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翔实的民族风情画
◎胡焕章
杜甫一进入夔州境地,便觉得自己置身于殊方异域,连连发出“老病客殊方”(《壮游》),“出入异中原”(《贻华阳柳少府》)的概叹。这是因为自渝州以下直到夔州,古属巴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所以,他离开渝州下江向三峡时,便说:“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渝州侯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到云安时又说:“垂老孤帆远,飘飘犯百蛮。”(《将晓二首》)如果这还是概念上的东西,那么到了夔州以后,将近两年的实际接触,他这种概念就变成了具体的形象的实体了。“异俗更喧卑”(《偶题》)、“天路看殊俗(《雪晴》)、“异俗吁可怪”(《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春农亲异俗”(《东屯月夜》)、“诛求异俗贫”(《东屯北崦》)等等,这便是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殊方异俗所得的结果。而从他对这种异俗感到“喧卑”、“可怪”,变为不得不“亲”,乃至反对对异俗的“诛求”,我们可以窥见杜甫对此地少数民族,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和发展。然而,殊方殊在哪里?异俗异在哪里?为了了解杜甫夔州诗中描写的少数民族状况,有必要先对本地的民族状况作一简单的探索,才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夔州,从西周时的巴国起,就是百蛮杂处的地方。在巴国境内,除了巴族和中原民族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如濮、賨、苴、共、奴、獽、夷、疍等(见《华阳国志》)。秦灭巴以后,各族之间发生过相互混合,除迁徙别处的外,留在川鄂一带的,在汉代被称为“蛮”,魏晋时被称为“獠”。南北朝时,由于战乱频仍,外来的和本地的民族进一步融合,情况又有了变化和发展。下面几条史料值得研究:
荆、雍州蛮,縏瓠之后也。……居武陵者有雄溪、楠溪、辰溪、酉溪、舞溪,谓之五溪蛮。而宜都、天门、巴东、建平江北诸郡蛮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
豫州蛮,廪君后也。……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以上见沈约《宋书》卷97)
蛮,种类繁多,言语不一,咸依山谷,布荆、湘、雍、郢、司等五州界。(萧子显《南齐书》卷58)
蛮者,縏瓠之后,族类蕃衍,散处江淮之间,汝、豫之郡。凭险作梗,世为寇乱。逮魏人失驭,其暴滋甚。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称侯王,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令狐德棻《周书》卷49)
天和初,信州蛮据江峡反叛,连接二千余里,自称王侯,杀刺史守令等。(《周书》卷28)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一)所谓蛮,其本身有縏瓠、廪君两大系,彼此又有相互混合变化的过程。(二)其活动范围遍及今河南南部、湖北、湖南西部、东部等地。(三)最值得注意的是冉、向、田三氏占据了以三峡为中心的地方,断遏水路,甚至称侯王,杀刺史、守令。这部分蛮族曾经在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举行过一次起义,其起义首领便有冉令贤、冉三公等。《周书》卷49记有北周政权派陆腾为大将前往镇压的情形:
晨至水逻,蛮众大溃,斩首万余级,虏获一万口。令贤遁走,追而获之,并其子弟等皆斩之。司马裔(陆的部将)又别下其二十余城,获蛮帅冉三公等。
到了隋唐时期,这里的部分蛮族向西南移动,《新唐书》所载的南平僚可能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地“东距智州、南属渝州、西接南州、北连涪州。”后来发展成为今苗、瑶族的先民。而留在本地的仍占居民中的优势,其中包括獠奴阿段。这部分蛮人,历宋、元、明、清发展成为今天的土家族和苗族,壮族、彝族等。其中冉、向、田三氏的后人至今绵延不衰。
笔者访查奉节县少数民族情况时,土家族老中医、县政协副主席冉玉璋谈到了一段有关其先人的情况可供参证:
唐宋以来,冉、向、田三氏据有上自万县,下到奉节县大溪河,北抵长江,南及湖北利川县方圆数百里范围。解放前,慑于大汉族主义,本族人多已与汉族同化。解放后,鄂西成立了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州,奉节县亦设立有独立的土家自治乡。
以上我们大概可以知道点夔地少数民族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了解了这些,对于杜甫描写的“殊俗”就有了着落。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对当时夔人的生产、生活及风俗习惯的具体描写及其对他们的基本态度。
