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竹枝歌舞源流考
姚克强
夔州竹枝歌舞是三峡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说到夔州竹枝歌舞,我们不能不说到竹枝词。刘禹锡任夔州剌史(公元八八二年),深入民间,吸取巴渝民歌精华,摒弃其鄙陋,创作出竹枝词十一首,“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①。竹枝歌舞因竹枝词而名。我们说到的三峡竹枝歌舞,是有词、有曲及有舞的三峡民间歌舞。清代学者俞樾说:“《唐艺文志·经部·乐》类有崔令钦《教坊记》一卷,其书罗列曲词之名……三百三十有五,以此知今之词古之曲也。而唐志列之乐类,又以此知今之词古之乐也” ②。我们提到的竹枝词应是含有曲和乐的。
长江三峡地区是世界人类的摇篮之一。距今200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就生活在这里。从上古神农氏到商朝兴起的巫咸部落,以及公元前12世纪前后兴起的巴族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互相学习、融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三峡文化③。
因盐而兴起的巫咸部落,曾长盛不衰。巫舞就起源于他们。巫,古文为 。《说文·段玉裁注》云:“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两褎舞形。”褎:衣袖,为袖本字。巫字反映了巫舞的起源。而巴民族与巫咸部落长期融合、交汇,所以最初的巴渝舞就产生在三峡地区了。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巴人作为周武王前锋,立了大功。所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由是巴人建立起奴隶制国家。汉高祖平定三秦,王巴蜀。巴师“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④。巴渝舞总计四章:《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召本歌曲》《行辞本歌曲》⑤。汉宫廷乐官属巴渝鼓员三十六人,成为汉宫廷十二部鼓乐中人数最多的鼓乐⑥。
历代众多学者及专家都认为竹枝歌舞起源于巴渝舞。所以《词律》称:“竹枝又名巴渝辞”。而巴渝舞是有辞、有曲、有舞的。至此,巴渝舞分出一支进入宫廷成为雅乐,而本舞则仍在民间流传发展。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我们可以说是巴渝舞产生并形成的时期。
进入宫廷的巴渝舞自汉章帝制鞞舞辞,改名鞞舞,魏黄初间改名昭武舞,至晋又改名宣武舞⑦。魏初,“其词既古,莫能晓其句度。乃使军谋祭酒王粲改创其辞” ⑧。这是文人对巴渝歌舞的第一次介入。永嘉之乱,晋室南迁,宫廷乐工悉迁江南。至南朝萧梁时期复名为巴渝舞。舞员“咸为八人”,“舞容闲婉,曲有姿态⑨”刚劲勇猛之气丧失殆尽。隋初,文帝诏令制乐,因巴渝舞等,“既非正典,悉罢不用” ⑩,“牛弘复请存《鞞》、《铎》,《巾》、《拂》等四舞,与新伎并陈。因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重庆市奉节中学高级教师。
《鞞舞》,汉巴渝舞也。……合此虽非正乐,亦前代旧声’……”,帝曰:其声音节奏及舞,悉宜依旧惟舞人不须捉鞞、拂等”11。不执鞞鼓,巴渝舞刚劲勇猛之气失尽。所以《旧唐书·音乐志》说:“《巴渝》,汉高帝所作也。……魏晋改其名,梁复名《巴渝》,隋文废之。”至武则天时,犹存六十三曲”,其中有巴渝舞名,至后晋刘煦撰《旧唐书》时“其辞存者,惟有《白雪》、《公莫舞》、《巴渝》……等三十二曲12。”在宫廷的巴渝舞终于式微。
在民间流传的巴渝舞,自汉高至唐初八百年间鲜有典藉记载。这期间,巴渝歌舞必有其新变。汉武帝立乐府而採歌谣,在三峡地区收入乐府的有《巫山高》属《鼓吹曲辞·汉铙歌》。是游子怀乡思东归的诗,不是巴人歌谣。哀帝罢乐府,不再传习民歌,巴人歌谣难收进。东汉复置乐府,也採风谣。魏晋,乐府机关虽然不废,採诗的制 度却没有了13。值得庆幸的是北魏郦道元为东汉桑钦《水经》作注,收进了巴东渔人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今奉节、云阳、巫山等县在其境内。而《乐府诗集》又收进了“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第二首《古今乐录》作《女儿子》郭茂倩将其收进《西曲歌》和《杂歌谣词》。估计这两首歌是一组歌。第二首应为第一首,古时,上曰衣,下曰裳。《诗经·邶风》:“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泪沾衣”在前,“泪沾裳”在后,两首歌谣是三峡渔民(巴人)歌唱无疑。估计原先是用巴语所唱,如同《敕勒歌》“其为鲜卑语,易为齐言”(《乐东府广题》)。而《巴东三峡歌》其为巴语,易为汉言,也是可能的。这两首歌谣出现的时间,至迟应在北魏或以前,甚至我们可以推断:西汉乐府未见记载,魏晋又无採诗制度,那么东汉或三国时期有可能收进,北魏郦道元为桑钦《水经》作注收进渔人歌,就十分正常了。
《巴东三峡歌》的地位十分重要。首先它证明了巴渝歌舞的新变,更重要的是它为竹枝歌舞的出现提供了发展的线索和依据。如果把它和皇甫松所作竹枝六首比较,它们有惊人的一致,都是七言十四字,都两句押韵,可以说《巴东三峡歌》已具备后来竹枝词的雏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及民族大融合时期,蛮儿巴女用汉民语言歌舞,已非常纯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正是巴渝歌舞向竹枝歌舞转变的时期。
