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此诗是对幕府那些年轻同事开诚相告,说自已无意与其争长,不必相疑;也可能含有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严武向朝廷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并任节度署使参谋,朝廷准奏。杜和严乃世交,他到节度使署任参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杜甫辞去参谋之职后却未到朝廷供职,其后还受了不少漂泊之苦,直到去世也未到朝廷供职。这是因为昏君奸臣专政,作为正人君子,忧国忧民的杜甫是极难入朝做官的。这正如玄宗诏令天下之士通一艺以上者皆到京师待选,李林甫则说“野无贤遗”,让考生全部落选一样。
恶树
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
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
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时杜甫寓居成都草堂。诗的大意是:他常持小斧绕着空斋走来走去地砍伐恶木。那些恶木长得阴森杂乱,好像越砍越多。只有砍去恶木,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枸杞才为他所有了。但那些令人讨厌的高大皂荚树(鸡栖)又能把它怎么样呢!他这才知道那些不成材的恶木反而有顽强的生命力。
这首诗和《种莴苣》一样,也是借物言事。试想,玄宗时李林甫当权,李林甫死了,继之以杨国忠为相;杨国忠在马嵬坡被杀了,肃代时又出现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大权宦的为非作歹。这不是“恶木剪还多”吗?这些“恶木”危害极大,甚至极其凶残。如被李林甫先后所谗害死的有皇甫唯明(陇右节度使)、韦坚(缙云太守)、李适之(太子少保)、杨慎矜(户部侍郎)、张王宣(太府少卿)、柳责力(骁卫兵曹)、杜有邻(赞善大夫)、李邕(北海太守)等。当时被李林甫所倾轧诛夷的有几百家。这就是杜甫在《种莴苣》一诗中写的“因知邪干正,掩抑至没齿”——小人害君子是一定要害到底的,甚至不让他们活在世上。不难看出杜甫写这首诗的愤慨之情。
枯楠
木便楠枯峥嵘,乡党皆莫记。
不知几百岁,惨惨无生意。
上枝摩苍天,下根蟠厚地。
巨围雷霆坼,万孔虫蚁萃。
涷雨落流胶,冲风夺佳气。
白鹄遂不来,天鸡为愁思。
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
良工古昔少,识者出涕泪。
种榆水中央,成长何容易。
截承金露盘,枭枭不自畏?
此诗也是作于上元二年(761),时杜甫寓居成都草堂。诗的头六句,写有一棵枯瘦高大的楠木,人们似乎熟视无睹,已经把它忘记。不知它有几百岁了,现在惨惨郁郁,没有生机。接下来六句,写风雷暴雨摧残了它,它已经奄奄一息,好鸟为它伤悲。结尾八句,写这棵楠木仍然是栋梁之材,却无良工赏识,只有识材者为之流泪。贱材却被朝廷用来撑起金露盘,颤颤悠悠地高高竖立,(这两句暗指肃宗所任的权宦)难道自已就不觉得十分可危?这首诗是叹仁人志士生不逢时、大材见弃;也可窥见此时杜甫的思想已经消沉(“无复霄汉志”)。
《种莴苣》、《恶树》和《枯楠》这三首诗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主要是叹君王昏庸,恨小人当道,唐王朝已经衰颓,难于复兴;“致君尧舜上”的高超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遂使诗人长怀忧国忧民之悲。
责任编辑:李江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