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伉《冻桐花馆词钞》)
注:
[1] 刘孟伉七十寿辰:刘孟伉生于1894年,毛子献写此诗时当在1964年。
[2] 此句引自杜甫诗《引水》。
[3] 据《光绪奉节县志》载,傅作楫于康熙二十六年中举,未中进士,故刘老此记有误。
[4] 即刘孟伉之兄刘贞安。
[5] 此处原文缺字。
按:毛子献断定“峡中明月汉瞿唐”,认为明月峡就是瞿唐峡。刘孟伉认为毛子献诗中“峡中明月汉瞿唐,天际乌云唐麝香”就是指奉节的明月峡、瞿唐峡、乌云顶和麝香山。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对《引水》诗中 “月峡瞿唐云作顶,乱石峥嶸俗无井”的“月峡”注释为:“明月峡,在重庆附近的巴县境内。”并将此两句译为“从明月峡到瞿唐峡地高接云,乱石高耸,民间饮水不靠凿井。”两相比较毛子献和刘孟伉是夔州土生土长的人,地理情况熟悉,所作解说较为合理。《引水》诗只写夔州民间饮水不靠凿井,韩却说明月峡在重庆附近,并断言自重庆到奉节“民间饮水不靠凿井”,不仅与杜诗原意相差甚远,而且与实际情况不符。
令杨振宁纳闷的《李白与杜甫》
1978年秋,杨振宁参观杜甫草堂时,他告诉陪同者李存修,在中国历史上,他最喜欢的文人即杜甫,因杜诗表达了最基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声音。当李讲到郭老1953年在草堂为杜甫的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时候,杨一下打断了李的话,提出一个李从未遇到、也没有想到的问题:“郭老既然如此高度评价杜甫,为什么在他写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扬李抑杜的倾向,是否评论界又有新的论点?”李说:“我也常读文学评论方面的书,对李白与杜甫,学术界未见新的动向,这或许是郭老的一家之言吧?”
晚上,省领导宴请杨振宁。席间,他又提出了这个问题:“关于《李白与杜甫》那本书,郭沫若先生的观点,有无什么背景和政治上的因素?”该领导应付似地讲了几句,却不甚沾边,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龙门阵》1996年2期
按:杨振宁提出的问题,实质上是质疑郭沫若在评价杜甫的问题上,为什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其实,郭沫若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止一次地反反复复,是众所周知的。例如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蒋介石从大力声讨到大加吹捧;对鲁迅从全面批判到竭力尊崇;解放以后在对孔子、秦始皇、儒法的研究上,为了迎合毛泽东而不惜改变自己的学术观点。郭沫若本来是20世纪中国顶级文化巨匠,然而也因此成为颇有争议的一位文人。他富于激情,政治敏锐,却具有摇摆性。他的夫人安娜曾指出,郭沫若的“性格不定,最足担心”。他每每出尔反尔,在评价杜甫的问题上,充分彰显了他性格不定的政治品格。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