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别泪知多少,恨无消息到今朝
——读杜甫《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李学清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其一
乱后嗟吾在,羁栖见汝难。
草黄骐骥病,沙晚鹡鸰寒。
楚设关城险,吴呑水府宽。
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
其二
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
风尘淹别日,江汉失清秋。
影著啼猿树,魂飘结蜃楼。
明年下春水,东尽白云求。
杜甫自天宝十五载(756)避乱与诸弟相别,至大历元年(766),已有十年。诗人第五弟杜丰独在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诗题中的近三、四载是指诗人与诸弟相别十年中,五弟孤身在外毫无消息的时间。诗中写到“十年朝夕泪”,可知杜甫这时在夔州,这两首诗是在大历元年写的。从两首诗中的“草黄”、“失清秋”(深秋)、“明年下春水”这些词语和句子来看,写诗的具体时间应是秋后。诗人写这
————————————
作者:重庆奉节中学高级教师。
两首诗是要表达想念之深情,致寻访之实意。
第一首开头两句:“乱后嗟吾在,羁栖见汝难。”羁栖:淹留(滞留)他乡。汝:代第二人称,用同“尔”,相当于“你。”这里指代杜甫的第五弟杜丰。这两句道尽了诗人在长期战乱中和广大人民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备受骨肉分离,颠沛流离之苦。眼看乱后,至今自己和亲人远别离,天各一方,仍然过着漂泊不定痛苦忧愁的生活,自己幸而活着,而五弟杜丰死活不知。饱经忧患的诗人怎不为此发出深深感叹和哀怨!一个“嗟”字,表达出了诗人感叹,充满悲愤、痛惜、斥责,无可奈何的复杂情绪。诗题“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寻找诸兄的使人或仆役,即寻找诸兄的人)寄此二首”本是个因果句。诗的开头两句更深入地揭示了题意,说明五弟杜丰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的根本原因是来源于社会战乱,句中饱含想念亲人之深情,满怀寻访之厚意。这样的开头既点明题目,充实了题意,拓宽了题旨,又揭示了诗的主题、中心,并加以深化,成了一首诗的总纲。第三句“草黄骐骥病” ,草黄:草枯萎,枯草。骐骥:骏马。喻贤才。全句意思是病骐骥伏于黄草(枯草)。谓才华遭到压抑处境困厄。这句诗紧承第一句中的“乱后”,用比喻手法,具体形象地描写在那个时代杜甫自己的才华遭到压抑,又病又老,处境困厄。第四句“沙晚鹡鸰寒。”沙:沙地。鹡鸰:鸟名。大如鷃雀。巢于沙上。常在水边觅食。鹡鸰,比喻兄弟。这里喻指五弟杜丰。寒: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寒冷,受冻。这句紧承第二句。也是用比喻手法形象具体地描写五弟杜丰在外漂泊过着贫困生活,其实也在暗伤自己乱世孤苦飘零。
“楚设关城险,吴呑水府宽。”楚:古国名。楚国。这里代指楚地。关城:关塞上的城堡。借指夔峡(瞿塘峡)。据《史记》载:蜀伐楚,楚为扞关以拒之。《后汉书.郡国志》载:“巴郡鱼复县,有扞关。”楚设关城险,是说关隘险阻。吴:古国名。吴国。借指吴地。吞:容纳。水府:水的深处。宽:宽广,广阔。五、六句暗示出寻找五弟杜丰之艰难。因为寻找之路沿途艰险,水远山长,路途遥远,关隘险阻,道路实在艰险,兄弟难以相见。这两句和前面的三、四句一样,都在进一步地具体地说明开头两句诗,反复申诉其理由。诗人在战乱中失去了亲人,十年既不能相见,三、四年又不能知其音信,加上自己长年生活在漂泊不定,凄凉孤寂无依和无尽思念之中,尽管自己怀才不遇,多病衰老,未尝不思效用,阅世维艰,满腹哀愁难消。
