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他乡阅迟暮 不敢废诗篇——杜甫寓夔时生理和心理的反差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7:54
载入中…
 

他乡阅迟暮    不敢废诗篇

——杜甫寓夔时生理与心理的反差

李攀崎   刘书东

[摘要]杜甫晚年漂泊滞留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写下了430余首诗,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高峰。以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和客居异乡的恶劣环境,而能具有那么大的创作能量,实乃一个令人惊诧的谜。谜底何在?笔者试就其夔州诗一探究竟。

[关键词] 杜甫 他乡 迟暮 夔州诗

 

凡对杜甫夔州诗稍有涉猎了解的人,无不震惊于这样一个事实:杜甫以百年多病之身滞留蛮荒之地的夔州一年零十个月,竟然能以三天两首诗的产量,给我们留下了430余首诗,占其传世诗歌总量1400余首诗的七分之二;其间不乏杜甫一生的巅峰之作,鸿篇巨制,从而形成了诗圣晚年艺术创作的高峰,成就了愈来愈引人注目的夔州诗。

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事实。以杜甫寓夔时的生理——身体状况和生存条件,而能具有如此旺盛的创作心理,其反差之大,非我辈庸常之人所能望其项背。这似乎是一个难解之谜,“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还是试着从杜甫夔州诗中去寻求谜底吧。

检索杜甫夔州诗,一首《归》诗勾起了笔者求索兴趣

束带还骑马,东西却渡船。

林中才有地,峡外绝无天。

虚白高人静,喧卑俗累牵。

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

此诗前一首为《园》:“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乃杜公记赴瀼西果园劳作管理之行。《归》是描述杜公自瀼西果园回归白帝居所。仇兆鳌《杜诗详注》释:“上四:归村之景。下四,归村有感。园中无事,可以袒衣,及归则束带骑马,又卸马渡船,自瀼西而东,两句中,包含许多曲折。且林峡之中,地平天宽,尽堪自适,乃不能学高人之静,而仍为俗累所喧,故欲籍诗以遣意。”笔者认为,尾联“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不但为本诗结穴之句,10个字犹高度概括了杜公寓夔时进行诗歌创作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本文试就此联作粗浅剖析,或能加深对诗圣之所以为圣的认识。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辗转来到夔州已55岁。孔夫子说人生“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知天命”和“耳顺”都有些听天由命的意味了。杜甫在唐肃宗朝居长安便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的慨叹。那时人均寿命较现代短,与杜甫大致同时的诗人只有贺知章活到85岁,其余如张九龄孟浩然王维李白等都只活到60岁左右。杜甫遭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还不到46岁便已“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更何况近10年之后来到夔州之时,衰老之状不难想象。

杜甫离开成都后,乘舟沿岷江南下,接着沿长江东下,途经嘉州(今乐山)、戎州(今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在忠州就因病在江边龙兴寺住了两月。然后在唐代宗永泰 元年9月勉强移至云安(今云阳县),竟至卧病约半年。

杜甫在云安委实病得不轻。“儿扶犹仗策,卧病一秋强。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别常伍君》)一秋卧病,须儿扶拄杖方能勉强站立,枯瘦如柴,端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太瘦生。得的什么病,竟然如此严重?“旧疾廿载来”(《客堂》),都是一二十年的老毛病了。有糖尿

——————————————————

作者简介:刘书东,重庆奉节师范学校语文高级教师。李攀奇,成都市机投中学语文教师。

病,“栖泊云安县,消中内相毒”(《客堂》|);有肺病,“衰年病肺惟高枕”(《返照》),“肺病几时朝日边”(《十二月一日三首》);有风湿,“卧愁病脚废,徐步视小园”(《客居》)这些病在当时,即便在现在,也是长时间难以痊愈之病。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移居夔州作》)杜甫到夔州后,身体时好时坏。“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垂白》)且旧疾未愈,又添新恙。“君不见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复明》)“亦 知行不速,苦恨耳多聋。”(《独坐二首》)有时甚至卧病不起:“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早岁与苏(源明)郑(虔),痛饮情相亲。二公化为土,嗜酒不失真。”(《寄薛三郎中据》)看来还是嗜酒种下的祸根,所以不得不“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了。

