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刘禹锡《机汲记》是在夔州写的吗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21:44
载入中…
 

刘禹锡《机汲记》是在夔州写的吗?

易 衍 澄

某年,刘禹锡住在某州城。住地虽近在江边,但用水却不方便。有个匠人就为他装置了汲水的机械,用水就很方便了。于是,刘便写了《机汲记》这篇散文纪其事。文章不仅详细地记叙了机械汲水装置和用木槽储水及竹筒送水的方便,而且,由此而感赞“人之智”可以克服那些“阻且艰者”,进而指出一切事情要知道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创造。文章的可贵之处在此,思想的火花光明耀眼。那么,这篇散文写于何时何地呢?一种意见以为是刘禹锡夔州之作,即是说,是刘任夔州刺史的第二年(穆宗长庆三年[823])写的。一种意见以为是刘禹锡贬朗州(州治武陵,今常德市)司马的第二年(宪宗元年(806))写的,但词焉不祥。《机汲记》究竟是夔州之作,还是朗州之作呢,二者必居其一。在此,宜就《机汲记》的“滨江之俗”:“谪居之明年”;“主人授馆于百雉之内”;有关近著等四个方面来申说《机汲记》是朗州之作。

一、《机汲记》云:“滨江之俗,不饮于凿,而皆饮之流。”

从三层来阐述。其一,“滨江之俗”系指滨临沅江的朗州城当地一般百姓的饮水习惯。“饮之流”,便要用人力从沅江挑水来用。这样,就不方便,刘禹锡的住地,在城内一片高地上。“室庐及江之涯,间不容亩,顾积块峙焉而前”。而且,城墙外的江滨还有堤。越堤,才能从沅江取水。刘用水,必请人到城外从沅江挑水而用。如此,自然不便。这才出现刘应工匠“用机以汲”之“请”。此其一。

其二,为什么说“江”,是指沅江而不是指长江?“滨江”的“江”,非上古专指长江,而是大河流的通称。《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引《书·禹贡》:“九江孔殷。”孔颖达疏:“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汉语大词典》引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南方之人谓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谓水皆曰河。”《机汲记》:“滨江之俗”和“及江之涯”之“江”,非专指长江而指沅江。据《元和郡县图志阙卷佚文》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的记载和图示,我们知道,沅水源自贵州云雾山,几经蜿蜒流淌,经黔中之辰溪,其主流经辰州沅陵东北入朗州武陵而龙阳东入洞庭湖。那么,沅水离朗州城多远呢?《水经注》:“沅水又北过临沅县南。”临沅县,即朗州州治武陵县。《元和志》:“经县南二十步。”一举足为跬,倍之为步。假如以三跬为一公尺计,沅江距朗州城南仅有13.3公尺,近在咫尺。沅江北过朗州城南,其距,近在咫尺。这与刘《机汲记》“室庐及江之涯,间不容亩,顾积块峙焉而前”吻合。《机汲记》,记叙语言;《元和志》,地理语言。两说,是一致的:室庐及江之涯,很近。即使如此,从沅江挑水饮用,还是不方便的,刘才应匠人“用机以汲”之“请”。

其三,以刘禹锡朗州诗印证。仅举十首诗中的诗句,明确“江”是指沅江。为阅读方便,在有“江”、“江水”下加黑点。

1、《游桃花源一百韵》

沅江清悠悠,连山郁岑寂。

2、《采菱行》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3、《竞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

风俗如狂重山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流。

4、《登司马错故城》秦昭王命错征五溪蛮,城在武陵沅江南

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

5、《武陵书怀五十韵》

四封当列宿,百雉府清沅。

6、《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

孤帆带日来,寒江转沙曲。

7、《晚岁登武陵城顾望水陆怅然有作》

城基历汉魏,江源自宗巴。

8、《堤上行三首》其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9、《踏歌行四首》其一

春江日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10、《踏歌行四首》其四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以上十首诗,有三首诗和一诗题自注,都直书“沅江”。有七首诗,用“江”、“沅”、“水”,但,都是指沅江。明白这点,有助于确定写作之地,应在朗州。

