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读两首闻笛诗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8:16
载入中…
 

读两首闻笛诗

易衍澄

一般说来,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无论是失意的人,还是发达的人;无论是芸芸众生,还是达官贵人;也无论是平常百姓,还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他们只要远离故乡,久别桑梓,由于某种机缘,或某个触点,往往会引动他的乡关之情。杜甫在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即今天的奉节。诗人在秋季某天夜里,听到笛声,引动了诗人的乡关之情,因而写出七律《吹笛》。不独有偶。李白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寄寓洛阳。春天某夜,诗人听到笛声,引起思家之情,因而赋七绝《春夜洛城闻笛》。这两位诗人的诗作,都是在夜里闻笛而动乡关之情的愁思。两诗有相同相似之处,但两诗的用事有别,语言、风格有异。比较阅读,很有兴味。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国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一二句写时间地点,秋夜夔州山城。光景风月。笛声令人断肠。“笛”,横吹的竹管乐器,有七个孔。羌笛,三孔。笛,隋唐时,属大小横吹部。“风月清”,清风明月。“谁家”,何人,哪一个。“巧作”,神妙地吹奏引起了联想。“断肠声”,“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伤。“断肠声”,此指笛声哀怨,令旅居他乡的人十分思念故乡。这两句诗抒写在清风明月的秋晚,哪一个在月下吹笛,笛声风播夔州山城。笛声悠扬哀怨,令旅居夔州游子的我肝肠断裂。由笛声悠扬哀怨而引发游子的乡愁,这便是笛声巧作。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三四句分承风月,以申巧作。“律吕”,乐曲的统称。此指笛声。“相和切”,“相和”,相互应和。“切”,凄切,悲切。“关山”,关隘和山岭,也暗含古曲《关山月》,内容多反映离情别恨。“几处”,处处。这两句抒写清风前听闻笛声哀怨,明月处处傍临关山,月下吹奏关山曲,似处处皆明。此笛声之巧,而感触至深。“关山”,“月”,正引家乡,暗为下四句分领。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五六句写两个典故。一写刘琨登楼,中夜奏胡笳退敌。一写东汉时马援南征时所作《武溪深》。“胡骑“,《世说新语》:刘琨为并州刺史,胡骑围之数重,琨夕登楼,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人有怀土之思,向晚又吹之,贼并弃围奔走。诗人用此典,借笳喻笛,写笛声之巧,感人至深。同时,可联想当时吐蕃入寇,为郭子仪败走。“中宵”,中夜,半夜。“堪”,可。《武陵曲》,即《武溪深》。《武溪深》,是马援南征时所作。马援门生爰寄生善吹笛,马援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诗人用此典,以切合咏笛。这两句诗抒写在夔州秋山明月下,笛声似刘琨登楼中夜吹奏的笳声。胡骑争北归,偏知别乡苦。笛声又似爰寄生吹奏的《武溪深》,悠扬哀怨。这两句用笛事,寄托诗人厌乱旅居飘泊之感。

“故国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

作者:易衍澄,重庆市奉节中学高级教师。

七八句,用笛声《折杨柳》,翻古意而抒思乡之感。“故国”,指杜陵。“杨柳”,杜陵杨柳。又,此处含有乐府横吹曲《折杨柳》,其内容多抒写离别之情。此即含思乡之情。古人送别,往往先饮酒饯别,然后上路再折柳赠别。“摇落”,凋落。“却”,又。这两句诗抒写故国杨柳遇秋凋落,什么时候杨柳才能又再生而可折?

这首诗闻笛声而思乡。上四句摹景,下四句写情。一二句闻笛而断肠。时地,“秋山”,光景,“明月”,令人断肠。三四句分顶清风明月,以申“巧作”。而“律吕”、“风”反挑寇乱,“关山”、“月”,正引家乡,暗为下四句分领。五六句引证古事而印合寇乱,“北走”、“南征”,又即断肠。七八句中“摇落”、“尽生”与“秋”相呼应。这两句设为怪叹之辞,故国杨柳,至秋摇落,怎么能够又复生可折?深致思乡之情。这就是诗人的断肠之处。这诗笔笔写意,句句凄远,用巧而不觉,咏物绝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杨》,何人不起故国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一二句写听闻笛声。“谁家”,哪一个。“暗飞声”,“暗”,既指夜晚,又含有隐隐约约的意味。“飞声”,笛声随东风飘飞。“散入东风”,“散入”,散播,飘播。“东风”,春风。“散入东风”,是说玉笛声随春风飘播。“满”,全。夸张写法。“洛城”,洛阳城。这两句诗抒写诗人客居洛阳城中一隅,夜里,初闻笛声隐隐约约,继而笛声随春风飘播,越来越嘹亮悠扬,使全城无处不闻。抒写笛声的神情,赞美笛声悠扬动听。

“此夜曲中闻《折杨》,何人不起故国情!”

三四句写闻笛有感。“折柳”,即古曲《折杨柳》,内容多伤别离。“何人”,哪一个,人人。“故国情”,思念故乡的感情。这两句顶承笛声散入。以“夜”照应“暗”,“折柳”应“玉笛”,“何人”衬托“诗人”。这两句诗抒写春夜里听到笛中所奏,是伤别离的《折杨柳》。春风飘送这悠悠笛声,尽是别离之思。这笛声怎么不令旅居洛阳城的人同诗人一样思念故乡!这样,以“何人不起故国情”反诘作结。诗意到此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全诗总言笛声动人。先写笛声。闻笛声,有个过程。初闻,“谁家”,“暗飞声”,笛音隐隐约约。后闻笛声,“散入东风”,应上“暗飞声”,照下“满洛城”。这笛声就随春风飘送越来越悠远,全城都会听到。后写闻笛声有感。笛声“散入东风”,笛声悠扬,随东风飘送满洛城。笛音所奏,是伤别离的《折杨柳》,自然引起客居者的故国情。全诗思路清朗,思绪细密。诗调散逸潇洒,深情自现。

杜甫于大历元年(766)秋在夔州作《吹笛》,时年55岁。李白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春(一说开元二十三年)在洛阳作《春夜洛城闻笛》,时年34岁。杜甫是历经战乱,飘泊各地,此时客居夔州。李白是初入长安求仕不得,辗转而寄寓洛阳。他们都是天涯游子。两诗都用了多离情别绪的《折杨柳》,引人无限联想。两诗都言夜里闻笛声而起思乡之情。两诗都重语言锤炼,语句上下勾连,全诗诗绪清明细密。但是,《吹笛》与《春夜洛城闻笛》两诗相较,有明显不同之处。大致说来,《吹笛》凝重沉郁,《春夜洛城闻笛》散逸潇洒,风格有异。其次,杜诗是七律,所含内容较为丰富,一而再,再而三地让笛声之类显现,其意蕴令人断肠。而李诗是七绝,内容相对单纯,由闻笛声而生发故国情的薄愁。究其原因,大概与他们此时的经历和他们的个性有关。此外,《吹笛》词语凝炼,笔势凝重。《春夜洛城闻笛》词语清新精丽,笔势飞动。

 

责任编辑:高永华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9.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巨石水中央——说杜甫两首滟
美妙迷人的音乐流淌在杜诗里
缠绵悱恻 回肠荡气——读杜甫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