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幅详实的民族风情画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8:01
载入中…
 

一幅翔实的民族风情画

◎胡焕章

 

杜甫一进入夔州境地,便觉得自己置身于殊方异域,连连发出“老病客殊方”(《壮游》),“出入异中原”(《贻华阳柳少府》)的概叹。这是因为自渝州以下直到夔州,古属巴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所以,他离开渝州下江向三峡时,便说:“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渝州侯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到云安时又说:“垂老孤帆远,飘飘犯百蛮。”(《将晓二首》)如果这还是概念上的东西,那么到了夔州以后,将近两年的实际接触,他这种概念就变成了具体的形象的实体了。“异俗更喧卑”(《偶题》)、“天路看殊俗(《雪晴》)、“异俗吁可怪”(《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春农亲异俗”(《东屯月夜》)、“诛求异俗贫”(《东屯北崦》)等等,这便是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殊方异俗所得的结果。而从他对这种异俗感到“喧卑”、“可怪”,变为不得不“亲”,乃至反对对异俗的“诛求”,我们可以窥见杜甫对此地少数民族,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和发展。然而,殊方殊在哪里?异俗异在哪里?为了了解杜甫夔州诗中描写的少数民族状况,有必要先对本地的民族状况作一简单的探索,才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夔州,从西周时的巴国起,就是百蛮杂处的地方。在巴国境内,除了巴族和中原民族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如濮、賨、苴、共、奴、獽、夷、疍等(见《华阳国志》)。秦灭巴以后,各族之间发生过相互混合,除迁徙别处的外,留在川鄂一带的,在汉代被称为“蛮”,魏晋时被称为“獠”。南北朝时,由于战乱频仍,外来的和本地的民族进一步融合,情况又有了变化和发展。下面几条史料值得研究:

荆、雍州蛮,縏瓠之后也。……居武陵者有雄溪、楠溪、辰溪、酉溪、舞溪,谓之五溪蛮。而宜都、天门、巴东、建平江北诸郡蛮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

豫州蛮,廪君后也。……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以上见沈约《宋书》卷97

    蛮,种类繁多,言语不一,咸依山谷,布荆、湘、雍、郢、司等五州界。(萧子显《南齐书》卷58

蛮者,縏瓠之后,族类蕃衍,散处江淮之间,汝、豫之郡。凭险作梗,世为寇乱。逮魏人失驭,其暴滋甚。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称侯王,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令狐德棻《周书》卷49

天和初,信州蛮据江峡反叛,连接二千余里,自称王侯,杀刺史守令等。(《周书》卷28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一)所谓蛮,其本身有縏瓠、廪君两大系,彼此又有相互混合变化的过程。(二)其活动范围遍及今河南南部、湖北、湖南西部、东部等地。(三)最值得注意的是冉、向、田三氏占据了以三峡为中心的地方,断遏水路,甚至称侯王,杀刺史、守令。这部分蛮族曾经在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举行过一次起义,其起义首领便有冉令贤、冉三公等。《周书》卷49记有北周政权派陆腾为大将前往镇压的情形:

晨至水逻,蛮众大溃,斩首万余级,虏获一万口。令贤遁走,追而获之,并其子弟等皆斩之。司马裔(陆的部将)又别下其二十余城,获蛮帅冉三公等。

到了隋唐时期,这里的部分蛮族向西南移动,《新唐书》所载的南平僚可能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地“东距智州、南属渝州、西接南州、北连涪州。”后来发展成为今苗、瑶族的先民。而留在本地的仍占居民中的优势,其中包括獠奴阿段。这部分蛮人,历宋、元、明、清发展成为今天的土家族和苗族,壮族、彝族等。其中冉、向、田三氏的后人至今绵延不衰。

笔者访查奉节县少数民族情况时,土家族老中医、县政协副主席冉玉璋谈到了一段有关其先人的情况可供参证:

唐宋以来,冉、向、田三氏据有上自万县,下到奉节县大溪河,北抵长江,南及湖北利川县方圆数百里范围。解放前,慑于大汉族主义,本族人多已与汉族同化。解放后,鄂西成立了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州,奉节县亦设立有独立的土家自治乡。

