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怎样理解“夔州”的“夔”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20:49
载入中…
 

    怎样理解“夔州”的“夔”

                    ——古人为什么以“夔”命地名?

                           罗光琼  李学清

 

首先我们来看看字典、词典的解释。

《辞源》释“夔”:一、神话兽名。《庄子·秋水》:“夔怜蚿,蚿怜风。”释文:“求龟反。一足兽也。李(颐)云:黄帝在位,诸侯于东海流山得奇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则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二、山林中的精怪。《国语·鲁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传说山林中的一种怪物)。注“木石,谓山也。”三、人名。传说舜时乐官。四、春秋时国名。《左传·僖公二六年》:“楚人灭夔,以夔子归。”五、姓。楚君熊挚之后。一说楚灭夔后,夔的子孙以国为姓。《汉语大字典》“夔”:1、传说古代的一种山兽怪名(引证《国语·鲁语下》略)。2、传说古代的一种海兽名。引证《山海经·大荒东经》。3、野牛。也作“  ” 。引证《山海经·中山经》。4、古人名,尧、舜时乐官。例证《书 ·舜典》。5古国名。也称隗国、归国。其地在今湖北秭归东,公元前634年灭于楚。引证《左传·僖公二十六年》。6、地名。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信州置夔州,治所在今四川省(今重庆市)奉节。7、姓。引证《通志·氏族略二》。《辞海》“夔”:1、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形如龙,一足。见《说文·夕部》。《庄子·秋水》。2、牛名。3、人名。尧舜时乐官。4、古国名。一作隗、归。《汉语大词典》释“夔”时,除了有“传说中的兽名”、“山林中的精怪”、“人名。相传尧舜时乐官”、“古国名”。这些义项与《辞源》、《汉语大字典》、《辞海》相同外,还有“夔昵(跳动)”、“恭敬”的意思。上列一些字典词典中只有《汉语大字典》“夔:6、地名。”这个义项与“夔州”的“夔”能直接挂上钩,除此以外,还有《现代汉语词典》:“夔”1、夔州,旧府名,府治在今重庆奉节。《新华字典》“夔2、夔州,古地名,今重庆市奉节”中的义项与“夔州”的“夔”有联系。但一想到“夔州”的“夔”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古人为什么要用“夔”来命我们古代奉节的地名。这引起我们去认真思考,苦苦的思索,抓紧学习。从《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字典、词典引为例证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击、打)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国语·鲁语下》:“木石之怪

—————————————————————

作者简介:罗光琼(女), 奉节中学教师;李学清,奉节中学教师。

曰夔、蝄蜽。”韦昭注:“木石,谓山也。”《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引用的例证《庄子·秋水》:“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汉语大字典》引用的《庄子·达生》:“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中,了解到“夔”是神兽名、山林或山地里的精灵。夔是作为一种山野之神、一种兽形的自然神出现在这些典籍中。从《汉语大字典》、《辞源》等字典辞典引用作例证的《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引用的《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郑注:“夔,舜时典乐者也。”中,了解到“夔”是古人名,舜时的乐官。

帝(指舜)曰:“夔,命汝典乐(主管音乐),教胄(长)子(全句意谓教育子弟,使其成长):直(正直)而温(温和),宽(宽宏)而栗(庄敬,严肃),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诗言(表达)志(志意),歌永言(全句意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声依永(声音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律和声(律吕用来调和歌声),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克谐(达到和谐),无相夺伦(不要搅乱次序),神人以和(意为神和人通过音乐可以交流思想感情而能协调和谐)。夔曰:於(叹词,表赞美,不能写作“于”,可译为“呀”)!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旧注谓击拊石磬,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郭绍虞、王文生注:百兽率舞疑是原始社会的图腾舞。百兽指各种化装的动物图腾)。”上面《尚书·舜典》中这段文字与前面《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到底蕴含着哪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呢?我们应该怎样分析认识呢?“在这则神话中,夔属于野兽类的自然神……夔这种神兽在最初的这一传说中就与音乐有着紧密的关联,黄帝用它做鼓,鼓声远达五百里。黄帝借助夔的皮所制成的鼓,使得天下慑服。这样一来,夔在客观上成为黄帝治理天下的辅助力量,尽管它是被黄帝所杀。夔神话的原始基因,积淀着它作为帝王辅佐和通于音乐的两种要素,这种原始基因制约着夔神话演变的基本走向。”“《尚书·益稷》也有类似记载(指的是与《尚书舜典》类似),‘夔’同样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两段文字可以相印证。仔细分析夔的形象,可以得知,他是虞舜的一位心腹能臣,通晓乐律,因而能够承担典乐之职。面对虞舜提出的高难要求,使诗、乐、歌和谐动听,乐官“夔”欣然承诺,要亲自演奏打击乐,使百兽群起而舞。从民族文化学角度来看,这里的百兽,应是指以野兽为图腾的各个部族的代表,是虞舜举行部落联盟聚会时的场景。《尚书》中的‘夔’与《山海经》中的“夔”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差异。首先,外形上由兽形转变为人形;其次,在身份上由东海神兽变为虞舜的乐官;再次,神兽夔出入水时风雨相从的神异功能隐去,不复提及。《尚书》中“夔”的形象比之原有的神兽形象,增添了很多人文色彩。他是人类社会当中的一员,是贤明君主的一位辅佐之臣,能够治乐合礼,使神人相通,鸟兽顺服。但是二者之间也有着明显的联系:夔都与音乐和君主相关。黄帝以神兽夔做鼓,扬威天下;虞舜以夔典乐,神人相和。夔神话所积淀的原始基因,到了《尚书》中仍然发挥作用。《山海经》中的夔是位山神,《尚书》中的夔,是半人半神的形象,能使‘百兽率舞’。”(于淑娟语)

