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依斗门的来历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22:23
载入中…
 

依斗门的来历

李君鉴

 

白帝城风景区耀奎塔右侧临江有一座巍峨的城楼,城门上依稀可见“依斗门”三字。这座城门是2002年至2004年复建的。原城门位于瀼西夔州古城。因三峡水库蓄水,多达1.1万立方米的一块块城门石“原规模、原形制、原工艺”复建在今天的位置上。依斗门俗名大南门,是瀼西夔州古城五大城门之一。

 

瀼西夔州古城城名的变迁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夔州古城从白帝山下迁还瀼西后,“环立木栅”为城。明成化十年(1474)郡守李晟建砖城一座。设五门:东门题为瞿塘天险;西门题为全蜀咽喉;大南门题为纵目(因左前有“武侯阵图”);小南门题为观澜(因左前有“滟澦回澜”);北门题为肃威[1]

明正德七年(1512)知府吴潜重建城池。五门命名为:东门“宾阳” [2];西门“来恩” [3];大南门“熏德” [4];小南门“时阜” [5];北门“肃威”。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后。 

清同治九年(1870)洪水漫城而过,临江一带城墙、城门崩垮。同治九年冬至同治十三年(1874)春从西到东重建石城一道及大、小南门城楼等。历经岁月风霜,特别是日本飞机的14次狂轰乱炸,古色古香的瀼西夔州古城破败不堪,大南门、小南门上的城楼被毁一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见到的仅有大、小南门及部分古城墙。

历代《夔州府志》、《奉节县志》除记载明成化十年、明正德七年城门名称外,我们只知现存在大南门上的“依斗门”之称;小南门上“开济门”之称,什么时候命名却不得而知。

 

何人何时命名“依斗门”

书籍上最先记载“依斗门”的是徐心余的《蜀游闻见录》。徐心余(1866--1934)光绪

…………………………………………

作者简介:李君鉴(女),奉节县政协干部。

十九年(1893)年第一次随父入川,“见夔府依山为城,南门最高,名依斗门。”并以“依斗门”为篇名著文。说明清康熙二十三年到光绪十九年(1684—1893)之间大南门即改名为“依斗门”。

奉节乡绅潘氏家人讲述,“依斗门”是其祖辈潘焕取名并书写的。潘焕(1818--1894),字有堂,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拔贡[6]。历任永宁县教谕,巴县、雅安县训导等。回家乡后讲学夔州文峰书院,一生崇敬杜甫,研习杜诗,著有《杜甫夔州诗详注》、《杜工部夔州踪迹考》两书。交成都宝文堂印制,不知是何原因宝文堂未印刷出版。民国时期其曾孙潘作纲曾到宝文堂找寻书稿未果。《奉节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杨泽溥为知县时,任用潘焕等负责补修城墙。同治三年、四年奉节大旱,潘焕曾参与县府开仓赈济百姓的工作等。综上所述,夔州古城大南门命名为“依斗门”可能出自潘焕之手。得名时间或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潘焕负责补修城墙时;或在清同治九年(1870)至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大南门时。笔者倾向于咸丰年间,因为若是刻写“依斗门”三字的石条与修建城门的石条同取自云阳庙矶滩[7],那么风化程度应该差别不大,事实上刻写“依斗门”三字的石条比周边的石条风化更严重。

 

夔州人的“依斗”情结

 “依斗”二字出自于杜甫夔州诗《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八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诗人感秋寄兴,从夔州写到长安,从长安写到夔州,回环往复抒写自己对长安的强烈怀念,抒发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表达自己忧念国家兴衰的深情及悲壮情怀。第二首诗主写杜甫在夔州日夜思念京城长安的心情。其“每依北斗望京华”被称为“八章之骨”,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一读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眼前就会出现一个清瘦的老人,从白天到黄昏独坐江楼,峡江秋风萧瑟,秋声清凄,诗人心境寂寞苍凉。夜深了,老人仍不愿离去,仰头遥望北斗七星。因为北斗在北,长安也在北啊。“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何等辉煌,却一去不返,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的崇高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为疏救房琯①遭受政治上的巨大打击,不得不携家带口漂泊西南,寄寓夔州;而“安史之乱”后的局势仍叫人无限感慨,吐蕃、回纥相继入侵,四川崔旰之乱,国难边愁己悲种种都难以让诗人释怀。

从此,“依斗”这一美学形象即成为杜甫《秋兴八首》的标志性形象,永远定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定格在夔州(奉节)大地上。因为“依斗”这一美学形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评注杜甫的《秋兴八首》,千百年来多少人次韵、依韵杜工部《秋兴八首》,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了。被称为杜甫《秋兴八首》情结第一人的叶嘉莹教授在她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一书中感慨到:“我亦未曾料及,区区八首律诗,竟能生出如许多之议论,引发如许多之联想。”每到国难当头,政局多变之时,诗人们多拟《秋兴八首》抒发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感。如1912年郭沫若的七律《感时》八首;1918年朱德《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诗韵》,刘冰研的《国难方殷,川战重开,拟杜工部秋兴》,抗战时期奉节人周子游的《秋兴八首》等。

夔州人热爱杜甫,以杜甫寓居夔州而骄傲。自北宋以来先后建有岁寒堂、诗史堂、大雅堂、杜公祠祭祀杜甫。并将杜甫寓夔之地西阁、东屯高斋、瀼西草堂、瀼西果园辟为纪念场地,恢复少陵故居;依据杜甫诗意修建万丈楼、最高楼、白帝楼、万卷堂、开济堂、开济门、依斗门;将书院命名为静晖楼(静晖书院)、少陵书院;以浣花溪、草堂取作地名;刊刻杜甫诗碑,为杜甫塑像;逢杜甫生日,举行诗会祭拜杜甫;夔州府艺文志诗集“即以工部之诗为主,众诗附之”;《夔州诗全集》八卷,杜甫诗设专卷;除潘焕研杜专辑外,有县委前宣传部部长刘建辉《杜甫在夔州》、杜甫研究会前会长胡焕章《杜甫夔州吟》、杜甫研究会《杜甫夔州诗研究文集》等;奉节成立夔州杜甫研究会后,即以《秋兴》为杂志之名,并开辟“秋兴情结”专栏研究这一文学现象。

夔州人崇拜杜甫,在夔州人眼里,虽然《秋兴八首》写于白帝山下的夔州古城,虽然杜甫“每依北斗望京华”的地点不在瀼西古城的依斗门下,但“依斗”这一美学形象早已凝聚为夔州大地的人文标志,那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就是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热爱的民族精神;那就是心系时事政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229.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