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长江三峡名实说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23:39
载入中…
 

长江三峡名实说

                                                     丁一

“江”作为长江的专用名词最早见于典籍《尚书·禹贡》。

“三江既入······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泯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

“三”、“九”,都是虚数,言其多。“三江”、“九江”是指长江的多条支流。《禹贡》亦有“九河”之称。

《尚书·禹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著作。其记载的称谓应该是准确的。但《尚书·禹贡》成书的年代存在着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代人伪托之作,故难以确认其为“江”的最早记载。舍此便有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江”出现的频率高。例如: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小雅·四月》)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

“江有汜,之子归。”(《召南·江有汜》)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大雅·江汉》)

······

《诗经》所收集的作品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3000年左右,可视为长江最早的载述吧。

屈原《九歌·湘君》:“横大江兮扬灵。”屈原可能是第一个称江为“大江”的人。“大”亦有“长”的含义,这为后来演变为“长江”作了铺垫。《释名》曰:“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此所以成其大也。查《古诗源》,最早将“长江”一词写进作品里的是三国之魏国文学家阮籍(210263),他在《咏怀》中咏唱道:“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三峡”之名始见于魏晋南北时期,在被《水经注》引用和《古诗源》收载的《三峡谣》、《女儿子》这两首歌谣中,“三峡”始作为地名出现。《三峡谣》实则写黄牛峡:

朝见黄牛,暮见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女儿子》又名《巴东三峡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这两首都是出自无名士之作,《水经注》点明为“渔者歌”。这说明是峡中民歌,其产生年代自当更为久远一些。

“三峡”究竟指哪三个峡,历来其说不一。直至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1886——1929)对《水经注》颇多补正,他在《水经注疏》中说:“是郦氏以广溪(峡)、巫峡、西陵为三峡。而有谓明月、广德、东突者,《(太平)寰宇记》也。谓西陵、巴峡、归峡者,宋肇《记》也。《蜀樽日记》云:唯王洙瞿塘、巫山、黄牛之说近似。”然后,杨守敬一一加以甄别,才对三峡作界定:

盖自滟滪至虎须滩,统名瞿塘峡······自空亡沱至门扇峡,统名巫峡······自兵书峡至平善坝,统名西陵峡。”此说始定三峡之峡段名实。

关于三峡地貌的形成,只能借助于现代地质科学研究来加以认识。

第一次造山运动发生在距今1 9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地质学上称为“印支运动”。这次运动造成鄂西地区高隆起黄陵庙背斜,并在它的东西两侧,逐渐形成东西两个水

------------------------------------------------

刘书东:重庆市奉节师范学校高级教师。

 

系,其东注入宜昌附近的湖泊;其西注入四川盆地的内陆湖泊,黄陵庙背斜为两个水系的分水岭。

第二次造山运动发生于7000万年以前的中生白垩纪末期,即“燕山运动”。代表三峡地区现代面貌基本骨架的大巴山、巫山、铁凤山、方斗山、七曜山以及鄂西山地等,便是在这次造山运动中崛起的。发育于黄陵庙背斜西坡的河流,循着这些山地间的一条呈东西走向的低凹地带,横穿过新隆起的巫山背斜的薄弱处向西奔泻,最后注入西南海槽或海盆。

第三次造山运动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是地壳发生的一次对中国现代地貌的最终形成具有决定意义的强烈造山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这个运动一直延续到距今300万——200万年时,才算放慢了速度。这个运动,不仅造就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形成中国地貌的第一级“台阶”,而且还连带形成第二级、第三级“台阶”,奠定了中国地貌西高东低的基本格局。处于第二级“台阶”内的四川盆地,由于地壳抬升剧烈,遂使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原始长江河源水系,得以再次汇聚并向着盆地东缘唯一的缺口——三峡地区的低凹带猛烈冲去。与此同时,黄陵庙背斜在经过上亿年的风化剥蚀后,也由原来海拔2500的中山变成海拔500的缓低山。发源于黄陵庙背斜的东西两坡水流不断向上发生“溯源侵蚀”,使得东坡水终于切穿分水岭,把西坡水流“俘虏”过来,东西水流合二为一,终于形成了原始的长江干流。长江和四川盆地的内陆湖连接起来,盆水便得以东泄。

分水岭被打通以后,又经过2000万年,原始长江以它的巨大冲击力,日夜不停地冲刷、侵蚀着以海相沉积为主的三峡地区的地表,最终砍削雕琢造就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三峡奇观。

自奉节至宜昌的三峡地段,长约160公里,其主要为褶皱山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

三峡地区的地质构成可分三种类型。其一为砂岩、泥岩类,主要分布在云阳以西地带和宜昌附近,属中生代内陆湖相沉积。其二为碳酸岩类,主要分布于云阳至巴东地段的山地间,属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其三为侵入岩类,如花岗岩、石英长岩、石英正长岩和辉绿岩等。“侵入岩”正好分布于黄陵庙背斜处,从而为三斗坪三峡大坝提供了最为优良的坝基条件。

在长江三峡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地震和火山爆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瞿塘峡的滟滪石、黑石那嶙峋铁骨可以看出,那是火山熔浆冷凝之后又经千万年江水冲刷所致。笔者曾登临赤甲山(俗称桃子山),在山顶曾带回过一块虫化石,并在从赤甲山东坡下山的路上见过遍坡的坚硬的虫化石,那也是古代浅海相沉积的铁证。

长江三峡如此壮美雄奇,虽为天公开物,却也少不了世世代代人工雕琢疏浚的丰功伟绩。古籍中关于我们祖先开凿、疏通三峡的神话传说甚多。如,《水经注·江水》载:“此峡(瞿塘峡)盖自禹凿以通江,郭景纯(郭璞)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又引《本蜀论》云:“时巫山狭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即鳖灵)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又,郭璞《江赋》云:“峡(西陵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又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泻水,禹更开今峡口,水势并冲,此江遂绝,于今谓之断江也。”还有屈原《天问》云:“鸱龟曳衔,鲧何听焉?”所问也是关于鲧治水的神话。此外,三峡民间还有巫山神女授禹天书,助禹开峡等传说,鲧、禹、鳖灵、巫山神女······都是疏凿三峡的众多英雄人物的化身。故长江三峡虽为天造地设,也有人类打造之功绩。

1980年版的《辞海》给“长江”定义为:

我国第一大河。上源沱沱河出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纳当曲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

又据《新华网》200211日报道: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对长江重新测量后发现,它的长度为62113公里,比公认的6300公里短了80多公里。

《辞海》对“长江三峡”的定义是: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郦道元《水经注》对三峡的那段描绘,耳熟能详,实为千古绝唱。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259.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第一届中国三峡.奉节脐橙文化
三峡库区奉节县地下文物保护
读书笔记.三峡民歌竹枝词
地域对杜甫“三峡诗”文体风
杜甫长江三峡诗探源
曲江三章章五句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