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从追求理想人格到对人生现实悲观绝望--读张伯翔《登白帝城》二首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21:34
载入中…
 

从追求理想人格到对人生现实悲观绝望

——读张伯翔《登白帝城》(二首)

 

李正华  李春煜  李学清

 

登白帝城(二首)    张伯翔

人事匆匆日月忙,抽闲游遍水云乡。

新春天气晴难得,故国河山梦未忘。

古柏尚含前岁雨,野梅时送隔庭香。

登城不听寒砧急,何处笳声闹夕阳?

卧龙跃马事悠悠,过眼烟云一例收。

大海纵观鲸鲵戏,雄才几见凤鸾俦。

一声山寺中宵磬,百尺飞帆下峡舟。

既倒狂澜今欲挽,阶前滟滪大如牛。

这两首诗原无题目,是后人加的。从原诗后跋语:“旧历甲寅正月初四偕蔡郁堂、唐鹤年、舒季福、刘用衡、丘彩彰、序西昆仲、陶小明、亮丞乔梓(按:乔和梓是两种树,乔树果实向上,梓树果实下垂,用来比喻父子)并王笃之,姚笃臣君登白帝城感赋。”得知这两首诗是张伯翔在1914年(民国三年)正月初四偕同蔡郁堂等去登白帝城有所感而写的诗。1912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宣布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职,其实也宣布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经失败。袁始凯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权。为建立独裁统治而磨刀霍霍。1913年派人刺杀宋教仁,并在获得“善后大借款”后,发动内战,镇压南方革命势力,“二次革命”失败。随之解散国会,并提倡尊孔读经,借以搞反革命复辟,一时群魔乱舞,逆流滚滚。日俄、英国利用辛亥革命这个时候,更对蒙古、新疆和西藏进行疯狂地侵略。窃国大盗袁世凯继承清王朝对外投降卖国的反动衣钵,一上台就向外国主子讨好,以出卖主权换来帝国主义的支持。这就是张伯翔从外地回家乡登白帝城写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

张伯翔1860年生于奉节县老县城西门矮城子,工诗文,精书法,曾参与编修清《奉节县志》。

《登白帝城》第一首,一、二句“人事匆匆日月忙,抽闲游遍水云乡。”写他每天每月为各种事情匆匆忙忙,还抽空游遍水云乡(风景清幽之地,多指隐居者游居之地)。这是一般的概括。第三句“新春天气晴难得”,具体地写登白帝城游览,正碰上一个难得的晴美日子,心中自然高兴。第四句

-----------------------------------

作者:李正华, 奉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干部;李春煜,奉节县养路一段干部;李学清  奉节中学高级教师

 

“故国河山梦未忘。”这是拿家乡的山岭河流与游遍的风景清幽之地相比,家乡的山山水水连睡梦中都没有忘记,可见爱之深,思之切。家乡才是作者最思恋最难忘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极深挚的爱,简直深厚到连梦里都不能忘记。第五句“古柏尚含前岁雨”,借古柏翠绿,不乏绿意,充满生气,包含前些年的雨水滋润,来比喻人(实指作者自己)是由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这块土地,乡亲父母哺育成人的,表达了自己不忘家乡养育之恩和过去别人施予的恩德。这就像绿叶不忘根的深情。“古柏尚含前岁雨”,也暗示了作者对“故国山河梦未忘”的原因。第六句“野梅时送隔庭香。”“梅生于野,生于山,生于小川之畔,生于荒矶之隈,不独一己之花香艳清美,亦使周遭诸物焕然生色。崩颓之垣,歪斜之衡门,掌大之瘠田,粗陋之小社……因有一二梅花绽放,遂成佳景。”(幸田露伴语)这句诗抒写了自己登白帝城见野梅的喜悦与欣慰,发自衷心的欢乐。南宋诗人刘辰翁说:“诗道如花,论高品则色不如香,论逼真香不如色。”(《陈简斋诗集序》)。作者选择了未经人工栽种,无人培护,无人欣赏和无人理会,怒放荒野,而它的芳馨弥漫在大地,弥漫在天空,弥漫在人间的野梅。不着重写野梅形色等外貌,而突出其神韵,一个“香”字把梅的内蕴全托出来了,清香时时袭人,余韵悠长,深化了作者的情感,更加深了诗给人的审美感受。野梅这样描写,充分体现了梅花不曲意奉承,不争荣邀宠。它凌霜傲雪,嫣然开放,自尊、自信、自强,傲骨厌俗,孤芳高洁的品格。作者把野梅人格化了。作者借野梅抒写情怀,喻自己的高洁人格,野梅时时散发着的一种孤清的意味,诗人借梅寄托了自己孤高自好的脱俗情操,凝结着诗人深隐的孤高的情感。其间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的气质,作者有意在诗中写“古柏”,除了有意突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报恩观点外,还有意将“古柏”作为“梅花”(野梅)的景物陪衬,借以烘托出梅花(野梅)的“高标逸韵”,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第七句“登城不听寒砧急”,“寒砧”指寒秋(深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以此描写秋景的冷落萧条。作者写没有听到寒砧急,也就是眼前没有出现冷落萧条的景象。最后一句:“何处笳声闹夕阳?”笳,胡笳,一种乐器,类似笛子。笳有相当的表现力,“刚柔待用,五音迭进。”笳声,指胡笳吹奏的曲调。“夕阳”西下时最易触发光阴易逝,时不再来的惆怅。作者用“何处笳声闹夕阳”,一个“闹”字,把白帝城的环境写得多么闹热,渲染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让人们享受着节日的欢乐。“笳声闹夕阳”巧妙地照应了前面第三句“新春天气晴难得”。不但渲染了气氛,也强化了热爱家乡,思恋家乡的感情。作者把这种强烈深挚的感情移植到景物中,景物被灌注了生命,情感。作者在运用移情时,采用了拟人手法,这种形象化的抒情方法,曲折地透露了作者的心情,深化了诗的主题。最后两句承上两句景语,景尽情显,在情感上显得更深邃,言尽情远,全诗情感也写得极为深挚。

