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真情 无限真诚
——读杜甫《西阁三度期
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汤 绪 泽
唐代宗大历年间,杜甫寓夔州写有一首《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的五律。品读之,它充满了诗人的无限真情,无限真诚,令人十分感动。
诗的内容是:
问子能来宿,今疑索故要。
匣琴虚夜夜,手板自朝朝。
金吼霜钟彻,花催蜡炬消。
早凫江槛底,双影漫飘飘。
这是一首接待地方官的叙事诗。一是说,为了什么事情相期严明府到西阁同宿;二是说,期待来宿的情况,这是主体;三是,期待而未到的感慨。
为了明白诗的全貌,有必要先了解题上的“西阁”其地和“大昌严明府”其人。西阁在夔州什么地方?历代都有学者考证。胡焕章先生依据《西阁二首》、《不离西阁二首》等杜诗描写西阁的具体环境,在所著《杜甫夔州吟》写道:“西阁当在靠夔州城的西门内,约当原草堂区粮站上面,至今当地人仍称此地为西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汤绪泽,巫溪县志办干部
城”①。“大昌严明府”何许人?唐人称县令为“明府”,“大昌严明府”即大昌县令严某。因杜甫又有一首《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的五古,便有学者称:这两位“严明府”可能是同一人。谭文兴先生在《杜甫夔州诗研究》中写道:杜甫在永泰元年的秋天到云安(今云阳)时,严某作县令,杜甫因病滞留云安约半年,多赖严明府接济。可能严明府“在大历元年的春天,调任大昌县令,并在当年的冬天或第二年的春天再次调到云安作县令”;杜甫也是在大历元年的春天由云安到达夔州,“似乎杜甫留寓云安和离开云安的主要原因都同严明府有关。”②云安严明府调作大昌县令,复又调回云安,谭著也说是一种“可能”和“推测”。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唐代云安和大昌两县的职官表或其他可靠资料应证,两个“严明府”各是一人还是同一人,亦难定论。此点,有待学者另文探讨。
杜甫三度期大昌严明府来西阁同宿是为了什么?诗的开头两句说得明白:“问子能来宿,今疑索故要。” “子”,对严明府的尊称。“疑”,《辞源》一注:同“拟”,计划,打算。“索故要”,《辞源》注:“索”,寻求,探讨;“故”,故事(旧事)、故实(故事之是者)、
典故(出处);“要”,腰本字,腰,古皆作“要”。引申为中枢之义。要害、要点、要领、纲要,俱指重要,切要。依这些注解,其首联二句用今天的话说:明府先生,问过你,说能来;来宿不为别的,是打算向你探讨一些重要史实(包括已经发生的现实)。杜甫以为这次“索故要”十分重要,故一而再,再而三地期待严明府来西阁同宿,求得解决。
接下来看诗的第三四句:“匣琴虚夜夜,手板自朝朝。”“匣”,贮藏东西的用具。“匣琴”,指匣里装着琴。“虚”,琴从匣里取了出来。“夜夜”,不是一夜,题曰“三度”便是“三夜”。“手板”,《辞源》注:“手板即笏,古代官吏上朝或谒上司时所执,备记事用。”《宋书·礼志》五:“手板即古笏,以笏记事,即后来之以簿记事。”“朝朝”,不是一朝,与“夜夜”相合。这两句是说:为了等待严明府来宿,每晚上都把琴从匣里取出,抚琴以待;每天一早都在考虑探讨“故要”的内容,并把它写在准备探讨“故要”的记事簿上。杜甫尊重严明府,把他当“上司”看待,故用了“手板”词语,其实就是如现在用的“笔记本”。从上述内容,可以想像杜老此时的心情:专门约请这位地方长官来探讨重要问题,总不能关门睡大觉,等客人敲门才起床接待,太不礼貌吧!那时限于通讯条件,不能随时通话:能来,不能来。因此杜甫老是在家等着,为了有趣,便把装在匣里的琴取出,此处不言如“玉琴鸣夜夜”之类(杜甫有“新诗近玉琴”诗句),而曰“匣琴虚夜夜”,艺术地含蓄耐人寻味。时大昌是夔州重要属县,借严明府来夔,相约同宿探讨重要史实或现实,机会难得,所以必须充分考虑探讨的内容和作好记事的准备。这一切,其真诚苦心跃然纸上。杨伦解释“手板自朝朝”说:“谓明府勤于参谒上官……”。③这种解释恐不符合杜诗本意。郁达夫谈杜甫做诗的秘诀指出:“做诗有一种法子最为巧妙。其一,是辞断意连;其二,是粗细对称。……古人之中,杜工部就是用此法而成功的一个。”④如把“手板自朝朝”,解释为“严明府勤于参谒上官”,与上句“匣琴虚夜夜”怎能构成“辞断意连”的一联呢?这里分明是杜甫写自己准备接待严明府的情形,怎能拉到“严明府勤于参谒上官”?
