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 因事寄兴
——《秋兴八首》之二赏析
王 大 椿
杜甫《秋兴八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时杜甫流寓夔州。“秋兴”,即秋日触景生情,因事寄兴。这是杜诗中命意连属而又各首自别、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仅录其二试作赏读。
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首联第一句“夔府孤城落日斜”紧接《秋兴八首(其一)的末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暮)。“孤城落日”是孤寂凄清的景象:日薄西山,行人稀少,秋风瑟瑟,落叶飘零。反映出诗人心情悲苦。是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一去不返,“致君尧舜上”的崇高政治理想已成泡影;安史之乱虽然结束,而吐蕃、回纥相继入寇,四川有崔肝之乱。国难边愁仍未解除。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对此必然悲不自胜。首联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华”(每,常常;依,按照;京华,长安)。长安在首州之北,故依北斗而望,他思念长安,不知安史之乱后的长安是何等现状,所以常常企首而望云山遥隔的长安。颔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听猿实下三声泪”即“听猿三声实下泪”,限于声律,作“听猿实下三声泪”。《水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故渔高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霑裳’。这句是说,今身历其境,始觉渔 之歌情景俱真。“实下”,果真泪下。渔捕鱼为生,终日辛劳,出入风波之中,心情哀苦,复问猿啼凄异,故尔“泪霑裳”。诗人为何闻猿啼而泪下?这是因为“奉使虚随八月槎”。古代传说海通天河,海边年年八月有浮槎(木筏)来去,从不失期,有人乘槎而到天河。又《荆椘岁时记》载,汉武帝命张骞穷河源,乘槎而至牵牛,织女处,随后返回朝廷。这里融合两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意在以张骞比严武,以至天河比还朝廷。杜甫以工部员外郎身份作严武参谋,就能说“奉使”。严武死在成都,还朝的打算落空,失去了为国效力的机会,所说“虚随”。颈联:“画省香炉违伏枕”这句是说,因病而违背了到画省供职的心愿。画省,尚书省。检校工部员外郎属尚书省香炉,尚书省中的焚香用具。按杜甫罢官,乃由于遭肃宗贬斥。说“违伏枕”是委曲之言。“山山楼粉堞隐悲笳”句。“山楼”,白帝城楼。“粉堞”,城上涂了白垩的女墙。笳,胡乐,军中多用这种乐器,笳声隐伏在城楼之间,有悲凄这感。这句是说兵戈未休。尾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二句,因思念之切,忘其佇望之久,忽见月移洲前,方觉已到深夜。言外有时光流逝,人生易老之感。
读此诗,好象见到一位清瘦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低吟一曲曲忧国忧民的哀歌。
作者:王大椿,奉节师范进修学校教师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