这儿,可能会产生疑问:诗中的“沅江”,是指朗州的龙阳县东毗邻的沅江?不会。那个沅江,是属岳州的沅江县,是地名。诗题和诗中的沅江,是水名。

二、《机汲记》:“予谪居之明年,主人授馆于百雉之内”。这符合永贞元年(805)九月贬刘禹锡为连州刺史,赴贬所途中,十一月,再贬为朗州(治所武陵,今常德市)司马的身份,不符合以制书授刘禹锡使持节都督夔州诸军事、守夔州刺史(见长庆二年[822]正月五日《夔州谢上表》)的身份。这也表明了该文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这儿,先说“予谪居之明年”这一写作时间。

所谓“谪居之明年”的“谪”是什么意思呢?“谪”,罚罪的意思。官吏降级、调往边外地方,皆称“谪”。刘禹锡之受贬谪,就是因为和韦执谊、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凌准和程异犯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失败,王丕病死,王叔文被杀。刘、柳等八人都贬谪远州。“永贞元年九月巳卯,……屯田员外郎刘禹锡贬连州刺史”。刘赴贬地途中,行至江陵,“冬十月已卯,再贬连州刺史刘禹锡朗州司马。”刘禹锡的司马名份,实际是“守朗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所谓“员外置同正员”,意思是说该员系编制定员之外所置,(按:州司马,一人。)品秩俸禄与正员官相同。在唐代,多以“员外置同正员”这一名目安排贬降官员。②刘就是这样一位司马。由朝廷重视的工部屯田员外朗(从六品上阶)降为从六品下阶的州司马,虽然品秩所降不大,但屯田员外郎是京职事官,有职有权,同屯田郎中一起“掌天下屯田之政令”。③而朗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是闲职,无权,是挂起,养起来。所以,《机汲记》之“予谪居之明年”的“谪居”,与刘禹锡贬谪朗州司马的身份相合。这篇散文应是“谪居之明年”——宪宗元和元年(806)之作。

如果定《机汲记》是刘禹锡长庆夔州之作,就难于理解“谪居之明年”的“谪居”。这“谪居”明显与以“制”、“制书”、“授”刘禹锡使持节军政长官的身份不合。“制书”,是“制”的一种,制和制书都是皇帝的命令。制书,在唐代,凡行大赏罚,授大官爵,改革旧政,宽赦降虏,都用制书。刘是由挂起养起来的朗州司马闲官,在元和九年(814)冬,承诏还京,起复,以元和十年(815)三月七日制,授刘使持节连州刺史(连州是下州,刺史正四品下。这大概就是司马光所说“官虽进崦益远”吧);不几年,又于长庆元年(821)年末,服阙免丧,④以制书,授刘禹锡使持节夔州诸军事、守夔州刺史。刘是夔州军政一把手一肩挑的州长官,大权在握的军政长官,难于理解此时的刘禹锡是过着贬谪的生活。自然,“谪”,也含有“调往边外地方”的意思(见《辞源》),“谪居”,调往边外为官,但长庆二、三年,非贬谪无职无权无疑。

虽然,刘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似乎易于理解为刘夔州刺史任上都过着“弃置身”的贬谪生活。其实,这两句诗,是说在朗州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身心两伤。本来希望早日起复再用为京职事官,然而未实现愿望,却外放为边远的连州、夔州、和州的外职事官,心中的情意难顺难抒。诗意大约如此吧。总之,我们以为《机汲记》是“谪居”朗州“之明年”之作,即宪宗元和元年(806)之作。