接下来看诗的第五六句:“金吼霜钟彻,花催蜡炬消。”“金”,五行之一,于位为西,于时为秋。《文选》晋·张景阳《杂诗》之三:“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注:“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钟”,乐器。《辞源》注:“单独悬挂的称特钟,大小相次成组的为编钟。”“彻”,通、穿、透也。“花”,指灯花。这两句是说:秋夜,听得室外有风的吼声,寂静而冷冻的钟,被侵入室的风摇动得满屋听到响声;灯花闪灼,催着蜡烛燃得很快,一根接一根地消亡。生动地描写了秋夜风吼钟响,更深人静,秉烛待旦的情景。杜甫在另一首《向夕》诗中写道:“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琴书散明烛,长夜始堪终。”其情形与此相像。
天亮了,严明府还是没来。杜老走出屋外,但见江槛下的水面,有两只水鸟在烟波浩淼的江中,无拘无束地相伴偕游。于是以“早凫江槛底,双影漫飘飘”之句,作了全诗的结尾。杜甫写诗,常以自然界禽鸟等生物的活动而生比兴之情。在《暮春》末尾写道:“暮春鸳鹭立江渚,挟子翻飞还一丛”;在《社日两篇》之二末尾写道:“鸳鹭回金阙,谁怜病峡中”。此时,双影飘飘的情景,撞击着彻夜未眠,满怀期望而终于失望的情状,诗句不言孤独而惆怅,实则是顾影自怜,深深反映内心的孤独而惆怅。
读《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常思考着有关可以探讨的两点疑义。
疑义其一。杜甫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的目的是“索故要”。什么“故要”?诗中不必明说,但读者必定想到这个问题。杜甫是我国著称忧国忧民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多次相约大昌县令探讨的“故要”,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史实或现实。杜甫夔州诗中,史诗般地记载了唐代夔州上百种的物产,所咏物产中关乎国计民生最重要的是盐。时夔州四县,除巫山外,云安、奉节、大昌均产盐并有盐官。杜甫因病滞留云安,犹漫步于城东煮盐的汤溪河口一带,触景生情,吟出了“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划船何郡郎”(《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的诗句。移居夔州后,在《负薪行》、《柴门》等多篇诗中,描写了奉节民间煮盐、运盐、贩盐的繁忙景象。然杜甫在夔州寓居时,正当刘晏实施榷盐新法,促进了全国盐业大发展。《新唐书·食货志》:刘晏为盐铁使,全国立嘉兴、大昌等十监(官办),“岁得钱百余万缗,以当百余州之赋”。蜀惟大昌一监,是大昌盐业居全蜀之冠。“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④,“吴蜀之货,咸萃于此”⑤,大昌盐业,历代举足轻重,杜甫写云安盐,写奉节盐,何尝不想大写特写大昌盐!其次,杜甫极关注农民生活和农耕状况,他在诗中曾写到刀耕火种“畲田”的苦楚:“斫畲应费日”(《东屯茅屋四首》其三),“畲田费火耕”(《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二)。夔州所辖四县中,大昌县地最偏,山最大,刀耕火种最为普遍,这种情况能不引起杜甫的关注?大昌县此煮盐、耕畲二者,在夔州最具特色,最为典型,最有诗料价值。然杜老身体多病,为了糊口要经管田禾、果林;为了广见博闻,要频繁接待亲朋来往,不可能抽身去大昌采风以发之于诗。因此迫切期望大昌县令来夔而与之探讨,这恐怕是“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以索“故要”的根本动因。遗憾的是,“同宿不到”,未能了解详情而得以细律长吟;然在《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写到“煮井为盐速,烧畲度地偏”,学者多以为这是写夔州碛坝盐和当地民俗刀耕火种。笔者认为:这样看并不错;但是最为恰当,应是诗人对大昌“故要”的主要描述,因为“煮井为盐”之“速”,“烧畲度地”之“偏”,惟大昌县足以当之,尤其用了一个“度”字,必是诗人听了传闻而产生遥想,揣测之意。
疑义其二。回到前面解题的话:“云安严明府”与“大昌严明府”是各自一人还是同一人?前已介绍谭著持“两严明府同是一人”的看法,推测云安严明府曾调作大昌县令;同书对杜甫《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诗末“晚交严明府,矧此数相见”解释为:“晚年同严明府结交为朋友,又在夔府多次相见。”说是作过云安县令的大昌严明府,杜甫又与之“在夔府多次相见”。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杜甫就有机会与之探讨大昌“故要”,何致发生“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的遗憾呢?只能是杜甫由云安移居夔州后,云安严明府因公来夔,又与之“在夔府数次相见”。因此笔者疑为这两位“严明府”各是一人。
读《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最为感人的是诗人对史实的执着追求和对友人的笃厚真诚。为了向一位地方官“索故要”,竟然于深秋之夜守了三个通宵,联想到“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江涛万古峡,肺气久衰翁”(《秋峡》)的自况,而偏偏置病体于不顾,于人于事不啻“精诚冲日月”,真是惊天地,动神灵,感人肺腑!如说杜翁的艺术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观夫“索故要”,则是“事不弄清死不休”,使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毫发无遗憾”。忧国忧民,无私胸襟,不惜屈求于人,不顾蜡尽泪干,务实求真,创新求精,彰显天性,独步绝伦,此杜诗成为辉煌“史诗”,杜甫成为卓越“诗圣”之所在。陆游缅怀杜甫,在《东屯高斋记》中说:“比至夔,客于柏中丞、严明府之间,如九尺丈夫俯首小屋下,思一吐气而不可得。读其诗,至‘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之句,未尝不流涕也。”⑥笔者家于今日之巫溪,即唐代之大昌县,读到杜甫充满无限真情、无限真诚的《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诗,确也禁不住感慨涕零。
[注]①李江《杜甫夔州故居历代考察述评》,见《夔史钩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3月。
②③谭文兴《杜甫夔州诗研究·行踪篇》,远方出版社,2001年12月。
④光绪《大宁县志·艺文》。
⑤光绪《大宁县志·形胜》。
⑥引自李江《名人论杜集锦》,见夔州杜甫研究会《秋兴》,2006年总第9.10期。
责任编辑:李 江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