“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朝夕:经常。泪:名词活用为动词。流泪。联系前六句来分析,这两句是表示结果的句子,前六句是写因。诗人特别强调社会原因,是造成人生不幸,命运悲惨的根源,是时代给人带来的痛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诗的内容十分深刻。“十年朝夕泪”,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诗人不胜哀伤,常常悲泣,泪湿衣襟,泪眼愁眉。概括了诗人哀凉的晚年,甚至可以说是后半生的遭遇。诗人一生多不幸,命运多悲惨。试想在外漂泊生活贫困的五弟杜丰,死生未卜,他的命运也不会比诗人杜甫好吧!这首诗的结尾两句,是完整表达诗人内心情态结构链的重要环节,与其他表现诗人内心情态环节有内在的关联性,从而形成了具有内在关联性完整的结构链。最后两句为思弟内心伤时叹老,感贤士不遇的内心情态的外化神貌,诗人的内心情感被凸显。其实这种描述性的结尾,是全诗的自然收束,给读者以首尾完整,水到渠成的深刻印象。诗的结尾表面上看不出与前面内容有明显密切的联系,它写得很含蓄。当你发现其内在联系时,它把诗意引伸到了更广更深以至其他方面。其作用是引人而深思,开拓联想,令读者在回味咀嚼中了解作者心灵深处,人生及其社会时代,人们的命运,深刻地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和诗的主题。这首诗的语言平易质朴,字字关情,句句系爱,至情至爱,溢于言表,情深意长,情文并茂。
第二首开头两句:“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依:依附,托身。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定:副词,究竟,到底。越州:地名。今浙江省绍兴市。这两句一是紧扣题意,二是紧承第一首所写的“见汝难”。一个“闻”字,听人说,既写出消息不一定确切,四处在打听五弟杜丰的消息,急于寻访亲人,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依山寺”写出了五弟杜丰零丁孤苦,十分悲惨。这毕竟是听人说,消息又不一定完全可靠,五弟生死存亡实难预定。第二句紧接着说五弟到底是在杭州还是在绍兴,都无法弄清楚。这只能让作兄长的杜甫牵肠挂肚,经常哀泣,泪水沾湿了衣裳。诗人日思夜想,焦急地盼切他平安回来和自己团聚。第三句“风尘淹别日” ,风尘:喻战乱。淹:滞留,迟缓。淹延,拖延。别日:离别的日子。这句是写因战乱而久别,拖延了离别的日子。第四句:“江汉失清秋。”江汉:古巴蜀之地。今四川东部(重庆)地区。借指夔州。这句写自己漂泊到夔州羁滞一年。句中以深秋(清秋)后为时令,烘托出孤寂凄凉情态,再次重现了诗人在阴冷的日子里倍思亲,急切地期待与五弟杜丰相见而又寂无消息的愁思之情。第五句“影著啼猿树”,是一句很难理解、很难讲准确,不容易讲落实的诗句。下面试作解释。影:身影。著:着,附着,附上。影著,影附(身影依附,身影依随)。猿啼,猿凄历地啼叫。猿啼鹤唳,喻指哀怨声,哀叹声。从字面上讲,这句是描写诗人自己的身影依附着树,听到猿凄历地啼叫,来倾诉哀怨,表达哀叹。我们可以借助郦道元《三峡》中的“林寒涧肃,常有哀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寒林肃涧里传来了异常凄惨的猿啼的回声,哀凄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郦文中写的“林寒涧肃,常有哀猿长啸,属引凄异……”与杜甫诗中的“江汉失清秋”、“影著啼猿树”的时地和情景有相近相似之处,可以帮助进一层理解“影著啼猿树”这句杜诗。杜甫自己在《秋兴》中也写道:“听猿实下三声泪。”和郦文一样,都着重在描写猿声的悲惨凄凉。