(一)艰苦的谋生方式
杜甫见到的夔人,最先使他感到的突出的特点不是男耕女织,而是男的当船工,女的背柴背盐。所以,初到夔州便集中写了两首反映他们谋生的诗,一为《负薪行》,一为《最能行》。
《负薪行》的全文是: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
十有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
这首诗,主要写了夔女背柴背盐得钱以应供给(包括家用和赋税)的辛苦劳动。同时也写了“四十五十无夫家”和男子当门女子出人劳动的风俗。这一点《新唐书》有关南平僚的风俗记载中可以得到相互印证:“南平僚”……俗女多男少,妇女为婢。”(见《新唐书》卷222)夔僚的风俗,当可视为南平僚的同类。不过,造成四十五十未出嫁的原因,我们不能单纯从风俗方面,还应该从连年战乱,男子多去应征兵役方面去找。
《最能行》的全文是:
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
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
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
欹帆侧舵入波涛,撇漩梢濆无险阻。
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瞿塘漫天虎须怒,归州长年行最能。
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
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这首诗,主要写夔男善习水性擅于驾船,冒着生命危险与险滩恶水搏斗以营生的情形。同时也写了贫富悬殊的阶级状况和疏慢北人的习性。
这两首诗,是杜甫用饱含着同情的笔调写成的。它揭示了前人未曾得知的夔州贫苦人民的谋生情状,并且举出昭君、屈原,尖锐地批判了夔女嫁不出去是由于粗丑,以及此地没有贤才的错误说法。而王嗣奭却说:“二诗为夔州风俗恶薄而发,末引昭君、屈原,又为夔人解嘲,笔端游戏如此。”(《杜臆》)这实在是对杜诗的歪曲。
烧畲 什么叫烧畲?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专门写有《畲田行》:
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
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
下种暖灰中,乘阳坼芽孽。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
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阴。
可知这是在下雨之前,烧去预先斫在田地里的草木用作肥料,把种子播在暖灰中,下雨之后种子就萌芽生长,这种方法又称刀耕火种。比起用牛和犁锄耕作的方法来,它是原始的落后的。在古代,许多居住山区的少数民族都是沿用这种方法耕种,杜甫所见到的也正是这种旧法。他写道:“烧畲费火耕(《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烧畲度地偏(《秋日夔府咏怀》)。但他在诗中提到这事并不多。
煮盐 夔州府城附近有盐水,杜甫在《秋日夔府咏怀》中写道:“煮井为盐速。”一个“速”字,说明煮盐的方法很简易,也可想见当时盐业之盛。唐武宗时夔州刺史李贻孙的《夔州都督府记》可为佐证:“城之右五里,得盐井十四,居民利焉。”在唐代瞿唐贾的营业中,盐无疑是一个大宗,而劳作者当然是当地的劳苦大众。直到解放后,鱼复浦的八阵图旁,仍然盐灶累累,水汽腾天,1958年以后才停制。
(二)特殊的生活方式
衣 夔州少数民族的穿着打扮,一般重鲜艳颜色,《后汉书· 南蛮传》早有记载:“武陵五溪蛮,皆縏瓠之后,……织绩衣皮,好五色衣服。”《新唐书》卷222“南平僚”风俗亦载有:“妇人横布二幅,穿甲贯其首,号曰通裙。……男子左衽。”杜甫在《前苦寒行》第一首写道:“楚人四时皆麻衣”。又在《咏怀古迹》第一道写道:“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五溪指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把五溪和三峡连在一起,正说明当时这些少数民族分布之广和他们与汉族杂处的情形。有些贫苦的妇女,除了自织的五色土布衣服外,还喜欢用野花山叶插在头上“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关于这,我们在今天的土家族中还可以找到痕迹。据与奉节紧邻的鄂西土家族人介绍,早些年代人们穿着打扮是:年老的男装,左开大襟;年轻的有领,对襟多扣,头上缠帕子;年轻的白色,年老的青色。女的上装大袖花边,下穿八幅罗裙。穿裤则裤脚上有二至三道花边。(见《恩施县土家族简介》)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