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诗语惊人笔也奇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8:04
载入中…
 

诗语惊人笔也奇

——读杜甫两首暮夜诗

李学清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

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寓居夔州。

首联:“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草阁:用草盖的楼阁。在今重庆奉节县东白帝山下观音洞附近(今已被长江水淹没)。阁,是架空的楼,不同于一般的楼,或者说四周没有槅扇的楼。临:由高处往下看或由上看下。草阁临无地,是因为草阁临崖,临长江水故曰下无地。柴扉:柴门。柴扉永不关,草阁临崖临江,地势险峻,道路险巇,盗贼难道不临危自计吗?草阁柴扉诗人居住简陋,贫病交迫,暗示是贫寒人家。开头两句,写出草阁位置,草阁高处山崖之上,临近波浪滚滚的长江。居高临下,由高处往下看或由上看下,没有陆地(长江边多是沙地,这里的地可以理解为特指沙地)。“无地”暗示时令并没有进入深秋,不是枯水期。处在洪水期的草阁山崖下长江岸边的沙石地才没有显露出来,还被洪水淹没着。由于草阁高处山崖,临江而立,凭险而建,地势十分险峻,道路险巇,草阁又是十分简陋,当地百姓淳厚,所以“柴扉永不关。”两句透露出诗人生活清苦,并以描述草阁的环境、地势,简陋扣题。

颔联:“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鱼龙: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回:返回。回夜水,是指鱼龙蛰藏在秋夜的长江中。此联的第一句暗承前面起句。《水经注》:“鱼龙以秋日为夜。龙秋分而降,蛰寝于渊,故以秋为夜也。”“鱼龙”句描写鱼龙蛰藏在秋夜的长江深水中,点明时令和具体时间是秋夜。这里喻有志之士(包括诗人自己在内)不被任用,也比喻诗人自己如鱼龙值秋潜蛰,自己沦落江湖,抱负不得施展。颔联的第二句,从写秋江紧接着转到写秋山。变换了视角,由俯视变成仰望。一个“动”字,活画出那一座座连绵不断的秋山,在星光闪闪,月洒清辉的夜空下,像长江滚滚波浪一样起伏,群峰高插云霄,秋山在星光和月光照耀下像披上一层薄纱,给人以凝思遐想。句中的“秋山“指连绵不断的群山,在星月的照耀下才有如波浪起伏,即“动”的感觉。诗人漂泊不定,羁旅难归,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愁思经常困扰着他。朦胧的月光,诗人对月兴怀,引起怀人思乡之情, 愁思不能寐。秋水、秋山,秋夜都是一片秋气笼罩,万物萧瑟,山川寂寥。面对萧条的时节所透露的死寂凄凉,诗人会产生生命衰微,青春不再,壮志难酬,人生易老的生命悲叹。诗人所渲染的秋夜的时空背景,加上流离之苦,壮志未酬的失落,年老多病,命运多舛,人生艰难,诗人心中郁结着无尽的悲情愁绪,长夜难眠。“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是千古吟唱的名句。

颈联“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露:动词,凝成露水,俗称下露水。久露晴:即久露天晴。初湿:刚刚(方才)沾湿(地面)。“高云”句:是说空中的薄云飘散(飘去)不还。我们知道,冷才使水蒸气凝成露水,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诗人用久露说明夜已经很深,说明他整夜不能入睡。更重要的是诗人从久露天一晴刚沾湿地面,太阳一出来地面就干了,没有露水了,从朝露易干,感到人生之短促,从自然现象引发出

————————————————

作者:李学清,奉节中学语文教师。

 

人生之感,使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句诗饱含凄凉悲伤之情,何况朝露本来就给人一种冷落的感觉。诗人接着转换视角,从地下写到天空。写高空的薄云飘散不还,用来比喻自己漂泊不定,变幻无常,就像高空飘飞的薄云无从寻找它的去处和归宿,只留下绵绵怅惘在心中。这种天高地远,万里漂泊,天涯沦落,年老多病的人生苦难,使诗人悲不自胜,身心倍受摧残,生活上不知受了多少煎熬。

