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生活困苦,不少青年男子娶不到媳妇,因而他们听到子规在昼夜啼叫“光棍好苦。”一些浪迹天涯的游子旅居这荒江小城,他们听到子规在昼夜啼叫:“不如归去”。这说明云安子规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效应是十分强烈的。客居云安的诗人杜甫听到这子规的哀啼,怎不牵动他“不如归去”的归思之情呢!
诗的第五句“眇眇春风见”,写泪眼眇眇看不见这恼人的春风里有些什么。这是写诗人在这暮春时节思归离去的愁苦心情。
诗的第六句“萧萧夜色凄”,写夜色萧萧难耐,眼前是一片凄凉景象。“凄”,一作“栖”,那就是飘泊零落,不知栖息在什么样地方。极写出诗人在这荒江小城客居的愁苦心情。
诗的第七句“客愁那听此”,写诗人客居云安,愁肠满怀,哪能再听这“不如归去”的子规啼叫之声呢?
诗的第八句“故作傍人低”,写恼人的子规故意临近旅居云安的诗人并低声啼叫“不如归去”,这是愁上加愁!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对此诗有比较精要的理解。他说:峡里之县,县前之楼,楼翼瓦齐,四壁完好,不漏日光。而两边山木蒙迷,终日无人,只啼子规,则春风中但见萧萧夜色凄然,盖白日晦冥非真夜也,远客多愁,那忍更听此声!而声故来,傍人而低,盖声低则愈惨也。对此光景,谁人不悲!
清人金圣叹对此诗也有精要的理解。《杜诗解》中说:看他前解一二三句,都不是子规,至第四句,方轻点。后解五六七句,又都不是子规,至第八句,方轻写。一首诗便只如此两句而已,我从未见如是妙笔。“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于峡里有云安县,于云安县有江,于江上有楼,楼两边有翼瓦,于翼瓦外有山木围合。凡用若干字,写成三句诗。而若掩其第四句,即反覆测之,必不能知其为子规也。及乎四句一气全读,则不知何故,又觉“峡里”字面,“云安县”非云安县,“江楼”字非江楼,“山木”字亦非山木。四句诗但见一片子规声,至今哀哀在耳。故某常与道树晨夕间坐,细论此诗,若谓是咏物,即全不是咏物,然欲谓是写怀,又无一字是写怀。总之先生妙手空空,如化工之忽然成物。在作者尚不知其何以至此,岂复后人之所可得而寻觅也。道树云:一二三句,“峡里”字,“云安县”字,“江楼”字,“翼瓦”字,“山木字”,一得“子规啼”字,便觉字字响。乃子规响中,实坐一先生。故再得“终日”字便又觉若干字,字字愁也。“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五六句十字,全写客中愁境。言日则泪眼眇眇,对此春风,自亦不解见何所见。暮则旅魂萧萧,依于夜色,自亦不解凄何所凄。看他日日暮暮,徜徜恍恍、唧唧恻恻,所谓以此思愁,客愁可知也。即无子规,已是无奈之至。乃无端小鸟,偏来恼人!“故”字,“傍字”,“低”字,不知为是子规真有事,抑并无是事?然据愁客耳边,则已真有其事也。道树云:“那听此”妙,便如仰诉子规,求其曲谅。“故傍人”妙,便如明知客愁,越来相聒。写小鸟动成情理,先生每每如此。
杜甫在云安连写两首杜鹃诗,杜鹃声声动哀情。从这两首诗里,我们听到了诗人“哀哀叫其间”的无限哀苦的心声!
哀病。
杜甫在云安《别常征君》诗中写到:“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故人忧见及,此别泪相忘。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杜甫在云安《杜鹃》诗里写到:“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
杜甫得的病很复杂。
杜甫在云安《十二月一日三首》中的第一首写到:“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濑船?未将梅蕊惊秋眼,要取椒花媚远天。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这是肺病。
在第二首诗中写到:“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这里是用司马相如得病比喻自己得病。这是糖尿病。
杜甫在云安《答郑十七郎一绝》中写到:“雨后过畦润,花残步屐迟。”在云安《客居》中写到:“卧愁病脚发,徐步视小圆。”以上是写脚病,即风湿病。
杜甫在云安《又雪》中写到:“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这是鸳鸯病,亦即寒热病。
总之,杜甫在云安,可说是百病麇集。这些疾病严重地影响着杜甫的健康。
杜甫少年时候的身体是健康的。他在《百忧集行》中写到;“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去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他在《壮游》中写到:“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噪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层纵鞚,引臂落鶖鸽。苏候据鞍喜,忽如携葛强。”这可是一个武艺高强,血气方刚的少年儿郎!杜甫的身体呈现衰征是在困顿的长安时期。安史乱中,惊恐飢饿,摧残了他的健康。成都时期,他的身体已经孱弱。离蜀漂泊,病情越来越重。客居云安,百病缠身。一个垂暮老人,在暮春时节,听到杜鹃啼叫,怎不悲从中来,“泪下如逬泉”呢?
哀友。
杜甫离蜀时,有《哭严仆射归榇》一诗:“素幔随流水,归舟返旧京,老亲如宿昔,部曲异平生。风送峧龙匣,天长骠骑营,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杜甫与严武是政坛的好友。在安史乱中,严武在肃宗朝中任给事中,与任左拾遗的杜甫同朝为官。安史乱后,杜甫流寓成都,与老朋友严武相逢。他们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在杜甫离去幕府职务后三个月,年仅四十的严武死去了。当载着严武灵柩的船沿长江东下时,杜甫在从渝州到忠州至云安的途中,写下了这首哀诗。他为挚友早殇痛哭,更为国家失去了栋梁之材而痛惜。
杜甫离开云安,来到夔州。当他看到国势朝政一天不如一天,亲朋远离,好友新逝,不禁哀思奔涌,用诗歌为平生最敬重的八个人写了《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是第三首。他用“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形容严武镇蜀的举足轻重。他用诗歌唱出了他对亡友的无限哀痛之情。
杜甫离蜀南下,由渝州过忠州时,听说好友高适去世,写下了《闻高常仕亡》一诗:“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虚历金华省,何殊地下郎。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杜甫和高适是诗坛好友。他们早年于汶上相识,其后于宋中相聚,晚年又相逢于蜀中,交往甚密。杜甫和高适互有诗歌唱和。杜甫居蜀。颇为落魄,《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中有“何时救急难”的呼吁,《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有“交情老更亲”之说,《追酬故离蜀州人日见寄》诗序中称高适为“忘形故人”,足征二人交往始终亲密无间。杜甫离蜀南下,在飘泊的途中,忽闻好友离开人世,那“哭友白日长”的哀伤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哀国哀民。
杜甫始终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在《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一诗中写到:“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地偏初衣裌,山拥更登危。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这首诗,前四句写诗人漂泊的苦境。后四句写诗人感慨世道乱离的苦楚。“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这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哀国哀民的深沉感情。诗人在这重九佳节,诸公宴饮之时想到了边患,看到了国难,不由得热泪滚,长歌当哭。
杜甫在云安《三绝句》中写到:
其一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杀人更肯留妻子。
其二,
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其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