以上我们大概可以知道点夔地少数民族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了解了这些,对于杜甫描写的“殊俗”就有了着落。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对当时夔人的生产、生活及风俗习惯的具体描写及其对他们的基本态度。

(一)艰苦的谋生方式

杜甫见到的夔人,最先使他感到的突出的特点不是男耕女织,而是男的当船工,女的背柴背盐。所以,初到夔州便集中写了两首反映他们谋生的诗,一为《负薪行》,一为《最能行》。

《负薪行》的全文是: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

 十有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

这首诗,主要写了夔女背柴背盐得钱以应供给(包括家用和赋税)的辛苦劳动。同时也写了“四十五十无夫家”和男子当门女子出人劳动的风俗。这一点《新唐书》有关南平僚的风俗记载中可以得到相互印证:“南平僚”……俗女多男少,妇女为婢。”(见《新唐书》卷222)夔僚的风俗,当可视为南平僚的同类。不过,造成四十五十未出嫁的原因,我们不能单纯从风俗方面,还应该从连年战乱,男子多去应征兵役方面去找。

《最能行》的全文是:

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

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

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

欹帆侧舵入波涛,撇漩梢濆无险阻。

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瞿塘漫天虎须怒,归州长年行最能。

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

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这首诗,主要写夔男善习水性擅于驾船,冒着生命危险与险滩恶水搏斗以营生的情形。同时也写了贫富悬殊的阶级状况和疏慢北人的习性。

这两首诗,是杜甫用饱含着同情的笔调写成的。它揭示了前人未曾得知的夔州贫苦人民的谋生情状,并且举出昭君、屈原,尖锐地批判了夔女嫁不出去是由于粗丑,以及此地没有贤才的错误说法。而王嗣奭却说:“二诗为夔州风俗恶薄而发,末引昭君、屈原,又为夔人解嘲,笔端游戏如此。”(《杜臆》)这实在是对杜诗的歪曲。

烧畲 什么叫烧畲?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专门写有《畲田行》:

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

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

下种暖灰中,乘阳坼芽孽。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

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阴。

可知这是在下雨之前,烧去预先斫在田地里的草木用作肥料,把种子播在暖灰中,下雨之后种子就萌芽生长,这种方法又称刀耕火种。比起用牛和犁锄耕作的方法来,它是原始的落后的。在古代,许多居住山区的少数民族都是沿用这种方法耕种,杜甫所见到的也正是这种旧法。他写道:“烧畲费火耕(《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烧畲度地偏(《秋日夔府咏怀》)。但他在诗中提到这事并不多。

煮盐 夔州府城附近有盐水,杜甫在《秋日夔府咏怀》中写道:“煮井为盐速。”一个“速”字,说明煮盐的方法很简易,也可想见当时盐业之盛。唐武宗时夔州刺史李贻孙的《夔州都督府记》可为佐证:“城之右五里,得盐井十四,居民利焉。”在唐代瞿唐贾的营业中,盐无疑是一个大宗,而劳作者当然是当地的劳苦大众。直到解放后,鱼复浦的八阵图旁,仍然盐灶累累,水汽腾天,1958年以后才停制。

(二)特殊的生活方式

夔州少数民族的穿着打扮,一般重鲜艳颜色,《后汉书· 南蛮传》早有记载:“武陵五溪蛮,皆縏瓠之后,……织绩衣皮,好五色衣服。”《新唐书》卷222“南平僚”风俗亦载有:“妇人横布二幅,穿甲贯其首,号曰通裙。……男子左衽。”杜甫在《前苦寒行》第一首写道:“楚人四时皆麻衣”。又在《咏怀古迹》第一道写道:“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五溪指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把五溪和三峡连在一起,正说明当时这些少数民族分布之广和他们与汉族杂处的情形。有些贫苦的妇女,除了自织的五色土布衣服外,还喜欢用野花山叶插在头上“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关于这,我们在今天的土家族中还可以找到痕迹。据与奉节紧邻的鄂西土家族人介绍,早些年代人们穿着打扮是:年老的男装,左开大襟;年轻的有领,对襟多扣,头上缠帕子;年轻的白色,年老的青色。女的上装大袖花边,下穿八幅罗裙。穿裤则裤脚上有二至三道花边。(见《恩施县土家族简介》)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0.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