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仁人遭不幸 乱臣贼子伴昏君
——说杜甫《种莴苣》、《恶树》和《枯楠》
王大椿
种莴苣并序
既雨已秋,堂下理小畦,隔种一两席许莴苣。向二旬矣,而苣不甲拆,独野苋青青。伤时君子,或晚得微禄,坎坷不进,因作此诗。
阴阳一错乱,骄蹇不复理。枯旱于其中,炎方惨如火毁。
植物半蹉跎,嘉生将已矣。云霄郯奔命,师伯集所使。
指挥赤白日,江页洞青光起,雨声先以风,散足尽西靡,
山泉落沧江,霹雳犹在耳。终朝纡飒沓,信宿罢潇洒,
堂下可以畦,呼童对经使。苣兮蔬之常,随事蓺其子,
破块数席间,荷锄功易止,两旬不甲拆,空惜埋泥滓,
野苋迷汝来,宗生实于此,此辈岂无秋?亦蒙寒露委。
翻然出地速,滋蔓户庭毁。因知邪干正,掩抑至没齿。
贤良虽得禄,守道不封己。拥塞败芝兰,众多威荆杞。
中园陷萧艾,老圃永为耻。登于白玉盘,藉以如霞绮。
苋也无所施,胡颜入筐篚?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时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此诗的大意是:因为发生旱灾,谷物都快要干死了。下了一场大雨后,杜甫安排童仆在堂前开了几小块种菜的园地,撒下莴苣种子。但过了二十来天,还没有生出芽来,唯独野苋菜密密麻麻地长满庭院,几乎把进出的路径都阻隔了,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来的。从而引出了小人压抑君子的议论。以野苋菜喻小人,以莴苣喻君子。这是为平生遭际而发的。
杜甫在序中说:“伤时君子,或晚得微禄,坎坷不进,因作此诗”。何谓君子?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君子心胸开朗,所见宽阔高远,处处为他人着想、为国家人民着想。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忧国忧民之情至临终之际犹未稍减:他在《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是杜甫的绝笔)这首长篇排律的末尾哀叹:“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沉痛诗句!
小人为了私利,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长时间以来,杜甫遇到过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小人:
天宝六年(747),玄宗诏令天下之士通一艺以上者(这里的“艺”,是指“诗、书、易、礼、春秋”六艺,又称“六经”)皆到京师就选。杜甫当然是高手,满怀信心参如了这次考试。当时是奸相李林甫当权,他生怕正派人被取录后对他不利。考试后他施展阴谋诡计,说“野无遗贤”,就是说,全国有才干的人,早已被朝廷收尽了,再无可取之士。于是他把考生全都落选。这使杜甫痛心而且愤慨。
────────────
作者:王大椿,重庆市奉节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这不是奸恶的小人压抑君子吗!但其根本原因在于玄宗晚年昏庸,由李林甫垄断政权,一切由他说了算,所以使杜甫痛心、愤慨。
天宝十五年(756)夏天,安禄山叛军逼近潼关,杜甫随群众逃难。千辛万苦地逃到灵武投奔肃宗,肃宗授以左拾遗官职。上任伊始,便受挫折。这是因为房王官受屈,肃宗将其宰相之职罢免。杜甫自思身为谏官,对此冤案不能缄口,遂上疏为房王官辩护,陈辞正直慷慨,触怒了肃宗,遭到审讯。幸得新任宰相张镐等人营救,方免刑罚,但从此冷遇杜甫。肃宗在宦官李辅国和皇后张娣的挑唆下,于乾元元年(758)春,开始排挤玄宗旧臣。杜甫因曾疏救房王官,房王官是玄宗旧臣,遂视杜甫为同党,亦被免除左拾遗官职。这就是“晚得微禄,坎坷不进。”李辅国张皇后不是压抑君子的小人吗!但其根本原因是肃宗昏庸,不识栋梁之才,接受奸人挑唆。
乾元二年(759)从春到夏,关中地区旱灾严重,米价暴涨,饥民流亡,杜甫携家眷远去秦州求食,靠采卖药物勉强维持生活。他见先来秦州的从侄一家生活困难,杜甫节省开支接济他们,但天气渐渐寒冷,老病之身,难于上山采药,不得不另寻安身之处。他拖着家眷行至积草岭(同谷县界),接到同谷邑宰(县长)的来信,这封信的内容和杜甫读后的心情,可从《积草岭》一诗中窥见:“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意思是说:“这里距离要去的地方(同谷县)还有百里之远,我将在那里暂且投靠众贤。那里有一位好主人,他的来信情意深厚,信上的语气就像已经和我见面。他在信上讲得很动情,使我这个远客惊叹他的亲切眷顾。”但杜甫到了同谷县后,那位“佳主人”却冷眼相看,对杜甫毫无照顾,使杜甫陷入绝境。这种情况,杜甫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一中写道: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注),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元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巳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注:狙公,养猴子的人。
为什么那位“佳主人”在信上说得非常好,杜甫深受感动,在行动上却完全相反呢?可能那位“佳主人”略知杜甫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写那封信表示热情欢迎,指望自已能得到好处;殊不知杜甫是个穷老人,从他身上求不到什么好处,无“油水”可捞,所以立刻冷眼相看。那位“佳主人”不是鄙陋的小人吗?但杜甫之所以沦落到如此地步,其主要原因,还是昏君奸臣的打击,排斥造成的。
广德二年(764)六月,严武向朝廷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都员外郎,并任节度使署参谋,朝廷准奏。杜甫在任严武节度使署参谋时,见署府幕僚(他们多是年轻人)对上级阿谀奉承的丑态、他们之间又互不相容的情况感到恶心;杜甫受到严武的特殊礼遇,又使他们忌妒和不满,常在背后说风凉话。所以杜甫决心辞掉参谋职务。终于得到严武同意,让杜甫回到草堂耕耘。那些幕僚不是一群小人吗?
所以杜甫写《种莴苣》一诗是为自已平生遭际而发的。
杜甫回到草堂后,想到严武节度使署那些年轻幕僚的情态,写了《莫相疑行》一诗;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炫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后笑。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