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夔”的源流辨识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21:33
载入中…
 

        

                                               

夔的源远流长,史实的,传奇的,神化的,其释义流变甚多,实有厘清之必要。笔者就所能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试作考证和辨识,以期对夔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

                     

                        “夔一足”的歧解

最著名的对“夔一足”歧解的事例有四。

先来看看《韩非子》上的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二·说二》: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
  这里孔子断然否定了夔只有一只脚的说法,指出夔是人,比较残暴狠心,不招人待见。尽管如此,夔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比较诚信,人们认为象夔这样的人,能有诚信这一点,也就足矣。所以孔子说一而足。这段话中,孔子否定了夔只有一足的说法,还对夔这个人的品德做了评价,并指出正是夔的品德基本不好,但是独占诚信一点,所以一而足,这是从品德方面来论述夔一足的含义。

  有意思的是,在该书同样的地方,紧接着又记载了一段话:
  一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里,孔子也是断然否定了夔只有一只脚的说法。但是却对夔一足的本义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在这里,夔没有什么其他的本事,但是唯独通晓音律,被尧任命为音乐主管,并说夔仅凭这一个本事,就足够,所以是夔有一,足

  两段记载中,孔子都是在否定夔只有一只脚,但是,对夔一足的本义的解释却有所不同。前者说夔的道德,后者说夔的本事。
  然而更有趣的是,《吕氏春秋·察传》中为了论证对传言要持审慎的态度,也拿夔一足来说事。原文: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这里的记载中,孔子仍然否定了夔只有一只脚的说法,而且哀公似乎也知道夔是人,而且还是乐正,但是不知从哪里听说夔只有一只脚,问孔子夔是不是只有一只脚。孔子最后引用舜对夔的评价,指出夔能调和乐律,以平天下,象夔这样的高人,有一个就足够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夔一足的解释是,若夔者一而足矣,是说一个人就足够了,不用组成团队。这个解释与前面的两个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上面三种记载,都否定了夔不是一只脚,但是对夔一足的本义却有不同的解释。
  
  后来王充在其《论衡》中作出了另一解释,《论衡·书虚篇第十六》:唐、虞时,夔为大夫,性知音乐,调声悲善。当时人曰:调乐如夔一足矣。世俗传言:夔一足。案秩宗官缺,帝舜博求,众称伯夷,伯夷稽首让於夔。秩宗卿官,汉之宗正也。断足,非其理也。且一足之人,何用行也?夏後孔甲,田於东蓂山,天雨晦冥,入於民家,主人方乳。或曰:後来之子必贵。或曰:不胜,之子必贱。孔甲曰:为余子,孰能贱之?遂载以归,析缭,斧斩其足,卒为守者。孔甲之欲贵之子,有余力矣,断足无宜,故为守者。今夔一足,无因趋步,坐调音乐,可也;秩宗之官,不宜一足,犹守者断足,不可贵也。孔甲不得贵之子,伯夷不得让於夔焉。
  在这里,王充认为,夔本来要当秩宗的,可是因为只有一只脚,不宜当秩宗了,所以就今夔一足,无因趋步,坐调音乐,可也;秩宗之官,不宜一足,王充还用夏後孔甲之子因断足而贱,卒为守者来佐证,说夔因为只有一只脚而不能当秩宗之官,犹守者断足,不可贵也。可以明确的是,王充认为夔的确只有一只脚,但是夔为什么只有一只脚,王充没有说。
  孔子和王充把夔解释成人并加以阐释,是对神话的颠覆,更具有现实的可信性。基本可以确信,夔是人。究竟是夔一,足(这里,第一说是指夔唯一的优点是诚信,第二说是指夔唯一的本事是精通音乐),还是若夔者一而足矣(这里的是指一个人),还是王充的观点:夔的确只有一只脚,只不过不能当秩宗,只能当乐官,因为乐官无因趋步,坐调音乐,可也;秩宗之官,不宜一足。这种种传说对“夔一足”虽解释有别,却道明了一个事实:夔的最早现身是人而不是神怪。
    至于后之神话传说中夔为一足神兽实为歧解“夔一足”之将错就错。
                   

 夔族    夔国    夔州

“夔一足”的传说指向了一个人:乐官夔。

    夔的活动时期在公元前2179年左右,相当于我国传说中黄帝和尧舜禹时代的后期。夔生活在荒僻边缘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后受到舜的赏识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

  《尚书》记载舜帝让夔掌管乐舞,教导年轻人。夔就敲起石磬,让大家扮成百兽边歌边舞。夔不但是氏族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且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才能,编导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乐舞《箫韶》。

  相传这部乐舞一直流传到1000多年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孔子听后赞叹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由此可见,夔的音乐才华非比寻常。

如前所引《吕氏春秋·察传》言: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是起用于民间,即“草莽之中”。这“草莽之中”究竟指什么地方呢?

尽管古文献无记载可以证实,但是三峡中以夔为地名给我们透露了肯定的信息。《辞海》有“夔”的词条9个,如:夔子国、夔州、夔门、夔峡、夔东等,几乎每条都与三峡有关。

   《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军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战鼓,使黄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辅助之后,带兵与蚩尤大战于中冀。当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之后,即令军士以雷兽之骨,大击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时鼓声大作,一击震五百里,连击震三千八百里,只见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喊杀冲宵汉,使得蚩尤兵卒神魂颠倒,冲杀无门,败倒如山。“蚩尤铜头啖石”,即把石头当饭食,且能“飞空走险。”但在夔牛鼓震声中,“九击止之,尤不能走,遂杀之。”尔后,黄帝又诛榆罔于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经过这场大血战,天下始得大定。

古代以鼓乐并称,鼓是主要的乐器之一。夔牛皮鼓威力无穷,生长于斯的夔自然善鼓之。乐官夔可能就是一名生长于夔的著名鼓师,以精通音乐被起用。所以,夔可能并非其本名,而是以地名为名。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

夔姓在历史上实实在在存在。有人考证夔姓的来源有二:

  1、以人名命姓。相传尧帝和舜帝时,有个叫夔的乐正。《吕氏春秋》上有“夔一足”的记载。鲁国国君向孔子请教,问“夔一足”怎样理解?孔子回答说,古时舜帝为用音乐作辅助,使天下安定,于是让夔当乐官,让他主持这方面的工作。夔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创造性,制定了乐律,成绩非常突出,舜帝很高兴地说,有夔这样的能人,一个也就足以办成事了。后来人们误传这位乐官叫夔一足,只有一条腿。夔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夔姓。

  2、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省秭归),建立夔国(秭归东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国的故址),后又为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夔为氏,称夔姓。

  得姓始祖:熊挚。夔,原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夔姓是以国为姓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挚的后代,归州东二里故夔子城就是夔姓的发祥地。僖公二十六年,楚国灭夔,后代子孙就以故国号为氏。另外,《百家注》上记载,夔姓始于上古时期,传说是帝尧时的乐正夔的后代。周时楚国的后裔封于夔,即在今湖北秭归一带。望族出于京兆郡,就是现在的陕西省长安东。夔氏后人奉熊挚为夔姓的得姓始祖。

  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楚国还有以夔命名的城池,叫夔城。楚国君主的一位后代受封为夔城首领,他的后代也形成夔姓。

  历史上还有两位夔姓名人: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97.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三国夷陵之战后“备升马案山
三国夷陵之战后“备升马案山
识“夔”
怎样理解“夔州”的“夔”
杜甫对“和谐社会”的理想期
夔砚——由杜诗认识“夔砚”
“至圣”和“诗圣”与“三”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