重要因素。

再次,“雄豪”诗风的核心表现为重“健”、重力度、重气势等,这一追求贯穿了整个宋代诗坛,成为宋诗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叶燮《原诗》云:“自甫以后……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7]P8而宋人的尊杜,是以对杜诗“雄豪”的接受开始,由此形成的审美追求终有宋一代,“江西诗派”的好尚拗峭瘦劲,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宋代是一个重理性的时代,宋人深知单纯崇尚力量与气势,往往会丧失韵味和情调。随着时代的发展,宋人不再直接以“雄豪”论诗,而是以理性加以节制,以雕章琢句进行修饰,以“雅健”、“劲健”、“雄健”等来论述诗歌风格,使得追求豪放有力的诗风成为宋代重要审美风格的同时,对其做出规范和限制,赋予了直接发露的“雄豪”以温文尔雅、外柔内刚的特质。

在宋人那里,对“雄豪”诗风的推尊有时甚至超越于其它风格之上。如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三云:

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际,无意于山,而景与意会,此渊明得意处也。而老杜亦曰:“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予爱其意度闲雅,不减渊明,而语句雄健过之。

在陈善看来,能够做到雄劲有力比意度闲雅更难得,宋人对豪健美的崇尚可见一斑。

明胡应麟谓:“宋人学杜,得其骨不得其肉,得其气不得其韵,得其意不得其象。至声与色,并亡之矣。神韵遂无毫发。”[8](《内编》卷四)意为宋人对杜诗的继承,不在于“声色”与“神韵”,而主要表现在“气格声势”、“筋骨思力”等方面。可见,宋人对杜诗的接受与发展是有选择的,他们以自己时代特定的期待视野、审美理想对杜诗重新进行了解读。而其最初的以“雄豪”接受杜诗,正是这一解读与选择的发端。在杜诗影响日益弥漫与定型化的宋代,“雄豪”论杜的出现,是时代发展与诗史演进的必然,它不仅开宋人学杜、论杜重“意”、重“气”以及重“骨”等先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诗歌的流变,为宋调的形成导夫先路。

 

参考文献:

[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四库全书本.

[2]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M],四库全书本.

[3]何文焕.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4]范仲淹.范文正公集[M],四部丛刊本.

[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华文轩.古典文学资料汇编杜甫卷[C],北京:中华书局,1964.

[7]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胡应麟.诗薮[M],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谢相尚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07.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