隋、唐以降,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竹枝歌舞在民间已发展成为成熟的民间歌舞形式。杜甫寓夔期间,诗中就有“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的诗句14。唐中期,诗人顾况、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诗人介入到竹枝歌词的创作中来。尤其是刘禹锡在朗州任司马十年,就经常聆听巫祝俚曲,“并为新词以教巫祝”15。刘禹锡这种有意识深入民间,汲取民歌营养再加以创新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刘禹锡在任夔州剌史期间,凭借自己长期在三峡地区工作、生活的有利条件,以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竹枝词十一首,由于刘禹锡的推动提倡,一大批诗人如白居易等也参与创作竹枝,大力推动竹枝向前发展,竹枝迅速传播至洛阳、长安等地。而竹枝也成为唐教坊曲名16。两宋时期,黄庭坚、苏辙、范成大、杨万里等一大批诗人,继续推动竹枝词的创作。三峡地区无论民间、坊间都在传唱歌舞竹枝,以至陆游任夔州通判时,看到“通衢歌竹枝”的盛况,清道光《夔州府志》引《宋乐史》、《太平环宇记》载:“夔州……信巫鬼,重淫祀。开州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万州正月七日乡市,士女渡江南峨眉碛上,作鸡子扑,唱竹枝歌。”中唐以后至两宋,竹枝歌舞达到成熟繁荣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陆游看到、听到的“通衢舞竹枝”是城里人在歌舞,而府志引的“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及“作鸡子扑,唱竹枝”,同唱竹枝而内容不一样,《邵氏闻见后录》载:“宋代夔州营妓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坊间”、“通衢”歌的是文人竹枝,而郊游、祀神当然歌的就是田野竹枝了。
元代仍有人唱竹枝,元人陈基夷诗:“竹枝已听巴人调,桂树仍闻楚客歌。”宋元相继,人们号称宋元为词山曲海的时代,竹枝的传唱无疑是存在的。元代仍有大量文人作竹枝词,元代诗人杨维祯作竹枝词九首竟有一百多人唱合,并辑成《西湖竹枝词》诗集。此后,不少地方出现以地域冠名的竹枝。如《锦城竹枝词》、《广州竹枝词》、《江阳竹枝词》、《清代北京竹枝词》等等。而此竹枝已非彼竹枝,明清及以后的文人竹枝多是一种竹枝体裁的诗歌形式。“含思婉转之艳”的曲律在明代已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断定竹枝歌舞就已经失传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失传的只是在“坊间”、“通衢”传唱的文人竹枝曲律,而在民间在田野竹枝歌舞的音韵是依然存在的。黄权生、李卫红二位先生撰文论述三峡竹枝在明清乃至现在依然存在,引用了明清多个诗人的诗句证明,如“夜深忽听巴渝曲,起剔残灯酒尚温”,“阿郎贪唱竹枝歌,只隔巴江一线波”,“山歌唱出巴渝曲,交易工夫不用钱”,“到此长年齐拍手,竹枝声里是渝州”17,他们的观点是对的。明人何宇度称“今则亡矣”,是文人竹枝曲律的消亡,正如巴渝舞在宫廷消亡,而在民间发展为竹枝歌舞一样,而民间竹枝歌舞并未消亡。明人杨慎竹枝歌九首之“红妆女伴碧江濆,通草花簪茜草裙。西邻东舍同夜烛,吹笙打鼓赛朝云。”比较实在地反映了夔州竹枝歌舞在明代的情形,“吹笙打鼓”尚有唐人“吹短笛,击鼓以赴节”余韵,而“歌者扬袂睢舞……,虽伧宁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云云,则在杨诗中不复见,可证竹枝在明代之新变。
清道光《夔州府志·风俗》载:“巫山是日(元旦)即演龙灯、狮子诸杂剧至十五日始散。”旧志载“诸杂剧”内容是什么,语焉不详。清道光距今已一百四五十年了,夔州及周边地区过农历新年,至今古风犹存。龙灯、狮舞除外,那就是车灯、彩龙船、年宵、龙船调,则竹枝歌舞就寓含在这些“杂剧”、之中。车灯、彩龙船、年宵、龙船调(原属奉节县辖现属建始县的柏杨镇,奉节吐祥镇都有龙船调)以及端公舞、薅秧舞都是竹枝歌舞发展后多种形式的存在。
我们甚至可以说土家族的摆手舞、罗儿调都是竹枝歌舞的新变。
明清时期,是夔州竹枝歌舞的新变时期。首先表现在表演形式的多变,如前所举。第二,竹枝歌舞的衬词[竹枝]、[女儿]已不复见,代之而起的多种形式的衬词如“荷花老海棠”、“柳呀柳连柳”、“竹枝叶儿青”、“姐呀姐儿乐”、“罗儿啷罗咣咣扯……”等。第三,竹枝歌舞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表演风格有变,代之而起的是多种表演风格。有的尚有歌舞乐,如车灯、年宵等。有的则只有歌的成份了,如“山歌唱出巴渝曲”等等。
纵观有二千余年历史的竹枝歌舞,由巫舞而巴渝舞,而竹枝舞,而竹枝多种形式舞,这恰恰证明了,三峡民间歌舞强大的生命力。夔州竹枝歌舞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它植根三峡民间肥沃的土地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发展、不断变化、而流传到现在。那种认为竹枝歌舞消亡了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
注释:
①《乐府诗集》(宋郭茂倩)
②《词律·序》(清万树著)
③《重庆历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华阳国志·巴志》
⑤《晋书·乐志》
⑥《汉书·礼乐志》
⑦《晋书·乐志》
⑧《晋书·乐志》
⑨《旧唐书·礼乐志》
⑩《隋书·礼乐志》
11《隋书·礼乐志》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2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