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杜甫陇右诗的抒情特征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8:15
载入中…
 

 

杜甫陇右诗的抒情特征

李宇林

 

摘要:杜甫陇右诗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抒情方面陇右诗亦颇具个性化特征,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抒情范围广泛,思想内涵深厚,既抒发了伤世之情,更表达了悲己之意,并抒写了亲情和友情等;二是抒情方法多样,既有直接抒情,亦有借景抒情,用典抒情,通过叙事以抒情等;三是情感抒发强烈,表现在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鲜明突出,感情炽烈,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和忧郁的情感色彩,能给读者以震撼。

关键词:杜甫   陇右诗   抒情特征  悲剧气氛   抒情圣手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携妻带子,爬山涉水,来到了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在秦州生活了三个月左右,后为生活所迫,又移居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到了同谷以后,生活更加艰难,几乎陷入了绝境。只在同谷住了不到一个月,便不得不奔赴成都。在流寓陇右的近四个月里,杜甫共写下了117首诗。这些诗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陇右诗在抒情方面亦颇具个性化特征,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抒情范围广泛,思想内涵深厚,既抒发了伤世之情,更表达了悲己之意,并抒写了亲情和友情等;二是抒情方法多样,既有直接抒情,亦有借景抒情,用典抒情,通过叙事以抒情等;三是情感抒发强烈,表现在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鲜明突出,感情炽烈,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和忧郁的情感色彩,能给读者以震撼。由此可见,杜甫堪称抒情圣手。

 

                            

杜甫陇右诗的抒情是多层面、多角度的。悲己是这一时期诗人情感的主调,但伤世之情亦多有流露,而与悲己伤世之情相联系的亲情和友情也较为集中地抒写了出来。这几个层面情感的叠加,充分表现出杜甫陇右诗抒情范围的广泛和思想内涵的深厚。

我们知道,759年是杜甫生活中最艰难困苦的一年。这年春天,他回到河南老家去探望亲友,一路上目睹了战乱中穷苦百姓在官吏的残酷压榨下遭受的血泪苦难,写下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秋天又携眷远赴秦州,初冬再移居同谷,不久又踏上了艰难的蜀道,于年底到达成都。“一岁四行役”(《发同谷县》)的漂泊流离生活,使杜甫及其家人饱尝了居无定所之苦。但“穷年忧黎元”的诗人,并未因罢官华州的政治失意和生活的极度困苦而忘怀国事和人民,他身处逆境仍关注着平叛战争,仍关怀着饱受战乱之苦的军民,忧国忧民之情始终萦绕于胸怀,试读他的陇右诗《遣兴三首》其一、其二: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

高秋登寒山,南望马邑州。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邺中事反复,死人积如丘。诸将已茅土,载躯谁与谋?

第一首诗是杜甫来到秦州后,看到秦州古战场的凄凉景象而产生的对外患内乱的忧虑。由下马凭吊古战场写起,感慨战争造成的“朽骨穴蝼蚁”的可怕景象。他为“今人尚开边”而叹息,为“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而担忧。他希望能有廉颇那样的将军来戍守边疆,以使

———————

   作者:李宇林(1947-),男,河南鲁山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

 

战争平息,三军将士得以“晏眠”。我们知道,廉颇是战国时赵国著名的将军,他善于打仗,屡立战功,使邻国不敢轻举妄动。同时,廉颇也不自恃军力强大而寻衅滋事。他是一位既善于安边又不生事的良将。正如王嗣奭所说:“前章恨开边者,思及廉颇,谓其止于备御,不开边以要功也。”[1]由此,我们也可以管窥杜甫知人善任的人才意识,而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因此需要特别指出来。第二首诗写诗人登高远眺而引发的对国事的忧虑。他看到“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的战祸不断和“老弱哭道路”的悲惨情状后,心中十分不安,他多么希望战火早日熄灭,人民得以生存。但是,事与愿违,当想到“邺中事反复,死人积如丘”的唐军惨败和“诸将已茅土”的无功晋爵时,诗人便发出了“载躯谁与谋”的感慨。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诸如此类关心时事的诗句在陇右诗中屡见,例如: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掩留。(《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同上其六)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同上其八)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同上其十八)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同上其十九)

限于篇幅,不再列举。但仅从以上所举诗句亦足以看出,杜甫虽身在秦州,却心系国事。仍然以政治家的眼光去观察平叛战争,还不忘为朝廷出谋献策。这种命运多舛却始终忧国忧民的精神,正是杜甫成为备受人们敬仰的“诗圣”的根本原因。然而,流寓陇右,毕竟使杜甫远离了政治中心,且变成了地地道道的难民,因而悲己便自然成为了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调。读杜甫陇右诗,深感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悲愁之情,且读《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此诗是组诗的第一首,有引领全组诗的作用。开头两句先交待了离开华州的原因及西赴秦州的缘由。《杜诗言志》评云:“此二十首,则自明其游秦之由。看他开口便说‘满目悲生事’,是其所可悲之事,不一而足。半生期许,至此尽蠲,一可悲也。遍历艰辛,都付流水,二可悲也。进既莫容,退又无归,三可悲也。干戈未息,骨肉远离,四可悲也。君国多难,忠孝莫解,五可悲也。边塞凄凉,惊心鼓角,六可悲也。风雨凄其,秋阴短少,七可悲也。老骥伏枥,壮志难忘,八可悲也。羁栖异地,送老何时,九可悲也。回忆鸳行,寒云愁对,十可悲也。夫抱此多般愁苦,难以缕析,故以‘满目’二字概之。”这段评论对“满目悲生事”一句分析得具体、详细、准确,可谓知杜之言。我们从杜甫陇右诗中读到的,确是满纸“悲”字。此类抒写悲愁的诗句在陇右诗中俯拾即是,兹再举数例: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同上其四)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同上其十二)