三、《机汲记》:“主人授馆于百雉之内”。——这即是该文写作于“百雉之内”——这符合刘禹锡贬滴为“朗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的身份,不符合授命刘为夔州军政长官一把手的身份。“主人”指“当地长官”,“授馆”指“供给住所”(见《唐代散文选》)。刘禹锡贬谪朗州,“主人”(当地朗州刺史)才会让人“授馆”、“供给住所”。如果长庆元年(821)年末,以制书授刘禹锡为夔州军政长官一把手,则“主人”、“主地长官”便无着落。如果是指长庆二年(822)正月初即将卸任而未离夔的夔州刺史王承弁,⑤那也只能是“前主人”为刘禹锡挪腾刺史官邸,而不会是当时当地长官“授馆”。刘的任命,是长庆元年(821)年末,到达夔州是二年(822)正月初二(见《夔州谢上表》)。因此,合理的解释宜是朗州刺史某人为刘在“百雉”朗州城内让人供给住所。刘住在城内什么地方?可能是先住在安排的住所,后因住所潮湿,便在“城内更彭楼旁选择了一片高地,筑楼而居”;“居邻招屈亭”。城边,有高大的城墙。城墙外的沅江边,有大堤。⑥无论是安排的住所,还是筑楼而居,刘一住下来,便深感用水不便。这样,才有工匠为其安装了机械汲水装置,从沅江汲水而用。这,近于情理。

如果“主人授馆于百雉之内”是指夔州“当地长官”为于长庆二年(822)正月初二到任所而“供给住所”,那么,便不会有“请用机以汲”之举。此举不合一般的夔州城民的引水习俗。夔州,山腰之城,“罕有凿井吸泉者”。“夔州人民习惯,以竹筒从山高处引泉入厨下,以供取用。因夔山居不能掘井,惟赖竹筒引水而饮,蟠绕山腹间。”(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二版版《杜甫年谱》九五页)这便是夔州饮水之俗。还有诗可证:杜甫夔州诗《引水》:“云安沽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刘禹锡来到夔州,哪儿会舍省心力而取费心力之举!这可反证《机汲记》非夔州之作而是朗州之作。

四、《机汲记》,系刘禹锡“谪居之明年”在朗州之作,有近著可证。

岳麓书社于2003年11月第一版一次印刷出版的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明确注明《机汲记》“当元和元年(806)作于朗州”。“江水”,指沅水。此说,可信。此外,尚有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1989年10月第一版,2005年4月第二次印刷)载:《汲水记》“绝为初至朗州时所作”。

注释:①《汲水记》夔州作说:见张为之选注《唐代散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月第一次印刷。《刘禹锡诗文选注》编辑组:《刘禹锡诗文选》(修定本)陕两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二版。该书持夔州作说。同时也提到“朗州作”说,但语焉不详。

②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见《旧唐书·纪·宪宗上》卷十四。中华书局,P412-413。“守朗州司员外置同正员”,“守”,《贞观令》,以职事高者为守,职事低者为行,仍各带散位。其欠一阶,依旧为兼,与当阶者,皆解散官。……咸亨二年(671),始一切为守。见中华书局《旧唐书·职官一》P1785-1786。“朗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见四部丛刊《刘梦得文集》、瞿蛟同校点《刘禹锡全集》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中的《上杜司徒书》时元和元年。

③掌天下屯田之政令:见中华局局《旧唐书·职官二》P1840。

④掌服阙免丧:见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附录八刘禹锡简潜》P1524。

⑤王承弁:见中华书局《旧唐书·纪·穆宗》P493-494,“(穆宗长庆)二年(822)春正月葵巳朔。乙未,以夔州刺史王承弁为安南都护、本管经略招讨使。”而刘禹锡于长庆元年(821)年末,“服阙,免丧起复授夔州刺史”,二年正月初二到任所。“免丧”,刘禹锡母卢氏,于元和十四年(819)秋卒于连州。刘扶柩北归洛阳,至长庆元年年末前,皆在洛阳丁母忧。刘到夔州,王不在夔州,大约等待移交吧。刘的制书先发,王的任命在后。

⑥筑楼而居,居邻招屈亭,有大堤:分别见卞孝萱、吴汝煜《刘禹锡》:刘禹锡《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史待卸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刘禹锡《堤上行三首》、《踏歌词四首》。

 

二00四年十二月~二00五年二月七日于奉是卧龙岗助我完成此稿的有胡蜀秋、谭永凤、小刘、吴树春在此一并致谢

责编 刘厚政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204.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窦常、王承弁、刘禹锡相继为
诗圣诗豪在夔州——杜甫刘禹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