尾联:“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泛舟:行船,坐船游玩。小妇:年轻妇女。这句是说诗人见到泛舟的年轻妇女感到羞愧。损:使丧失。红颜:指年轻人的脸色。最后两句写诗人乘船游玩时,见到年轻妇女,同撑船的她们相比,使诗人有白头之叹,自感羞愧,情不自禁地自伤衰老,人生已到衰朽残年,白发衰颓,暮年逢乱离,衰病难堪,今日情景,更是悲苦过之。这种伤感情怀,令人断肠,使诗人愈觉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是诗人真切的人生体验,是对自身生命和命运的忧患。诗人在《旅夜书怀》中也曾描写过自己行踪飘泊不定,江湖落拓,就像那在天地间转徙江湖到处飘零的一只沙鸥。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如飘蓬断梗呢?主要是由于被排挤,身逢乱世。“漂泊损红颜”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痛,还写出了发自内心的怨叹。诗人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自己悲惨境遇,人生不幸的社会原因,因而这句也是时代、社会环境衰杀的真实写照。

全诗笼罩在凄伤悲凉气氛之中。

杜甫在《草阁》这首诗中,寓深情于事,寓深意于事,即在叙述中抒情达意,倾诉怨思和哀音,用一个场景或事件的片断(即以叙述)来抒情,通过一个事件的片断或场景来表现社会问题。全诗多用直述和白描手法,融景、情、意为一体,可以说是水乳交融,使诗意深婉含蓄,又使意脉自然流畅,诗意盎然。我们要认真地学习诗人能够妥善地处理创作中“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使二者融合无间,浑然一体,以之完美地呈现和传达为文的主旨。

 

宿江边阁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寓居夔州时作。诗题中的“江边阁”,是说阁在长江边上。其它诗中提到的草阁、西阁也都在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下观音洞附近。

起句:“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暝色:暮色,夜色。延:展开,蔓延,延布。山径:山间小路。高斋,杜甫书斋名。高斋次水门:陆游《东屯高斋记》:“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斋。质于其诗曰‘次水门者,白帝城之高斋也’”。又次水门,犹临水门。(萧涤非语)水门,临水城门。“暝色”点明时间。第一句描写暮色延布到山间小路。一个“延”字,把夜色渐渐来临,不断向周围扩展写活了,给人以时态、时间变化的动感。第二句写诗人自己的在白帝城的书斋,面临滚滚长江,处在雄险的山水之地,地势十分高峻险峻。从时间、地点、环境上都给人一种阒寂冷漠灰暗险巇的感觉,意境凄清,让人感到悲凉,抑郁。诗人采用描写式开头,描写了特定的景物,勾勒出具体场面,点明了诗人活动的环境,介绍了背景,烘托出特殊气氛,又紧扣了诗题。

第三句“薄云岩际宿”,岩际:山岩中间(里边),即岩中。宿:住宿。“岩”,本义是山崖。山崖往往险峻。岩,指高峻的山崖,诗人描写薄云住宿在高峻的山崖中间。诗人把飘游的薄云用一个“宿”字,变动为静,用适于人的动作、动词来描写薄云,又一次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险峻,写出薄云在夔州的千山万壑之中不能像在天空中悠游,写出在夜色朦胧中,景物渐渐模糊时,缓缓飘动的薄云的外形、神态,给人在视觉上的感觉也是模模糊糊地睡在山崖中间了。这是诗人深刻认识事物特征,掌握事物变动情况下产生的真实感受,其间多少透露诗人的沉闷,沉忧的心情。第四句“孤月浪中翻。”翻:翻腾,翻滚。这句写诗人夜不能眠,仰望天空明月独悬空中,俯视长江中闪动的孤月,在长江滚滚浪涛中翻滚,月影与水影交相辉映。诗人用一个“翻”字,把月影映照到滚滚波浪中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使人感到新奇,使语言形象有立体感。它渲染出寂寥凄清的气氛,瞿塘峡的峡口及峡中的水势极其险恶,暗示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险恶,透露出诗人在这样恶劣环境中孤苦凄凉的心情。“孤月浪中翻”,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渲染和烘托出他内心是多么不平静!