所谓“久病成医”,“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杜甫是识药懂医的。他在成都时还专门辟有药栏种药,既可治自身的病也可给人送医送药。他在夔州一仍其旧。《老病》诗中道: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药残他日裹,花发去年丛。”用于敷裹的药快用完了,而病尚未愈。证明他是常用药自我调理的。又如《驱竖子摘苍耳》写道:“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登床半生熟,下筋还小益。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卷耳既可疗风,亦可疗饥,这就是食疗吧!杜甫患有严重的风湿麻痹症,乌鸡和鸡卵具有补虚羸、除风湿的作用。于是他养了百来只乌鸡。“吾衰怯行迈,旅次展崩迫。愈风传乌鸡,秋卵方漫吃。自春生成者,随母向百翮。”(《催宗文树鸡栅》)百年多病的杜甫多靠自己的调养,才得以苟延残喘,病病歪歪的度过迟暮之年。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杜甫离开成都顺江东下的美好愿望。殊不知事与愿违,被迫“伏枕云安县”,随即滞留白帝城,寄寓他乡。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客夜》)这是杜甫在成都的生存状况。杜甫滞留夔州,同样也是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等友人的照顾和资助,在瀼西买得果园40亩,并在东屯营田百顷,才得以为农自给,在他乡过一两年较为安稳的生活。

夔州当时属山南东道,设有都督府,州治与白帝城相连,在唐时还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山城。夔州属贬谪官僚的所在地,称之为蛮荒之地也不为过。杜甫在成都虽然也是身处异乡,但那是天府之国,非夔州所能比。所以杜甫寓居夔州便有诸多不适。

杜甫在《峡中览物》诗中写道:“形胜有余风土恶。”这反映了他对夔州风俗不适应的状态。杜甫对饮食习惯极不适应。杜甫在《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一中写道“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黄鱼》诗写道“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浪新。脂膏兼饲犬,长大不容身。筒桶相沿久,风雷肯为伸。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龙鳞。”黄鱼大者长数丈。重几百斤,夔人以之为食,不仅食其肉,还把鱼的脂膏充当狗食。来自北方的杜甫素以面食为主,当然深以为苦。“谁矜坐锦帐,苦厌食鱼腥。”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缺粮少菜,要想充饥,非得忍受食鱼腥之苦:“敕厨惟一味,求饱或三鳣。”(《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

夔人为避野兽伤害,尚沿用筑巢而居的旧俗。“殊俗床巢居,层台附风诸。”(《雨两首》其一)“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赠李十五丈别》)杜甫自有草堂茅屋,但感到“斯人难并居”。

杜甫在夔州还经常遭到当地无良之徒的欺凌搔扰。《课伐木》诗序云:

夔人屋壁,列树白萄。镘为墙,实以竹,示式遏,为与虎近,混沦乎无良。宾客忧害马之徒,茍活为幸,可默息已。

仇兆鳌释:“课伐木以补篱,伐竹篠以固墙,安旅居而防虎患也。末段另为一意,言此地近虎,并有无良者,混杂其间,致旅客负害马之忧,得苟活便为幸。”但杜甫为了生活也只能默默忍受。

他在《秋峡》诗中也说:“江涛万古峡,肺病久衰翁。不寐防巴虎,全身狎楚童。”

王嗣奭笺云:“以久衰翁当万古峡,已令人不寒而栗。况巴虎、楚童,俱能伤;而谨为之防,勉与之狎,何苦如之!楚童即楚人,盖以童竖视之,而至与巴虎并称,则狎之难更甚于防虎矣。” 仇兆鳌诠云:“夜须防虎,昼宜狎童,物性人情,种种可畏矣。”

除了遭受地痞无赖的欺凌,杜甫还担心山贼盗匪的劫掠。他在《寄柏学士林居》诗中写道:“盗贼纵横甚密迩,形神寂寞甘辛苦。”

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杜甫可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

身陷如此他乡,让“衰年怯幽毒“(《课伐木》)的杜甫更其孤独寂寥,晚境凄凉。他在《孤雁》诗中写道“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失群孤雁,孤独绝望。杜甫对死亡临近的畏惧心理也油然而生。如《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诗云:“人生在世间,聚散亦暂时。离别重相逢,偶然岂足期?送子清秋暮,风物长年悲。”他叹息人生飘忽,恐无再会之期。《客堂》诗云:“死为殊方鬼,头白免短促。“他已在忧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87.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