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下江陵”
高永华
2009年9月13日,奉节隆重举行了《唐诗三百首》特种邮票首发式,这是中国邮政为祖国60大庆献上的一份厚礼。选择在奉节发行,这对提高“诗城”奉节的声誉,打造奉节品牌有这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然而,作为该套邮票的首枚冠以《下江陵》,却使人颇为费解!
我们知道,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被誉为唐绝压卷的“天下第一快诗”,历来都是题为《早发白帝城》的。《唐诗300首》之类的读物如此,小学课本、诗词典籍如此。全球华人耳熟能详,热爱唐诗的外国朋友亦知。作为与李白、与杜甫、与唐诗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特殊感情的奉节人民说来,将家喻户晓的《早发白帝城》改为陌生的《下江陵》有点难以接受。
李白曾两次到过奉节。他25岁时第一次到奉节时,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登山临顶留下“仰观临青天”、“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日边攀垂萝,霞外依穹石”、“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感叹三峡壮丽景色的诗篇。乾元二年(759年),58岁的李白因皇室倾轧,权贵谗毁而流放,途至白帝城时,突然得到肃宗李亨赦免,快意东归,吟成此诗。正是这首“朝发白帝,暮至江陵”的千古绝唱将奉节推到世界的面前,也正是这段一日千里行程的起点将白帝城锁定在世人眼中!
我们不禁要问,这枚邮票题名《下江陵》的依据是什么?笔者通过手头有限资料,借助网上搜寻,终于看到在宋本《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中有“《早发白帝城》(一作《白帝下江陵》)”。笔者认为:如果仅以此为据,给《早发白帝城》贸然改为《下江陵》是断章取义的,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至少是欠科学、欠严谨的。邮票虽小,但具备国家名片作用,而一件作品“题目”有着画龙点睛的“广告效应”。对奉节而言尤为如此。笔者认为:《下江陵》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只与“江陵”有关,和“白帝城”、和“奉节”风马牛不相及。也许有圈内高人会说:它就是“白帝下江陵”,也就是原来的《早发白帝城》……这不是“忽悠”人吗?这样解释不觉得累吗??
我想,这件事如果是李白当年亲定,我无语;或许是宋本编修顺应潮流将其更名,我亦无语;然,作为现代邮票设计这样做,除了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本末倒置史实不顾外,还能有什么解释!别的不说,就奉节作为《唐诗三百首》首发地之一本身而言,就充分说明了在世人心目中,“白帝城”才是
-----------------------------
作者单位:奉节县邮电局。
该诗的精确定位,而绝非“江陵”。我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我们要感谢这个整理《李太白全集》的宋朝人,他是尊重历史的,即使当时(或年代更久远)已有人将这首诗叫做《早发白帝城》了,或许就在他斟酌如何给该诗定题目的时候耳边就有人在“一再建议”、“反复提醒”,但他坚持历史本来面目,仍标列原名,仅在括号内作以说明。这件事本身就说明自唐以来,该诗原本就叫做《早发白帝城》,而不是其它。要不然700多年前就开始叫它《下江陵》了。其次,《早发白帝城》更符合诗人当时百感交集的心情。平心而论,诗人白帝遇赦,喜极而泣,他刻骨铭心的难道不是改变他命运的福地“白帝城”,反而是若非获得自由尚且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去的千里之外的“江陵”不成?第三,在古代许多的作品中,往往就是以第一句拢意或者首先几个字为题目的。这在《论语》篇目中尤为突出。该诗是诗人当时喜极而歌,题目极有可能是事后加的。果真如此,以首句“朝辞白帝……”命名的可能要大得多,而以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江陵”命名是值得商榷的;再者,就语言学角度而言,《白帝下江陵》与《下江陵》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没有“白帝”遇赦就谈不上“下江陵”。前者起讫全面,不会给人歧义。而后者就不同了,海阔天空,给人无限想象空间:巴东、巫山、云阳、万州……下江陵都行,只要是上游都能成立。
从《下江陵》这枚邮票,我想到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一班小学生讨论该诗是“猿声”还是“猴声”时,引起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教授的极大关注。黄教授通过三峡地区发现的长臂猿化石,并经国外权威科研机构认定,确定在李白那个时代三峡地区是存在“两岸猿声”的。我想,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像黄教授那样,不是要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吗?一件开始稍加注意一下就熨贴妥当的事,仅因为老(奉节方言:扛)起半截就开跑,变得复杂、被动,出现后遗症多不好啊。
责任编辑:李君鉴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