第五句“鹳鹤追飞静”,鹳鹤:泛指鹤类。追:追随。静:静止,不动。这句紧接着写白天在水上追索食物,寻觅食物的飞鸟鹳鹤,晚上停止追索食物的活动。第六句“豺狼得食喧。”得:捕获,贪得。喧:哀泣,悲泣。狼发出悲泣的叫声。豺狼:豺与狼皆凶兽。亦比喻凶残贪婪的恶人。豺,亦称豺狗,像狼的野兽,性凶猛,贪暴,喜群居,常成群侵袭家畜。狼是一种凶猛,性残忍而贪婪的野兽,能伤害人畜。它以食肉为主,专门捕食羊、鸡等家畜和鹿类等动物,食量非常大,能毫不费劲地吃下一只羊。它一般在夜晚成群结队地出来活动,伤害其它弱小的动物。一边走,一边嚎叫,但是在白天很少能听到狼的嚎叫声。狼在夜晚嚎叫,主要是为了召集同类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如雌狼常常发出声音召集幼狼,雄狼发出声音来呼唤雌狼。幼狼在饥饿时为了获得食物,也发出尖细的叫声,雌狼在哺乳期也会嚎叫。另外,狼在求偶时要嚎叫。尽管它们发出的嚎叫声有所不同,却总叫人听起来觉得毛骨悚然,狼的凄厉叫声,使人感到阴森恐怖,格外凄凉。第六句写深山幽林中的豺狼在夜间贪得(捕获)食物发出悲泣的叫声。上句(第五句)写夜来归巢于高木的水禽的静,这句写黑夜出没于山林的走兽的喧,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烘托了幽冷凄凉的意境。这是一个孤月独悬之夜,是一个狼嚎鬼哭的阴森恐怖之夜,是孤苦无依的诗人一个人“羁旅”独处的不眠之夜。在这样的夜晚,这样险恶凄凉的环境,面对这战乱不止,豺狼遍地,天下生灵惨遭涂炭,人民苦难不堪的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怎不令诗人产生“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的深沉感慨。战伐:征伐,战争。无力:没有能力,无能为力。正:整顿,整理。乾坤:国家。一说正乾坤,改变政局的意思。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深忧国事,焦急真切的心情,是对现实社会和人生而发的凄惋感伤。诗人把他对国家的绵绵情思和无力实现整顿国家(或改变政局)愿望的悠悠遗恨倾吐出来,憾人心灵,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人民生活忧心如焚,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这两句诗道出了诗人不眠愁苦的原因。上句揭示造成人民和诗人自己苦难的社会原因,下句是诗人穷途潦倒的真实写照。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命运和大自然的悲凉感受,全诗前六句写景,用的是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最后两句是叙事,是概括叙述,或者说是平实的直述,是写诗人的所思,是全诗的核心内容。诗人能融情于景和叙事中,寓意于写景叙事里,景物与情意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含情妙,蓄意深,余味无尽。杨伦说李子德评曰:“全诗雄健。”仇注:“此诗,八句皆对。”

元文学家方回曾在《瀛奎律髓》小序中界定“暮夜类”诗写道:“道途晚归,斋阁夜坐,眺暝色,数长更,诗思之幽致,尤见于斯。”莫砺锋先生说:“其实,即使只以杜诗为考察对象,‘暮夜类’主题的内涵也要比方回的归纳丰富得多。”“杜甫的‘暮夜类’诗歌作品数量甚丰,诗体上虽以律诗为最多,但也不乏古体与绝句。”从诗题和诗的内容看,《草阁》和《宿江边阁》应属于“暮夜类”诗。在这两首“暮夜诗”里抒写了诗人的内心波澜,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个个不眠之夜的心灵记录。它着力刻画的是茫茫夜幕中那个终夜难眠的诗人的身影和内心世界,是诗人的自画像,诗中还留下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特有印记。我们从杜甫的“一人之诗”可以了解“一代之史”,这两首“暮夜诗”同样具有“诗史”品质。莫砺锋教授评得好:“总之,暮夜类是杜甫诗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主题,其成就之大,不亚于任何其他主题。阅读杜甫的暮夜诗,一位愁容满面的诗人在黑夜中倚栏独立的身影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他‘自经丧乱少睡眠’,他‘不眠忧战伐’,他‘白头吟望苦低垂’!杜甫的诗思穿透了那沉沉的夜暮,穿透了千年的时空,他的暮夜诗永远光耀于千年诗史。”

 

 

                                           责任编辑:龙占明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2.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