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缠绵悱恻 回肠荡气——读杜甫写月的两首诗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8:43
载入中…
 

缠绵悱恻  回肠荡气

——读杜甫写月的两首诗

 

 

江 月

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漙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烛灭翠眉颦。

    《江月》写于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寓居夔州。题目中的“江月”一是指长江江面上空的月亮,一是江中的月影。“江月光于水”,光:照耀。水:这里指长江水流。起句点题。月光照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流。江月无语,流水无情。这种寂静邈远的意境,反衬出诗人常年漂泊,暮年久滞夔州而难归的绵绵不尽的孤寂凄凉心情。诗人见月思乡,月下思人,多种疾病缠身,对月起思是十分自然的,也是人之常情,一触即发。第二句“高楼思杀人。”高楼:高大的楼房。这里指诗人在上面看月的高楼。思:悲伤,愁思,哀愁。一作想念,思念。杀人:用在谓语后面,表示程度之深。思杀人:悲伤(哀愁)极了(或愁死了)。这句是诗人写自己独自在高楼上望月,满怀思乡怀人的哀愁,使人悲伤极了(愁死了)。诗人通过夸张,真实地描写出了自己的愁心。三、四句:“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天边:指极远的地方。长:长久。作客:谓寄居异地。老去:谓人渐趋衰老,引申为老年,晚年。一:常。沾巾:沾湿手巾。形容落泪之多。这两句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思杀人”的原因。“天边”极言漂泊之地极远。天涯漂泊,与自己家乡亲人彼此相隔很远很远。“长作客”,说明羁旅时间很长,常年漂泊在外。诗人独自在高楼上对看江月,满怀乡思,老病交迫,又举目无亲的悲哀心怀,禁不住伤心流泪,沾湿手巾。这两句描写出诗人极度痛苦哀伤的样子和胸中难以消解的愁闷。“老去一沾巾。”将诗人内心情态所致的神态神貌生动地描写出来了。两句描写出诗人是多么孤凄。第五句“玉露漙清影”,玉露:秋露。漙:露多。露水浓的样子。清影:清朗的光影;月光。秋天深夜时有露水。“玉露漙”是说露水越来越浓重,夜色越深,天欲破晓,诗人心情越沉重,忧郁越深重,彻夜难眠的诗人流的伤心泪水像玉露越来越多。那月亮清朗的光影怎能理会独自站在高楼上望月的诗人的悲情愁绪呢!更叫诗人格外凄伤,到了悲不自胜,愁难以解的地步。第六句“银河没半轮。”没:隐藏;隐没,消失。半轮:半圆形。借指半个月亮。诗人变俯视为仰望。夜色深深,天欲破晓,银河隐没,西边天空上只剩下残月。玉露残月,多么冷落凄凉的意境。在这首诗里,杜甫用典而不为典所用,能推陈出新,敢叫古典换新天,跳出爱情神话故事本身,不沿袭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旧意,再造新意,借以描写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第六句诗中,诗人巧妙地把自己思乡怀人的悲苦心境和神话中牛郎织女联系起来。牛郎织女的悲剧是分处于天河东西两岸,只能隔河相望而不能相会的离别的悲苦。牛郎织女的悲苦正是诗人的悲苦,牛郎织女的不幸遭遇就是诗人的不

幸遭遇。诗人匠心独妙,描写银河消失,牛郎织女只能是永远不能聚首的悲哀,只能过着“涕泣零(落下)如雨”的悲惨生活。而诗人自己连牛郎织女都做不成

作者:黄晓梅、罗光琼、李学清,重庆市奉节中学教师  

    

了,比牛郎织女的生活都不如了。人世间确有不少让人伤心痛苦的事,哪有比寒彻透骨的绝望更为伤心痛苦呢?这种永远不能和家乡亲故团聚的感与思,已经不是“愁结难解”,而是“断肠人在天涯。”诗人把思乡怀人的悲郁情思,抒发得淋漓尽致。第七句“谁家挑锦字?”谁家:哪一家。挑:一种刺绣的方法。用针挑起经线或纬线。把针上的线从下面穿过去。锦字:锦字书。指前秦苏蕙寄给丈夫的织锦回文书诗。《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符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读之,词甚凄婉。”后多用于指妻子给丈夫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这是诗人想像思妇在思念远人。这句中的设问,能掀起诗的波澜,使人集中注意力,引起深刻思考,激起读者的感情。诗人运用典故,借妻子给丈夫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来表达自己思乡怀人之情。第八句“烛灭翠眉颦。”烛:蜡烛。借指烛光。灭:熄灭。翠眉:古人女子用青黛画眉,故称。指女子的眉毛。颦:皱眉,形容忧愁。诗人不落窠臼,妙用思妇因烛灭而无法挑刺锦字书的忧伤的面容和内心充满了忧愁,来抒发自己无尽的浓烈的忧愁感伤之情。这是雪上加霜,愁上加愁,把思乡怀人之情写得多么深刻凄婉。结语是虚写,以有限写无限,为读者留下想像余地。全诗把景物写得形象,有画意,写得如画。含蓄地表达了蟠结在胸中极其浓厚的情感。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的回荡的表情法,抒发了一种缠绵悱恻回肠荡气的情感。

