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精切 诗意深远
——说杜甫《月》
李学清
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 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 天寒耐九秋。
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西阁作。诗的首联写月亮升起和月光反射。开门见山,紧扣题目,笼照全篇,突兀高远。第一句中的 “山吐月”,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黑幽幽的层峦叠嶂把月亮吐出来。这种把适用于人的动作的动词“吐”用在山上,山被赋予了生命,把夜静更深时的月亮从山嶂上升起来的瞬间景象写得栩栩如生,山和月都鲜灵可爱,有了灵性。这种化静为动,让形象呈现动态,活龙活现,更形象感人,诗的语言也富于形象和立体感。“吐”用得奇妙。“吐”字本身是很平常的,甚至有些伧俗,但用在这里却极有表现力,成为全句乃至全诗的亮点,其它词语因此一字而映照生辉。第二句“残夜水明楼。”写长江水面上反射的月光照亮了岸上的楼房。“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富于动态。滚滚长江水映出了闪动的月亮,江面的月光映到岸上,使楼房生辉,月影、水影和岸上的景物交映生辉,形成了宁静幽美朦胧的诗的境界。当地有句谚语:“二十一、二、三,月起半夜间。”应是农历一个月的下旬,二十一到二十三日的晚上,一至三点,夜很深的时候,月亮升起来。从“四更”到“残夜”,既说明时间夜将尽了,又透露月亮渐渐升高了,更暗示出在漫漫长夜中难眠的诗人独自在咀嚼心灵深处的难以表达的痛苦,飘泊夔州的他,内心深处有着难以忍受的孤孑寂寞,诗人的无尽的忧愁难以排遣,诗人在半夜后独立仰望夜空。且不说“山吐月”显示的幽峭神秘与诗人的心境相合,那诗中创造的宁静寂寥幽美的环境,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宁静,悲凉孤寂和愁苦。“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两句,被推为咏月绝唱。
颔联紧承首联,描写月亮升起后的情景。第三句“尘匣元开镜”,承开头第一句。这是描写四面的高山吐出月华(或四面的苍山托出明月),就像大开尘匣显露出一面大镜子。古人认为,月亮像一面大镜子,悬挂在天上。诗人用比喻句来描写月相。镜子有光滑的平面,是能照见形象的器,具有反映光的特性,它晶莹光洁。以镜喻月,通俗明白易懂,形象贴切。镜子可以化实为虚,外在景致映入镜内就扩大了,产生了朦胧美,与月光的景色相吻合。
——————————————————
作者简介:李学清,重庆市奉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早在南北朝的诗人庾信就写过“明镜如月”,庾信还以水喻镜,以镜喻水。这些传统手法至今在运用。但是杜甫用“明镜”的作用,还不止承接第一句,也紧承了第二句,不但承上,还启下,待下文再申述。可见杜甫诗之谨严,下功夫之深,遣词造句之精妙,常常是平中出奇,收到“一石多鸟”之效。这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粗心的读者是难以发现其中的精妙的。第四句“风帘自上钩。”承开头第二句,继续写月亮在天空渐渐升起来,西移,写月光映照着门窗,好像自然用钩子挂上了风帘一样。用比喻句,用“自上钩”巧妙地描写月亮逐渐西移,时间在不断变化,产生了一种速度,动静结合,创造了动态性和意境。随着明月的西移,时光的流逝,诗人那种彻夜难眠的深深痛苦,无限忧愁的心境和憔悴衰老的容貌更加凸现出来,突现了一夜无眠之景况。第四句是平视写月,写地上,写眼前身旁,是近景。以上四句,从不同角度描绘出月亮有其明亮的一面,又有朦胧的一面,这就加倍勾起人们探索的愿望。如果说月亮像一面镜子,里面又似乎有什么东西隐约可见,尤其启人想像,发人深思。因此,关于月亮的神话也独多,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木、玉兔捣药等等。颈联笔锋陡转,由地上转到天上,由写景转到抒情写意,别开天地,突起波澜,如河流斗折,而水流不断。从第五句“玉免应疑鹤发”起,写诗人仰视中的月,从写地上转到写天上,是远景。诗人仰望月,也是在仰视天空。由实而虚,由景及情,这是继续写天上的月。诗人进一步发挥想像,取材上又有了新的角度。他从神话传说中的月中有兔、有蟾蜍和仙女嫦娥(比喻美女),这三种人物来写月,来写景抒情达意。先写月中的玉兔一定惊疑诗人头发全白了,再写月中的蟾蜍因高寒而恋着诗人身上穿着的貂裘。玉兔、蟾蜍借指月亮、月光。这里暗合前面第三句中诗人以镜喻月。镜是可以照人,照形的。五、六两句通过幻想,写出了在月光映照下反映出了诗人年老体衰,贫病交迫,忧心愁悴的惨象。诗人通过描写其他事物对主体形象的印象,感受,来突出主体形象的特征和情态。这种烘云托月,从不同的侧面反复渲染烘托,获得“彼”愈真而“此”愈明,“宾”愈活而“主”愈显的艺术效果,使表现的对象丰满逼真,鲜明突出,深化了诗的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尾联呼应开头,进一步点明题旨,深化题意,收合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妇女,特别是美女,离不开镜子。第七、八句写嫦娥既是写月,也跟明月如镜暗暗吻合起来。诗人联想到嫦娥永久过着孤独无依寂寞凄凉的生活,自然是抒写自己凄凉孤寂之情,是诗人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诗人写天上神仙本是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深刻体验,实质上是人间的,现实的。如果我们从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相通”的信仰,“天人感应”学说,“天意”能够影响人事,应该对“人事”负责来看问题,诗圣仰望天空的思考,诗人将现实人生中的痛苦普遍化了。人间有痛苦,神仙也免不了痛苦,天上人间都存在着痛苦。在中国神话中,月宫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仙境,在诗人眼中,仙境与人间并无区别。由人世的悲哀痛苦,对照月宫仙境的神仙悲哀痛苦,自然会引起人的共鸣。诗人在这里写出了人间的不平,天道的不公,这是诗人的智慧。
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杜甫继承借鉴,开拓发展,创作出一篇又一篇新篇,一首又一首名诗。杜诗《月》告诉我们,生活在那个战乱时代,日渐衰弱的唐朝的人们,在承受永恒的孤寂与悲凉。这种无尽的悲凉比死亡还使人更加难以忍受,人民却要永远忍受无尽的悲哀。有人说得好,“一切真正的诗,都产生于这种悲凉与痛苦之中。”杜诗《月》,给月的意象增添了丰富的意蕴和人文情怀。诗人的奇思妙想,丰富的想象,使《月》达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月》由于诗材、诗思和构思的特殊,全诗产生了更强的魅力,并不仅仅在开头描写动态的一两个名句上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激赏不已。全诗语言准确、鲜明、形象、生动,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意脉灵通,浑然天成,写景精切,诗意深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责任编辑 刘厚政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