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吴军方面: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这是说吴军将领孙桓所部与蜀军先头部队据夷道城相战,蜀军并将孙桓所部包围,地点就在江南夷道。初期刘备的军队可谓是“军众甚盛”,并象蚂蚁般“弥山盈谷”,向吴军孙桓围攻上来。又《三国志·朱然传》记载:“黄武元年,刘备举兵攻宜都,然督五千人与陆逊并力拒备。然别攻刘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这同样是说,吴军朱然领兵
5000人攻击刘备的前锋部队,并切断蜀军退逃后路。再从朱然乃是攻击刘备先头部队的情况来看,刘备的先头部队当是分兵多路向陆逊所部进攻的,从而不得不使陆逊分兵与蜀先头部队相战。从各方面记载情况来看,都说明当时吴、蜀作战的主要战场是在江南宜都。又《三国志·魏书》(卷二)记载:
“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如前言及,蜀军黄权在攻伐吴军时被刘备授予镇北将军,其主要任务一是防备北方魏军趁虚而入,二是牵制吴军部队的力量,协助在江南的刘备主力部队的进攻。有意思的是,黄权所领部队从江北东下,一路顺利,至夷陵时才“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并没有受到正面大规模攻击。既然“黄权率众降”魏,这证明黄权的部队没有受到多大损失。这与江南刘备所领主力部队作战的情况截然不同,江南作战情况则是“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由此可见蜀军方面,江南刘备损失惨重,而黄权则安然无恙。说黄权所部安然无恙还可从裴松之注《文帝记》所引《魏书》记录中获得更详实的资料。注云:“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谐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棨戟、幢麾、牙门、鼓车。权等谐行在所,帝置酒设乐,引见于承光殿。权、郃等人人前自阵,帝为论说军旅成败去就之分,诸将无不喜悦。”“拜权为信中镇南将军,封列侯,即日召使骖乘;及对史郃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这段注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以黄权为首的诸将领及士卒都没有什么大的损失。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损失,而且随黄权降魏的一些有一定身份的将领,还都得到了加封和升级。道理也很明白,正是由于黄权没有与吴军正面交锋,其所率部队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损失了。
在确定了吴、蜀作战的主要战场是在江南后,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刘备退逃至马鞍山的具体位置。
刘备退逃至马鞍山的位置何在?据《长阳县地名志》记载:“马鞍山,位于长阳县东南部,为平洛和磨市镇所辖。东起马磨河,西至平洛河,南起晓麻溪,北抵清江及东溪沟,占地面积65平方公里。海拔600~700米左右的地方。四周峭壁,山顶较平坦,约18平方公里。”清道光二年(1822年)《长阳县志》(由朱庭棻主编)中记载:“三国时,连营失败后,刘备曾令部将马良驻师马鞍山,慰五溪蛮,由僻径返川。”清代长阳著名诗人彭淦有诗云:“ 群峰连沓倚空蒙,俯视荆宜一气中。绝壁人随云小上,清江天堑蜀西东。斜阳细草迷残垒,古道寒烟锁故宫。吴汉当年争战地,车书今见人方同。”[15](P918)从长阳县东南部的一些古地名中还可获悉,在长阳马鞍山东南有大营头、小营头,世代相传说此地曾为刘备部将扎营之地;驻马溪为刘备牧马之处;旁边的擂鼓坡系当年蜀军鼓手擂鼓之地;又有落阵岭,相传刘备连营猇亭之战时,进攻到此处才落阵,故名落阵岭。[16](P686)在磨市镇大营头村西南1.2公里处有一隘口,曾是磨市至马鞍山的必经之地,自古被称为“一夫挡道,万夫莫及”之隘。因此地系马鞍山上的一个岩口,故得名马鞍口。[17](P751)尽管蜀军刘备处处设防,步步为营,直逼吴军陆逊,但终究被陆逊所破。史载陆逊“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败,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擔烧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18](P1347)刘备在防守最为严密的营寨马鞍山失守后,便收集残兵败将,突出重围后向西北方向逃窜。在长阳县南约三十二里有一世代相传的古地名——走马岩,《宜昌府志·卷二·疆域志》记载此地“坑窝俨然马蹄,或云汉昭帝走马于此。”刘备一行继续奔逃,渡清江经津洋口溯丹水而上至偏岩后再向西北经高家堰,过了木桥溪后,前面不远就是点心河。点心河得名由来已久,相传刘备从马鞍山败阵下来后,正在溪边歇息时,竟意外等到了为刘备断后而被陆逊吴军追赶而来的关兴。刘备在这里重新对这些残兵败将进行数点和编制,经过短暂的休整后便沿点心河而上至白沙驿,向长江边的秭归方向而去。后来人们对刘备遇见关兴,整点军队的地方,即名为点军(心)河。
其实,根据地名学方面调查的一些有关资料,我们只要稍加整理和思考,基本上就可以观察出刘备所部退逃的路线情况。从长阳东边的磨市开始至西边的榔坪,多有一些有关于三国“吴蜀猇亭之战”的古地名,除上述我们介绍的数例外,另还有香炉山、望山亭、刘家山、救师口、瞎马堰、釜烂滩、叹气沟、侯儿坡、马回溪、兵营溪、上引火坪、下引火坪、营台荒(今名云台荒)、跌马坡、观包等等。与三国蜀方有关的古地名更有孔明碑、大刀庙、双柳桥、三义寺、死马溪、私钱洞、咬草岩、张飞过河、一拳一脚等等,而这些古地名皆由来久远。
在长阳境内有着如此之多的与三国“吴蜀猇亭之战”息息相关的古地名,另还包括一些传说的历史故事,这些都引起了一些研究三国历史学者的密切重视。对这些由来已久的古地名,也许有学者会对其中的某些地名持怀疑态度,但我们不能不说,这些古地名至少不会全是凭空捏造,其由来必有根据。其实,在我国,一些地名的由来不外乎或依其地理环境、或依其山川地貌、或依其人物名称、或依其动物形状、或依其历史事件、或依其民族迁徙、或依其宗族姓氏等等,长阳境内古地名之由来也正如此。我们对长阳县的这些古地名的分布地点进行深入地观察和分析后,再将这些古地名的地点一一串联起来,我们兴奋地发现,这正是一幅完完整整的“刘备兵败马鞍山后退逃蜀地的军事路线图”。
从考古调查发现的资料中还获知,在上述一些与三国吴蜀猇亭之战有关的古地名附近,多有一些古文化遗迹,时代可早到新石器时代、商代,秦汉时期的古遗址、古墓地、古窖藏坑等文化遗迹就更多了。[19](P228-239)这些汉以前的各类古文化遗迹的发现,说明当年刘备在江南往来行走的这条陆路通道,是在刘备攻打吴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紧接下文)
说明:文后注释为全文注释。
注 释:
[1][18] 《三国·吴书·陆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16] [17] 湖北省长阳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长阳县地名志》[Z].(内部资料),长阳县新华印刷厂,1982.
[4] [15]. 宜昌市档案局、档案馆编:《宜昌府志·卷二·疆域志》(上)《宜昌府志·卷十四·艺文志》(中).
[5] 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M].上海:地图出版社,1985.
[7]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Z].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8] 张习孔,田珏:《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二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9] 《辞源》[Z].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
[10] 台湾三军大《中国历史战争史话》[M].台北: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
[11] 武汉部队司令部军事资料研究组:《中国古代战争一百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12] 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张大可:《三国史研究》[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14] 常立柱:《宜昌·兵事钩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2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