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山樵归鸣”:“谷山”,山谷之口。这儿似指梅溪河滨红岩洞口一带。“樵”,打柴人。月下传来打柴人唱着夔州山歌从谷口归来。
“孤城笛起愁”:“孤城”,夔州城在子阳城半山上,故说孤城。“笛起愁”,竹笛声响起,引出诗人的愁绪。五六句写月下所闻。
“巴童浑不寝”:“巴童”,泛指夔州儿童,少年。“浑”,几乎。“寝”,睡。十六夜赏月,几乎巴童个个乐而忘睡,实写十五日夜诗人赏月兴致未尽,十六圆月再赏玩,乐而忘睡。巴俗,中秋赏月吃月饼,插香宝,即在柚子上插香燃香祭月神,之后,即可分食柚子。夔柚,自古至今扬名海内。诗写巴童和大人一同赏月有口福可享,故乐而忘寝。这句隐示诗人一家大小赏月、祈月福。
“半夜有行舟”:对句写十六日半夜圆月高挂,月色爽亮,可见江面上还有行舟。这隐示诗人见舟急欲出峡东下北归之念。
这首赏玩圆月诗,从十五圆月金波写起,十五夜月与十六夜月相连。三四句,月下所见。五六句,月下所闻。末尾见行舟而思出峡。三句承月,四句承秋。七八句樵归而唱,笛起含愁。“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清新警快,情深奇邃,是咏月诗中的绝唱。
十七夜对月
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
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
茅斋依桔柚,清切露华新。
“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仍”,仍然,照应十七夜而言。“江村”,长江之滨的山村,此指梅溪河西长江之滨的瀼西。“独老”,孤独老年人。“身”,自我,自身。一、二句写十七夜秋月仍圆,喜其末缺。江村唯我孤独老翁,不觉凄然。
“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还”,照应十七夜月光。“照亮”,“照”,月光照射。“客”,旅居他乡之人。此杜甫自指。“更”,照应十七夜月光。“随人”,依随人,形影相随。这两句诗意说卷起帘子,月光依旧照着我这旅居他乡孤独的客子,拄着杖来回走动时,月光还是照着我,人影相随。
“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虬”qiú,“潜虬”,传说中的无角龙。“明”月光明朗。“宿鸟”,回巢的鸟。这两句诗其意是说无角龙在清朗的月光照射下,随波翻动,宿鸟在月华朗照中频频翻飞。
“茅斋倚桔柚,清切露华新”:“茅斋”,指瀼西草堂。“依”,依予,相依之处。“桔柚”,代指瀼西果园。“清切”,声音清彻。“露”,露珠。“华”,月华,圆月。这两句诗意是说瀼西草堂与果园相连,在院子里,我见新生的清露,清彻有声地滴下点点月轮。
《十七夜对月》写八月十七日夜,诗人杜甫在夔州瀼西草堂面对圆月,抒写江村月下之景,咏叹老身对月之情。诗一开头就写喜愁兼具之情。十七日秋夜,月亮依然光圆,喜其圆而未缺,然而孤老独栖江村,不觉凄然。下面三联六句,由近而远,由远而近,皆写出江村月下之景,皆写出独老对月之情。近景,只见瀼西草堂(茅斋)卷帘处,月光依然照着旅居夔州的我,拄着杖,在茅屋庭院里来来回回踱步,月光还是紧紧依贴着我形影相随。远景,上见江中的无角龙在清朗的月光照射下,随波翻动。空中,宿鸟在月华朗照中频频翻飞。由远而近之影,只见茅屋与果园相连,新生的清露,清脆地从果树上滴下点点月轮。
这首诗,作法周密,以“清切”照应诗题“对月”,以“茅斋”显现“卷帘”,“倚杖”之所在。“仍”,“还”,“更”皆照应十七夜而言。“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也是清新警快之语。写景中抒情,在日常平淡的生活中现出绚丽色彩。
(作者:奉节中学高级教师)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