     生涯能几时,常在羁旅中。(《遣兴三首》其二)

     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同上其三)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发秦州》)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赤谷》)

     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铁堂峡》)

这些诗句均为作品的结句,有总结全诗、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集中地抒写了诗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痛苦和举步维艰、忐忑不安的忧愁悲伤。杜甫漂泊流离的忧伤之情,由此表达得相当充分。而诗人对于妻子、儿女、兄妹和朋友的亲情和友情,则抒写得深厚真挚、感人至深。杜甫与妻子、儿女来到秦州后,人地两生,生活十分困难。于是,他只好重操旧业,靠采药卖药为生。在为生计奔波之中,妻子、儿女自然是他的好帮手,他们相依为命,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例如《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十中所说的“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和同组诗其十六中所写到的“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等,都说出了杜甫对妻子、儿女的依赖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家庭关系之和谐及亲情之深厚,于此亦可见一斑。杜甫的弟妹因战乱流落在别处,诗人来到秦州、同谷后,对弟妹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他先后写下了《遣兴三首》其一、《月夜忆舍弟》、《同谷七歌》其三、其四等,来表达对远方弟妹的思念之情。《月夜忆舍弟》云: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共有四个弟弟,除小弟杜占与自己同行,西来秦州外,其他三个弟弟则分别流落在河南、山东一带。此时,身在秦州的诗人适逢白露,他望明月而思念音讯不通的手足兄弟,心情凄然,其中亦自然蕴含着与亲人团聚的渴望。尤其是杜甫能将自己的不幸融入到“况乃未休兵”的时代悲剧之中,这就更表现出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在《同谷七歌》其三中他又写道:“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更表达了老杜对弟弟们的爱怜与关切,一个“瘦”字把他对弟弟们关怀备至的手足深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其四写道:“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更是把思念寡妹的忧伤心情,抒发得细腻、真切、感人肺腑。诚如梁启超所评:“他(杜甫)集中想念他兄弟和妹子的诗,前后有二十来首,处处至性流露,最沉痛的如《同谷七歌》。”[2]此外,杜甫与流寓秦州的从侄杜佐的亲密关系在陇右诗《示侄佐》、《佐还山后寄三首》等诗中亦表现得非常集中,这里不再赘述。杜甫对亲人的感情是真挚感人的,而他对朋友的情感也是深厚持久的。这种友情在陇右诗中亦多有反映,如反映他与李白友情的作品在陇右诗中就有四首之多,它们是《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和《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试读《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而受到牵连,被投入浔阳监狱。次年又被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时遇赦放还。杜甫当时在秦州,还不知道这个消息。于是在秋风刮起的时候,便写下了这首怀念李白的诗。诗人由凉风吹起想到老朋友李白此时“意如何”,因无法得到答案,便只好寄希望于捎信的鸿雁,并由此联想到“江湖秋水多”,关爱之意充盈于字里行间。“文章”二句,则对李白横遭不白之冤表示愤慨。末二句以屈原无罪而遭放逐,来比喻李白蒙冤流放夜郎,出语沉痛,寓意深刻。在《梦李白二首》中,杜甫以记梦诗的形式,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而《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则是以代笺诗的形式称赞李白卓绝的诗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李白诗歌的美感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诗作还回忆了他与李白的交游生活,他们“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其亲密关系,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最后,杜甫还为李白辨诬申枉,对李白蒙冤流放表示深切的同情。卢世傕评云:这是“天壤间维持公道,保护元气文字。”[3]除了李白以外,杜甫在陇右诗中还写到了他与赞公、郑虔、薛璩、毕曜、高适岑参、贾至、严武、张彪等人的友情,都写得真挚深厚,一往情深。由此可见,杜甫被誉为“情圣”是当之无愧的。

综观上述,杜甫陇右诗的抒情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其思想内涵则是深厚的。无论是抒发伤世悲己之情也好,还是抒发亲情和友情也好,都能看出他的情真意切,至性至情。尤其是他往往将个人的不幸遭遇非常自然地融入到时代悲剧之中,因而其思想内涵便显得特别深厚,忧思深沉,悲慨满怀。在忧郁的情感抒发中则凸现出诗人伟大的情怀,其人格之美亦于此闪现出夺目的光彩。

 

杜甫陇右诗抒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8.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杜甫与白帝城
名人论杜集锦
刘孟伉论杜甫无海棠诗的缘由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
杜甫对“和谐社会”的理想期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篇篇寓意 含蓄无限  --析杜甫
前有古人  来者当可追  --读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