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幅详实的民族风情画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8:01
载入中…
 
古代三峡地段的长江多鱼,食鱼是夔人的家常便饭。他们使用网罟、筒桶等工具捕捞,小者如二寸长的白小鱼,大者如二三丈长的黄鱼都能捕到。杜甫写道:“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戏作俳谐体遣闷》)“日日巴东峡,黄鱼出浪新。脂膏兼饲犬,长大不容身。”(《黄鱼》)“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白小》)这些,对杜甫来说,都是他生平所未曾见而感到“吁可怪”的。然而,入乡须得随俗,所以只好“敕厨唯一味,求饱或三鳣。”(《秋日夔府咏怀》)除了这一味外,别无其它。鳣,或言即黄鳝,只图借这些东西填饱肚子。

“巢居”,是夔民的特点之一。杜甫写道:“殊俗状巢居,层台俯风渚。”(《雨二首》)。“峡人鸟巢居,其室附层巅。”(《赠李十五丈别》)《新唐书》说:“南平僚……户四千余。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比《新唐书》更早的《北史蛮僚传》也说:“(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此种形式的住房,在今土家族中仍可看见,他们的住房,“一般是一正一厢或两厢房,一边是火铺。火坑中置三脚架或上悬梭筒,梭筒上悬炕架,这间屋以木条或竹条代替天楼板,既通风,又便以炕东西。两厢是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置猪牛圈。吊脚楼又叫‘干栏’。干栏建筑是土家住房的一大特点,这种建筑遍布全县。”(见《恩施县土家族简介》)按:今奉节县境的土家族与此相同。

(三)崇尚迷信

焚山求雨 杜甫在《火》一诗中写道:“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旧俗烧蛟龙,惊惶致雷雨。”自注云:“楚俗,大旱则焚山击鼓。”这种以为放火烧山,便可惊动龙蛇,兴云作雨的旧俗,是相传已久的迷信活动。《水经注·江水》注云:“广溪峡(按:即瞿塘峡),乃山峡之首,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天旱,燃火岸上,推其灰烬下秽神渊,则降雨。”又《华阳国志》也有“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又《华阳国志》也有“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必应嘉泽”的记载。烧山的结果如何呢?老天爷还是不下雨,照样热,毒热;有时虽然打雷,可就是不下雨。“雷霆空霹雳,云雨竟虚无。”(《热三首》)杜甫对此是否定的,并认为应对主其事者进行谴责。有的文章把这个“大旱则斯举”的“楚山经月火”,当成烧畲,恐是误解。(见《草堂》19842期《杜甫夔州诗中反映的民族问题》)。

鞭石求雨 杜甫在《雷》中写道:“暴尪或前闻,鞭石非稽古。”所谓“暴尪”,就是把有沉疾的人弄到太阳下暴晒,祈得上天哀怜而降雨。这种求雨方式,《左传》早有记载:“(鲁)僖公二十一年,夏旱,公欲焚巫。”《礼记》也记有“岁旱,(秦)穆公召县子而问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所谓“鞭石”,就是鞭打石头。《初学杂记》说:“宜都郡二大石,鞭阳石则晴,鞭阴石则雨”。庾信有“鞭石未成雨”的诗句。杜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暴尪或是以前听说过的事,但鞭石则不是考古的事,乃是眼前亲自看见的。可见“暴尪”不一定是夔俗,而“鞭石”则是。有的文章把“暴尪”当夔俗(见《草堂19842期《杜甫夔州诗中反映的民族问题》,值得商榷。

瓦卜 杜甫《戏作俳谐体遗闷》第二首中写道:“瓦卜传神语,畲田费火耕。”所谓“瓦卜”就是请巫师击瓦,看其文理分析以占吉凶。这两句诗连在一起,我们不妨理解为瓦卜和畲田有关,亦即畲田之前先来个瓦卜。这恰与前面所举刘禹锡《畲田行》中的“钻龟得雨卦”相类似的事情。钻龟就是先钻龟甲,再用火灼,看其裂纹,以定吉凶,吉则行,凶则止。烧畲也要瓦卜或龟卜,这就是夔州少数民族迷信鬼神的又一表现。

(四)奉行秦历

杜甫在大历二年写有《十月一日》,其诗曰:

有瘴非全歇,为冬亦不难。

夜郎溪日短,白帝峡风寒。

蒸裹如千室,焦糖幸一柈。

兹辰南国重,旧俗自相欢。

这个被南国之人看得极为隆重的“十月一日”究竟是什么日子呢?仇兆鳌说:“杜集中,凡诗题记日月者,皆志节气也。”这是什么节气?黄生注云:“秦建亥,以此日为岁首。”夏代以孟春建寅之月为正月,殷代以季冬建丑之月为正月,周代以仲冬建子之月为正月,秦代则以孟冬建亥之月为正月。汉初仍用秦历,武帝时始改用夏历,后代一直沿用。那末,这个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正月初一,正是夏历的十月初一,可知这一天是夔俗的新年佳节。所以,人们喜气洋洋,大办蒸裹得十分讲究的焦糖之类的食物来庆祝。在杜甫的时代,夔州少数民族以夏历的十月初一为新年佳节,证明其可能是实行的秦朝历法,这是和汉人很大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杜甫常感到的“殊俗”、“异俗”的另一重要方面。难怪他在这前一天就写了《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这个日子当是夔人旧年的最后一日,是夜即为除夕),诗中透露出“年年小摇落,不与故园同”的心情。

