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眠 忧 战 伐
——杜甫夔州诗二首浅析
李学清 李正华 李春煜
中 宵
西阁百寻余,中宵步绮疏。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寓居夔州西阁时作。首联“西阁百寻余”,“百”言其多,“百寻余”形容西阁所处位置极高。这句点明地点地势。“中宵步绮疏。”写诗人独自夜半在雕刻成空心花纹的窗户前徐徐走来走去。“中宵步”写诗 人半夜时心情不定,而在院中徘徊。
二联 “飞星过水白”,这是诗人从上往下看,流星飞掠过长江,使水面上一下子明亮起来,转眼消失。这里写出星光飞逝,把一瞬间的景象及其变化写得逼真如画。“飞”写流星急速从高空降落。“过水白”写流星一闪而掠过长江,速度极快,星光之强烈,照亮的面积之宽阔。使宽阔的江面突然清楚地闪现在诗人眼前。接着诗人再朝西向远处看,“落月动沙虚”,写慢慢西沉的月亮,把它的清辉撒在沙墟上,沙墟上又映出了闪 动的月亮的影子。这是滚滚长江岸边的沙地在月光交相辉映下特有的景象。“动”字活画出落月和月夜中水光月光相辉映下的动态美。
三联“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写鸟和鱼都能择得其所而自适。这是诗人与“中宵步绮疏”时的所感。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及遭遇相同的无数天涯沦落人,他们的命运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远远不如空中的飞鸟,水中的巨鱼。一句话,人的生存条件,生活状况,不如其他动物,连非人的生活都过不上。这是惨绝人寰的事实,诗人怎不忧心忡忡,通夜难眠?
尾联:“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揭示产生上述惨状的社会原因,是由于战乱造成诗人和广大人民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的悲惨生活。长期飘泊的诗人如今年老多病,心中怎能不充满因离别引起的伤感。感慨朋友满天下,却因战乱少于书信往来含意深沉,既巧妙地交待了写作背景,又深入揭示了诗的主题。
不 寐
瞿塘夜水黑,城内改更筹。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
气衰甘少寐,心弱恨容愁。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求?
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首联 “瞿唐夜水黑”,先从西阁俯视瞿塘峡口晚间长江水面上黑魆魆的景象。“夜”点明时间,“黑”表示天色昏暗无光。诗人彻夜难眠。这是写所见“城内改更筹”写不寐中所闻,从江水写到江城(夔州城),诗人不断听到城内夜间的更声不断更改,其实是时间在推移,紧扣题目,表明彻夜不眠。三联中“翳翳月沉雾”,“翳翳”,晦暗不明,昏暗的样子,此句紧承首联,写月亮西落沉没于雾气中,那种昏暗不明的样子。这是写不寐中远望西方。“辉辉星近楼”表明由于月亮西落沉没于雾气中,显得昏暗,星星才显得很明亮,发出耀眼的光芒,闪闪地照耀着西阁楼,给人一种很近的感觉。诗人的视线从月落的西方转移到东边西阁附近的天空。一个“近”字,既描写星光明亮耀眼,也说明夔州城是一座地势高峻的山城、江城。杨伦说此联二句是“将晓景”。既然是将晓景,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写的“辉辉星”,很可能是“启明星”,也叫“明星”,启明星是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日出前出现在东方。诗人从西阁可仰望到它。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星近高楼”。它在空中的亮度仅次于月亮,最亮时可以在白昼看见,夜里无月可使被照之物有影。何况在月亮西沉时它的亮度显得更强。诗人用了“辉辉”来形容它的光亮,很贴切。
三联“气衰甘少寐”。诗人说自己彻夜不眠,如果真的是由于自己年老元气衰退,倒也甘心乐意,其实这不是不寐的原因。不寐原因是什么?“人弱恨容愁”就是说自己心神衰弱,恨心中容纳不了那无尽的难以排遣的愁思。彻夜不寐无法排遣的忧愁是什么呢?尾联则深刻地指出:“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寻?”“多垒”喻寇乱频繁,表明时世动乱,战乱频仍,诗人生逢乱世,过着痛苦流离的悲惨生活,无法找到一个理想的境地。用疑问句收束,引人深思。
这首诗诗人写了不寐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怀、所思。全诗采用了层层深入手法,含意深沉。所以杨伦引刘须溪的话说:“写婉言。”在诗中前半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加以串联。按时间先后顺序来描写事物的发生发展,层层深入。然后又按客观事理的逻辑关系来层层深入地安排诗的内容的结构形态。可见在层递中又包含着纵式,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自身的内部规律及其逻辑关系。
(作者李学清:重庆市奉节中学高级教师)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