《登白帝城》第一首,写登白帝城的所见、所闻、所感,从一般概括地写到抓住几个典型景物来具体描写。诗中以水云乡的一般风貌与典型景物相对照,乡情与志趣相交织,托物抒怀。这首咏物抒情的诗,没有乡思诗贯染的凄凉、灰暗和颓靡的习气,使人读来不会在愁苦哀叹中消沉。

《登白帝城》第二首一、二句“卧龙跃马事悠悠,过眼烟云一例收。”卧龙比喻诸葛亮,跃马借指公孙述。作者选择与白帝城有关的历史人物加以评说。作者说诸葛亮、公孙述的事业或功业年代久远,都一样成为过眼烟云。将他们的事业(或功业)、人生彻底否定,没有价值,透露出人生空幻感。诸葛亮“功盖三分国”。他奉遗诏辅后主,主持军国大事。他励精图治,使“民穷国虚”的蜀汉,短期出现“耕战有伍,刑法整齐”的景象。诸葛亮为发展边地经济文化,对西南各族采取安抚政策,“以夷制夷”的土司统治制度,由少数民族自己的头人来统治自己的民族,都表现了一种博大的政治胸怀。这种“和而不同”的民族政策后来一直被执行。这种和合精神、和谐精神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主导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一直传承发展下来。诸葛亮对开发西南,统一中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诗圣杜甫用“名成八阵图”来赞扬他的军事才能。“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的奇功伟业,历代敬仰,他简直像一只鸾凤独翥万古云霄,“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特别是被人们称为“至文”的《出师表》,文中表现出来的忠诚精神和贤明正派的作风,受到历代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推崇,诸葛亮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和精神楷模。杜甫《蜀相》,陆游《病起书怀》、《游诸葛武侯台》、《感状》、《书愤》诗,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等,都以崇敬的诗句赞颂《出师表》及其作者诸葛亮。刘隆有先生说得好:“持身正,执法平,为政仁,选才公,一个政治家,四者具其一,便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而诸葛亮却四者兼备,且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身上所迸发的人格光辉,无论在其生前还是殁后,都发出强大的折服人心、震慑人魂、昂奋人魄的力量,使人对他不得不信,不得不服,不得不学。”“几乎所有历史名人,生前,人们对之总是或褒或贬;死后,随着历史的复杂演进,其所毁誉也多有变化,甚至全誉全毁,尖锐对立,而又时反时复。惟有诸葛亮,其生也备受赞叹,其死后也尽享美誉,一千八百多年来,国人对诸葛亮,一直是有口皆碑,古今共仰。今天所能见到的汉末魏晋史料,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诸葛亮自隐居隆中,到随刘备走出茅庐,统兵治国,以及死后,人们对之几乎都是众口一辞,极尽赞美,偶尔有谁稍微说点诸葛亮的不足,立即会遭到激烈反驳。在汉末魏晋人眼中,诸葛亮已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刘隆有《诸葛亮拿什么恒久地感动历史?》)再说公孙述在成都战死不久,老百姓就在白帝山上修祠庙,塑像供奉他。杜甫称赞“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陆游《入瞿唐登白帝庙》:“参差层颠屋,邦人祀公孙,力战死社稷,宜享庙貌尊。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我欲伐巨石,作碑累千言。上陈跃马壮,下斥乘骡昏,虽惭豪伟辞,尚慰雄杰魂。君王昔玉食,何至歆鸡豚,愿言采芳兰,舞歌荐清尊。”高度赞颂公孙述,虔诚地祭祀他。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完成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孙述为了他的国家力战而死,宁死不屈。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民国时期的张伯翔《登白帝城》(二)的内容和情调与上述恰恰相反。