(五)善歌

杜甫自渝州到夔州,三年时间里,时常听见当地人民唱的歌曲,而且屡屡写入诗中。“竹枝歌未好,画舫莫迟回”(《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其一);“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二)一个“饱”字反映出了处处有歌,处处得闻,同时也反映出诗人“久嗟三峡客”的苦闷。这些歌,杜甫或称之为“竹枝歌”,或称之为“巴渝曲”,或称之为“夷歌”,如“夷音迷咫尺”(《夜二首》等等,总之是指少数民族唱的歌,唱歌者是些什么人?杜甫听见的是舟人,是渔子:“舟人渔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泪满襟。”(《滟滪》)是樵夫,是巴童:“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巴童浑不寐,半夜有行舟。”(《十六夜玩月》)还有南翁:“南翁巴曲醉”(《社日两篇》)。南翁,指南楚老人。《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亦有“西蜀灾长弭,南翁愤始摅。”有的文章说“南翁”是指杜甫自己(《见草堂》19842期《杜甫夔州诗中反映的民族问题》,殊非。他在《最能行》不是自称“北客”吗?怎么又变成了“南翁”?可见不管是推船的,打鱼的,砍柴的,放牛的,也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能歌。他们不仅是劳动时或休息时唱歌,而且在祭余喝醉了酒也要唱歌。兴之所至,旁若无人。

但是,他们唱的些什么内容?怎样唱法的?杜诗并没有交待。这里不能不使人联想起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来。刘在《竹枝词九首》的序言中说: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这里说明了里中儿唱的歌,其声音虽然有些听不惯,但其思想内容有淇濮(指西周时郑国、卫国)之艳,即多系男女恋爱之事。而其唱歌时,有笛鼓伴奏,歌者还扬起衣袖,跳起舞来。这就是竹枝歌的特点。刘禹锡任夔州刺史的时间是唐穆宗长庆二年至四年(822824),白居易任忠州刺史的时间是宪宗元和十三年至十五年(818820),比刘早几年。他们相距杜甫在夔州(766-768)只有五十多年。这五十多年间,夔州少数民族的变迁,是不会太大的,其烧畲的耕作方面,仍如杜甫所见的相同,其他的风俗习惯也不会有多大改变。那么,杜甫听见的歌和刘、白听见的应该说是差不多的。这些歌,其音调可能比较凄清哀婉,一些迁客骚人听来自然另有一番感觉。所以,白居易的《竹枝词》说:“竹枝若怨怨何人?夜唱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煞江楼病使君。”

巴人除了平日唱歌外,可能有一个比较集中的唱歌时间,这就是劳动较为空闲的冬季。刘禹锡的《踏歌词》第四首说:“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白居易也说:“巴曲春前尽。”(《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现在鄂西和奉节一带的土家族,仍然是山歌之乡。他们当中有所谓“歌师傅”,“歌口袋”,有成本成套的歌词,男的女的唱起歌来讲究几天几夜不唱重复的歌词。秋收季节,特别是撕包谷(玉米)坨的时候,自昏达旦,此伏彼起,绕梁不绝。

这就是杜甫笔下夔州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形。这些完全可作风俗通视之。自古诗家描写夔地风俗如此翔实者杜甫是第一人。对于这里的民情风俗,杜甫是既同情,又厌恶。他同情四十五十无夫家的负薪女,他同情无食无儿的扑枣妇,他同情绝轻死的峡中丈夫,他同情诛求已尽的哀哀寡妇,他也同情拾穗的村童和自己的仆人阿段、信行等等。这是他可以堪称为人民诗人的伟大崇高的一面。但是,他又用了许多厌恶的诗句来表面自己对这些尚处在落后状态的夔俗的看法。“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谁矜坐锦帐,苦厌食鱼腥。”(《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巴罗倦剽劫,下愚成土风”(《赠苏徯》);“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形胜有余风土恶”(《峡中览物》);“俗薄江山好”(《续得观书》)等等。把夔人视为“下愚”,把他们的风俗视为“薄”的,“恶”的,他们唱的歌曲也听够了,听厌了,还要不得不跟着他们吃鱼以“求饱”。因此,他感到“斯人难并居”了。一方面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另一方面又表示了厌恶的情绪,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因为在柏茂琳的屋檐下“苦摇求食尾”感到过不去吗?不,这个“斯人”分明是指当地百姓,而不是官们。是不是当地百姓有侵害杜甫的恶行?也不,从他的诗中看不出来。事实上,当时夔州的民风很淳朴的,这可以李贻孙的《夔州都督府记》为证,他写道:“其人豪侠,其俗信鬼神,其税易征,即知其民不偷。长吏得其道者,治之如反掌云。”这是李怡孙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任夔州刺史时写的,离杜甫在夔时间不过七十多年。直至南宋,夔州民风也还是很淳朴的,王十朋权知夔州时,有《题易治堂》诗云:“风俗无难易,治之端在人。古夔尤易治,风俗本来淳。”又有“夔峡民淳狱讼稀,使君无事只吟诗。”(见《梅溪先生后集》)那么,究竟是何原因?我想,归根结底,是由于杜甫大汉族的和封建土大夫阶级的意识在作怪。无独有偶,两百多年后的苏东坡也曾有类似的思想。他在《入峡》一诗中写道:“遗民悲昶衍,旧俗接鱼蚕。板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伐薪常冒险,得米不盈坛。叹息生何陋,劬劳不自惭。叶舟轻远沂,大浪固常谙。矍铄空相见,呕哑莫与谈。蛮荒安可驻,幽邃信难耽。”这些都是应该扬弃的。

 

责任编辑:高永华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0.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没有相关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