《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古今汉语成语词典》在解释“一夔”或“夔一足”时,引用了例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和《吕氏春秋·察传》。

哀公问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古时乐官之长)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 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音,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于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吕氏春秋·察传》)

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乐官夔是位贤能之臣,因此,尧认为有夔一个人充当乐官也就够了。作为自然神的夔和作为尧舜乐官的夔彼此不相干,前者是自然界的精灵,后者是历史人物。至此,乐正夔与神话的关联被彻底割断,夔神话的历史演变基本完成。《荀子》的《解蔽》、《成相》,《吕氏春秋·察传》在提及夔的时候,都把夔作为历史人物看待,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精神。夔神话的演变至此基本结束,夔的角色也最后定型。他是贤臣,是乐官,而不是自然界的山野精灵。”(于淑娟语)乐官夔在先秦文献和儒家经典中已成了备受人们尊崇,为后人效仿的榜样。

让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典籍和名人怎样看待和论述“礼”、“乐”的。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认为通向“完人”的境界切实可行之路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荀子在《乐论》中认为:音乐是“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强调音乐的作用“可以善民心”,“移风俗”,“行列得正”、“进退得齐”。中和、庄肃的音乐有“民和”、“民齐”之效,使“兵劲城固,敌人不敢婴(通撄。动词,碰、触、犯)也。”还认为音乐是一种“出所以征诛”、“人所以揖让”的统治手段。司马迁《史记·乐书》最早概括出“乐与政通”的理论,说“治世之音安,以和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强调乐和礼配合作用。中国较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以“礼乐”思想为中心,提出“礼乐相成”、“乐通伦理”、“乐者人情不免”、“ 乐者天地之和”、“乐善民心”、“移风易俗”。此外《乐记·乐施》还提出了“乐教”(指以合乎“礼”的各种艺术的统称——“乐”实施教化):“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善其教焉。”古代儒家认为乐极有潜移默化、感人至深的特点,可以给人以知识、变易人的性情,使民心、风俗合乎礼仪规范。乐是兴善进德的工具,儒家十分重视。其所以特别提倡乐教,目的在于,使人浸润天德化育之中。这种浸润最高层次是集大成。孔子所以为至圣即以此。《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孔颖达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高诱:“礼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白居易也曾说过:“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英国作家康格里夫说:“音乐的魔力能使猛兽温顺,岩石软化,硬木弯曲。”“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毕达哥拉斯)“进行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的古人以“夔”命地名,表明贵礼乐,崇政教,具有推崇礼乐文明的思想感情。我们的古人以“夔”命地名,表达了对“夔”这个安邦定国的贤臣的永久怀念和无比敬仰的心情,有着对圣主贤臣理想的追求,因为圣主贤臣遇合是我们古人的普遍理想追求。

再看,“夔契”(帝舜二贤臣之名。契为司徒)、“夔皋”(夔和皋陶的并称。两人居官皆有政绩。后因以借指贤明的辅佐大臣)、“夔龙”(龙为谏官。龙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时代已成为杰出人物的象征。夔龙,后用以喻指辅弼之臣)。唐时韩会、崔造、卢东美、张正则四人,都自以为有王佐之才,号为“四夔”。(参见唐李肇《国史补》卷下:“韩会与名辈号为四夔。”)成语“夔一足”、“一夔已足”分别意为表示有真才者一人即足;比喻果真有才干,只要一个就够了。“一夔”,指能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我们从上述词语,“夔”的文化内涵(这里多为政治内涵,也含有人才观)中,也可以悟出我们的古人为什么以“夔”命地名,至少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充满了对辅弼贤臣“夔”的深切的怀念和无比敬仰,非常爱慕和爱戴夔,充满了寄托后代成为安邦定国栋梁之材或杰出人才的深切期待。这也是对人才尊重和爱护的一种表示。从我们古人以“夔”命地名,既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具有儒家文化“入世”的文化思想,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追求的最高的政治目标和要达到的美好人生境界,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心中充满着美好的理想和希望呀!先辈们的这番心意,我们千万不要辜负了啊。下决心做“夔”那样既有美德,又有专门的才能的人,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夔州人”!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夔的精神,为创造新的美好、幸福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夔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我们应该吸取精华,继承发扬,对于我们提高文化素质,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现实意义。

最后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探索如何解决先辈们为什么以“夔”命地名的问题中,不断读书学习,特别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文章,很有启发作用,启发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明白了,点性思维,线性思维都有局限,要用开放的立体思维来考察“夔”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夔”放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不能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去考察“夔”的文化内涵,要学会考察“夔”的历史演变,才能科学地解释“夔”字富有的历史文化内涵。眼睛只盯着一点,不及其余不行,平列地摆出许多材料,横向思维,也无法把“夔”字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讲落实。正如梁启超所说:“善为史者之驭事实也:横的方面最注意于背景与其交光,然后甲事实与乙事实之关系明,而整个的不至变为碎件;纵的方面最注意于其来因与其去果,然后前事实与后事实之关系明,而成套的不至变为断幅。”(《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是我们向专家学者学习解释“夔”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89.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