第三句“大海纵观鲸鲵戏”,描写大海中的鲸鲵(即鲸,雄曰鲸雌曰鲵)的表演。一个“戏”字写出了鲸双双对对、自由自在地、尽情欢快地戏游于大海中的场面,一个“戏”写出了鲸给人视觉上的奇观。鲸浮出海面呼吸空气,喷出水柱,几公里外都能看到。一个“戏”字,写出了鲸是身手敏捷的游泳健将,海洋里的游泳好手,它们用尾巴向前划动,也就是鲸的尾巴上下摆动,推动它在水里前行。一个“戏”字,写出了鲸跳跃出海面时的美妙。鲸的尾叶前部要比后部厚,就像飞机的机翼一样。这种形状使得尾叶能比较容易地划过水流,像在水中翱翔。鲸有时会跳出水面,然后再重重地落下来砸在海面上。叫“鲸跃”,是它们在进行交流。一个“戏”字写出了鲸给人视觉上的奇观。

第四句“雄才几见凤鸾俦”,凤鸾:比喻佳偶。俦:伴侣,名词活用为动词,结为伴侣。由纵观双双对对的鲸鲵戏游于大海,进一步联想到“雄才”不能像传说的凤凰一样成为佳偶,写出了“雄才”的人生悲剧命运,将“雄才”彻底否定。在抒写人生不幸中,表现了人生空幻,了无价值,结局悲惨的消极情绪。以上四句从回忆历史人物,回忆过去观海中鲸鲵而引起对人生悲剧的感慨。下面四句从过去写到现在的所闻、所见,所感,即从回忆历史转写到现实。“一声山寺中宵磬”是写作者夜宿山寺(白帝庙)半夜听见敲击磬的声音(磬:寺院中召集众僧的云板形鸣器或诵经用的钵形打击乐器),暗示出作者夜深难眠,心绪不宁。“百尺飞帆下峡舟”,写第二天作者看见长江上船行如飞,冲出夔门的情景。“百尺飞帆”用夸张手法,形象地描写大船扬帆出峡,风力强劲,高高扬帆,像鸟儿在空中飞行那样疾迅前进的壮观景象。最后两句:“既倒狂澜今欲挽,阶前滟滪大如牛。”由江上的行船乘风破浪飞速行驶,写到滟滪狂澜,由滟滪狂澜的自然景象,联想到社会现实,当前时局。刘白羽在《长江三峡》中写道:“这滟滪堆原是对准峡口的一堆黑色巨礁。万水奔腾,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像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苏轼《滟滪赋》:“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瀚,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苟先无以龃龉于其间,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险悍可畏,当不啻于今耳……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苏轼还说滟滪如“城坚而不可取。”张伯翔俯视“滟滪狂澜”,运用类似联想,将眼下的“狂澜”比喻为当时动荡局势。“既倒狂澜”指局势已经失败。将眼前的“滟滪狂澜”借以象征苦难、悲凉、恐惧。现实的苦难、悲凉、恐惧构成了生命之旅。苦难、悲凉、恐惧就是他眼前这条水上蜀道的本质。行走在生命旅途中的他,面对的是望而生畏令人神颓气沮的艰难险阻。在他的诗里滟滪是象征兴风作浪,兴妖作乱者。他想力挽已倒狂澜,但面对“力大如牛”的滟滪,他不能自信如初(上一首已提及),进而内心恐惧,在危险失败的局势面前畏缩不前,显得无能无奈,对人生前途和当时社会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这首诗写了人生的悲哀,得出了消极的结论。全诗充满悲观气息。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98.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