这些诗文中的句子都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地理解这首诗的第五句“影著啼猿树。”这句是诗人杜甫用来强化羁旅夔州,亲人离散,天各一方,寂无消息,而愁肠欲断的深切感受。同时我们还应该结合这两首诗及其诗题来理解这句诗所表达的深刻含意。要弄清这一句诗的深刻含意,我们还可以联系“读书破万卷”的杜甫善于暗用巧用典故来理解“啼猿树”这句杜诗,也许会找到解释“啼猿树”的满意答案。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后自逐至家。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与《搜神记》所叙之事类似。由此可知“啼猿树”的意思是什么,杜甫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影依附啼猿树了。这是诗人巧妙地用事。诗人借这个“人捉得猿子,猿母便悲号而死,肝肠寸断。”这个“猿肠寸断”的典故来表示思念五弟杜丰极其悲切,心情非常悲痛。其实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抒写的悲愁,也是包含他人生种种的坎坷与磨难,是诗人对人世辛酸况味的深刻体验。饱经忧患的诗人感怀身世,心中有无限感慨,太多惆怅,无尽痛苦。至悲,至愁,至苦,怎不令人心痛欲摧,催人泪下。诗人心中的绵绵悲愁,像影子一样跟随他。这种极为悲痛的心情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同时也描写出了峡中猿的悲鸣,极力渲染悲凉凄惨气氛。这样去理解,也许会琢磨出诗人的本意吧。如果不查明“啼猿树”的出处,就很难理解它的确切含意。第六句诗“魂飘结蜃楼。”魂飘:魂飞。魂,古人想像人的精神能离开形体而存在,这种精神叫做魂。飘,飞扬,飘荡。结:结束,结尾,终了。意动词,以……为结束(结尾,终了)。蜃楼:古人谓蜃气(海面风平浪静时,远处出现曲折光所形成的城郭楼宇等幻象。沙漠中也可见这些现象。)变成的楼阁。蜃楼,这里借指蜃市(滨海的地区,因折光所形成的城郭幻景),海市。结蜃楼,以蜃楼为结,以蜃楼为结束(结尾,终了)。这句是在上句写思念五弟杜丰肝肠寸断,极其悲切的基础上,进一步写自己思念五弟杜丰已经到了魂不守舍的地步了,这里又更深入了一层。诗人幻想自己的魂在飘荡,一直飞到了海市蜃楼去寻找五弟杜丰。这里的海市蜃楼是借指滨海地区,因江左靠海。诗人通过幻想,创造一种出人意料,超越时空的艺术境界和崭新的艺术形象,指向未来,是诗人憧憬的理想生活以及理想中的美好事物,是对未来生活的探测和设想,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诗的最后两句“明年下春水(下:自上而下,从上游到下游。春水:春天的河水。这里指春天里的长江水。下春水,也可以理解为春下水。下水,自上游而下,就是借指乘下水船。全句意思是明年春天乘长江上的下水船。),东尽白云求(东:向东方去。尽:达到顶点,达到极限,达到尽头。尽白云:达到白云的极限,达到白云的顶点,达到白云的尽头。)。”可以看出,诗人早已下定决心,要在明年春天从夔州乘下水船亲自去寻找五弟杜丰,四处寻访,一直找到海角天涯与五弟相逢。
这两首诗写了诗人与五弟杜丰在战乱中失散已十年不相见,多年一直寂无音信,诗人对五弟杜丰爱之深、思之切、觅之急,他下决心,不辞千辛万苦,越过千山万水,不畏艰难险阻,走遍天涯海角,去寻访五弟。第二首的最后三句,也集中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勇气和决心,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杜诗镜铨》引李云:“情真语悲,亦面面俱彻。语可谓至悲,然终不病其寒俭,非独胸藏之博,亦由手笔之高。”林继中先生说:“口吻亲切,意象沉着。”名家评语能给人以启迪。
责任编辑:姚克强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