        

月  圆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月圆》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寓居夔州时写的。从诗中的“寒江”、“桂花”可推知写这首诗正值秋天。从诗题《月圆》以及诗中写圆月普照万里,应是写十五之夜的所见所感。第一、二句“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孤月:明月独悬天空,故称孤月。月亮。当;对着,向着。满;特指月圆。寒江: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动:闪动。夜扉:夜间的门窗(屋舍)。这两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天空,面对着楼房,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长江水面上,随着滚滚波涛晃动着的月光反射到门扇上,光影在门扇上闪动。诗人写月,以“楼”(暗写了人)来陪衬,写出了月光对照着楼,又用“满”写了月相,写出了秋夜寥廓,宁静深邃,同时也巧妙地点了题。第二句紧接第一句继续写月亮,描写月亮照耀在秋天滚滚东逝的长江水面上,随波闪动(晃动)。写月光,水波、水光又映射到楼门上在闪动着,映出了一个活脱脱地闪动的月亮。月亮、月波、月影、江波、水光、水影、屋影交织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悠远浩荡的长江,与浩浩苍空,一轮皎洁的月亮照在滚滚江波上,展现了夔州秋夜的壮丽画面。诗人的视线从天空到地面上的楼房,从江岸上的楼房又到江面上,又从江上写到江岸上的楼门,视角不断转换,而画面不断变化。诗一开始,就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圆月。这种很有诗的意境美和能够引起发散性联想的景物常常引起诗人从“月景”引发去国怀乡等怨望清愁,长期漂泊羁旅夔州的诗人寂寞孤独的心境与这种秋天清寂的月夜的氛围是一致的。难以入眠的诗人的内心并不宁静,就像滚滚东去的长江的波涛起伏不平,这样无边无尽的天地自然会引起诗人的遐想。三、四句:“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委:委蛇。曲折进行。绵延屈曲貌。波金:水波闪着金光。金,名词活用为动词。闪金光。委波金: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闪着金光。不定:不住,不止。席绮:绮席。华丽的席具。古人称坐卧之铺垫之用具为席。逾:越,更加。依,随,仍旧,保持。“委波”紧承第二句进一步写月光。写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描写月光轻柔如水,光洁如水,映射着长江,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闪着金光。“委波”写出长江水波和月影波状线现象,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形状现象美。“金”字写出长江波涛和月光的色彩美,金色在反射中最美。“不定”描写出江波不停地涌流起伏不平,月光月影在随江波起伏跳跃,闪动着,江面反射出金光,那金光是闪动的,写出了动态美。诗人赋予明月与江波以活泼的生命。月光如水一般地泻在江波上,江水奔涌,月光相随。这会促使人想起青春年华一去不复来,良辰美景极易消逝。如今诗人年老漂泊,长年不得回归故乡,心中自然会充满孤寂凄凉的伤感。这种情思,也会自然引起诗人对现实人生,对家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第四句紧承起句“孤月当楼满”,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楼房内的月光,视线是从远到近,角度从低到高有了变化。写月亮把灿烂的光辉洒在楼房里,华丽的绮席被月光染得更加美丽了。这里写绮席好像被如水的月光所净化所浸染过,把月光写得神乎其神。第五句“未缺空山静”,未缺:满月,月圆。空山:幽深人少的山林。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从平视变为仰视。在这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四周静寂无声。这种宁静幽深的境界,又显示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接着诗人又从低到高,从空山写到天空,仰望夜空,看到月亮“高悬列宿稀。”高悬:高挂,这里指一轮圆月高挂在蓝色的的夜空。列宿:众星宿。泛指列星(群星;罗布在天上的星)。列宿稀:星星稀少。月光皎洁,星儿疏稀,秋天的深夜一轮皎洁的月亮高悬空中,使深夜难眠的诗人望月兴叹,温馨似水的月色使诗人在倍感孤寂凄凉中陷入沉思,深深触动诗人的乡愁,故国情怀的感受油然生起。最后两句:“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故园:故乡。松桂发:松树在长,桂树开花。万里:形容非常远的地方。共:同。清辉:清光。这里指月亮的光辉。这两句诗是化景物为情思。这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由身边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联想到万里天涯共沐浴月光。诗人思念家乡,专写草木,没有写人,表明诗人连家乡的一草一木都铭刻在心,何况人呢!思想之情何等深厚。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的松树长得茂盛,桂花飘香,月辉万里,在万里天涯共同在明月朗照之中,亲友共享美好的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愿望,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向一切远方的亲友发出的真诚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自慰,是对所有亲友的一种安慰。可是孤月无语,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诗人的美好愿望和祝愿,只能是空想,幻想。诗人的乡愁,内心痛苦同样广阔无边,像长江水悠长不断。恋乡之情绵延无穷,回荡在诗人心中。全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写诗人望月。心有所思才望月。诗题就暗示着见月思乡。全诗以圆月为抒写的发端和引子,借圆月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中有情,前六句明写景,暗含情,末尾两句景情兼融。全诗情为核心,思乡之情是因。诗人的构思方法是沿波讨源,由末及本,逐渐凝聚,诗情骤然升华,最后“立片言以据要。”点明“源”在何处,点明题旨。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15.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