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超石室
鲍超石室是奉节晚清名将鲍超公馆里园林建筑的一部分,供消夏避暑之用。原在奉节老县城鲍超老公馆(后为人民路小学)内,石室58平方米,总占地面积330平方米。外用条石砌筑,外部有一水池,石壁用钟乳石叠成假山,形成一座不规则的小巧玲珑的长条形石窟。室内地面平整,用四道门框分隔成三个小间。顶部三个穹窿顶构成室内三个主要空间,其余部分为平顶。石室北墙上,在假山石空隙处设置通风孔,通风孔参差排列有致,颇具装饰性。石室外假山石全部用直径约8毫米的铆钉穿进,并锚固于石室墙缝之中,使二者结合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石室的实用功能与观赏功能兼而有之,假山石与石室融为一体,既美化环境又可隔热,其设计理念和处理手法值得今人参考,对于研究奉节地区石构建筑工艺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鲍超石室由白帝城文管所迁建于夔州古城文物保护区,是夔州文化中又一个旅游观光的景点。
瞿塘峡壁摩崖题刻
瞿塘峡壁摩崖题刻始凿于南宋,明、清、民国年间均有增刻。题刻位于瞿塘峡南岸,东西长约200米的峡壁上,海拔约110米处。题刻中最著名的有南宋乾道十年(1171年)的《皇宋中兴圣德颂》,全文约980字,内容主要歌颂南宋高宗禅位于孝宗的故事。此外有明代沈庆的《瞿塘上峡》诗,清代的“夔门”、“瞿唐”石刻,抗日战争时期冯玉祥将军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巴万要塞司令李端浩的“巍哉夔峡”等题刻。三峡工程建设中,重庆市、奉节县对瞿塘峡壁实施保护,将《中兴圣德颂》石刻切割后由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其余的或挂网保护,或切割移置,或原样复刻至185米以上摩崖石刻新址。在整个工程中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的科学性、可靠性及安全性,工程顺利完工,被评为“重庆市三峡文物保护优质工程”。
锁江铁柱
锁江铁柱为南宋守关大将军徐宗武于景定五年(1264)用铁索拦江锁关而铸,位于瞿塘峡西口铁柱溪,亦即白帝城下草堂河与长江交汇处的一巨大礁石上,随着江水涨落,铁柱亦时隐时现于江中。铁柱为生铁铸造,高2.3米,直径0.4米,铁柱基座高0.27米,柱身有五节宝顶,上部有纹饰,下部有残存字迹。据考证,两根铁柱横江置有7条铁链,用于拦截由水路入侵的元军船队。锁江铁柱是南宋抗元战争的遗迹,是古代拦江锁关的实物佐证,为研究三峡地区的战争防御情况、夔州军民抗击入侵者的重要实物资料。铁柱经七百余年的风吹雨打,江水浸泡,还依然屹立在长江激流中,反映出当时的冶金铸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铁柱的造形处理别致,体现出富有特点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锁江铁柱在雄伟壮丽的夔门胜景中融入带有战争色彩的人文因素,使三峡地方文化的内涵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为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物,1998年2月,白帝城文物管理所采取“整体搬迁”的方案,将其搬迁至白帝城夔门古象馆旁进行保护。
杜公祠碑记
杜公祠碑记原位于奉节白帝镇浣花园艺场内杜公祠遗址,刻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记述重修杜甫故居杜公祠的经过,是研究唐代诗人杜甫在夔州寓居行踪的重要资料。碑记为石质,高1.9米,宽1米,厚0.2米,阴刻楷书,约1500字,碑文为骈文,由安徽巡抚冯煦所撰,颇具文采,其书法、雕刻俱佳,堪称珍品,1983年7月,奉节县人民政府将之确定为县重点保护文物。由于该碑所处周边环境差,破损严重,且位于三峡库区二期水位线下,2003年4月,白帝城文物管理所将其搬迁至奉节草堂中学校内,予以管理和保护。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人文现象,是人类文化多元化的一种反映。奉节的宗教历史悠久,晋代已有佛教寺庵,宋时出现道教宫观,元代始建伊斯兰教清真寺,天主教在清乾隆时传入,光绪时又传入基督教。它们虽几度兴衰,但遗存下来的有寺观、教堂。在党的维护宗教自由的政策下,如今活动正常,教徒日众。现简介其中几处建筑迁建情况。
清真寺
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分东寺、西寺。清代、民国年间,屡毁屡修,1939年就遭日机狂轰滥炸,现遗留有各个时期的重修碑记。2000年4月20日,奉节县清真寺被重庆市文物局确定为“重庆市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点”。清真寺迁建于新县城三马后山小区,此处地势较为平坦,高程410米。寺内设有礼拜殿、文物搬迁点、碑林点,新建礼拜殿前厅、殡仪室、办公楼、住宅商贸楼等,总占地面积2014平方米。礼拜殿的平面布置尺寸和梁架结构,是按原貌实地测绘的数据而构建,其墙体、门窗、屋脊参考了明清时期同类建筑的工艺,因而复建后的清真寺整体保持了特有的古色古貌。
清净庵
清净庵位于原奉节老县城大南门左城上,海拔137米,为奉节唯一仅存的著名佛教尼庵,具有典型的川东民间建筑风格。据庵内《清净庵重修诸殿碑志》载:庙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被洪水淹没。咸丰三年(1853年),由城外江北嘴迁至南门左城。同治九年(1870年)再遭水淹。民国期间,多次整修。解放后,清净庵改建为明矾厂,1985年归还庵堂,并拨款修缮。其风格为四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由山门、厢房和大雄宝殿组成。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为抬梁式结构,次间为穿斗式结构,脊高约9.4米。东西厢房后改建为二层阁楼,做为女尼居住及储藏使用。山门类似封火山墙,上饰起翘,大门门额上镶嵌“海印法光”四字,横匾题名“清净庵”。三峡移民时,清净庵纳入县城迁建统一规划,新址在施家梁上端,占地约20亩,新建佛堂及生活用房5栋,主体建筑红墙琉瓦,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现有驻庵尼姑8—10人,香火日旺。
福音堂
福音堂原来紧邻清净庵,是本地基督教中华圣公会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其前身为内地会。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堂传教。民国元年(1912)由英人章悟道牧师主持建造福音堂。抗日战争时期,曾遭破坏。“文革”中曾改为硫酸厂,至1984年经维修后恢复为教堂。该堂为川东建筑佳作之一,其平面布局呈不规则十字形,坐北朝南,南北长29米,东西长19米,高10.4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教堂立面处理结合了江南民居封火山墙的作法,给整个建筑平添了一份韵律之美。屋面利用传统两坡顶的多次组合,以适应十字形平面及强烈的空间纵深感,显示出鲜明的宗教特征,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结合体。移民迁建新址为宝塔坪鱼复社区鱼复路,占地面积1100余平方米。至2005年底,拥有教徒2000余人。
大东门民居
大东门民居原位于奉节县城大东门街,是沿街一带的民居建筑。街道东西走向,居民分布于街道南北两侧,此处曾是奉节老县城一处繁荣的商业街道,房屋多为二、三层砖木结构小楼,颇具地方特色。从建筑风格、特征及保存现状看,似为清末民初建筑物。民居保存尚好者约10余间,为硬山瓦顶,结构形式为青砖承重山墙,辅以木构穿斗梁架。每座建筑两山及后檐为青砖墙体,前檐底层为木板铺板门,二、三层为悬挑吊脚楼,木栏杆、满间窗门。木制楼梯连同上下,建筑整体保存较好,墙体结构牢固,顶层穿斗梁架保存完好,木椽槽朽较重,屋面瓦体残破,木制栏杆、窗扇结构多已松动。大东门民居是研究考察地方民居建筑的实物资料,由赵贵林筹资复建于宝塔坪。现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从奉节县城移民迁建以来,在新县城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道路桥梁间,还因地就势新建了众多蕴含历史文化、作体育健身休闲用的广场、公园,如诗城广场、人民广场、诗仙苑、少陵苑、三国苑、咏梧园以及凤凰山梯道文化主题公园、浮雕文化墙等等现代文化建筑设施,它们是积淀深厚的夔州文化的延续和新的组成部分,并与之融为一体,和古夔州历史文化遗存共同装点着奉节的新面貌,展示着在改革开放后和三峡移民迁建后奉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提升。
是的,凡城市都是有历史的。城市是众多历史的堆积和延伸,并在一个个“拐点”上,发生重大历史社会变革、新思潮勃起时,得以突破和发展,使其文化和社会文明得以提高和升华。文化和文明的力量是巨大的。马克思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夔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党中央提出的要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我们夔州人又怎能不建设一个文化强县呢?何况我们已占有天时、地利!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努力挖掘古夔州的文化内涵,丰富、充实夔州的古城文化底藴,构建新的社会文明,促进夔州社会、经济的快速与持续发展,当是我们夔州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
目前,新建白帝城博物馆内所有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展览馆、库房和办公室也正在装修中,定于2012年底完工开放。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白帝城博物馆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游人面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2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