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论诗 别开异径
——解读杜甫《戏为六绝句》
赵云长
(哈尔滨学院 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以多种文体和多位作家作为对象的文学批评专著是曹丕的《典论· 论文》,第一篇较为系统而完整的文学创作专论是陆机的《文赋》,第一部专门进行诗歌评论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最先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谈艺论文,评论名家诗作的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戏为六绝句》,使他成为用七言绝句形式谈艺论文品评诗作的第一人。
六首绝句评点前贤诗作,批驳哂者轻薄,阐述正确主张,总结创作规律,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在创作上是一种新尝试,语句中又有批驳和讥讽之语,为了冲淡其教训人的口气,所以题作“戏为”。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作者:赵云长,哈尔滨学院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庾信文章老更成”,首句介绍所论对象及特点。庾信(513-581),南北朝末期著名作家,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人,庾肩吾之子。初仕梁,官至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后奉命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在北周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即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杜甫曾多次对庾信作出高度评价,在《春日忆李白》中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中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临终前写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中仍念念不忘庾信,云“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老更成,指出庾信的创作越到老年越加成熟。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曾说“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故为老成也”。全句诗的意思是说,庾信的文章(兼指诗、赋)愈到老年愈加成熟,这既是对庾信创作的充分肯定,也暗含着以庾信自况之意。
“凌云健笔意纵横”,次句具体阐释其特点。凌云健笔,指其创作时笔锋雄健,高凌云霄。意纵横,思路敏捷,气势奔放,纵横开阖,笔到意显。这是对庾信的创作给予的高度评价,庾信才思敏捷,气势奔放,笔锋雄健,凌厉高迈,左右逢源,纵横驰骋,艺术境界臻于炉火纯青。
“今人嗤点流传赋”,第三句写今人之浅薄。今人,指与杜甫同时代的某些孤陋寡闻的唐人。嗤点;嗤笑,指点,即讥笑,指责。赋,即首句所说 “文章”,指庾信流传下来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赋》等名篇。全句的意思是说,现今有些浅薄无知的人,自以为是,信口雌黄,随意地贬低讥斥庾信流传下来的名篇力作,实在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
“不觉前贤畏后生”,末句申明自己的态度。不觉,未觉得,没感到。前贤,指庾信等前代优秀作家。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杜甫是用来作反面文章,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一点也没觉得,象庾信这样的前代贤才会有后生可畏的感觉,他们自有其辉煌成就,足可反衬出今人的浅率轻浮。
第一首专论庾信。庾信是南北朝时期集六朝之大成的继往开来的作家,在诗赋创作上对后世有巨大影响,杜甫在充分肯定庾信老成健笔、不畏后生时,也隐含了自己正像庾信一样不会惧怕“群儿愚”“故谤伤”的。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杨卢骆当时体”,首句介绍论述对象及特点。王杨卢骆,指初唐四杰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约653-689)、骆宾王(640?-684?),他们力图革除齐梁以来“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不良诗风,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推进了初唐的诗歌革新。当时体,当时那个时代(初唐)流行的体裁。全句的意思是说王杨卢骆四人的诗文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体裁,虽已开始改变六朝的浮艳风格,但却仍未摆脱当时盛行的骈俪之风。言外之意是说,之所以这样,“四杰”是受当时时代条件所限,不能对其妄加菲薄,更不能一笔抺杀,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脱离当时背景恶意攻讦。
“轻薄为文哂未休”,次句是对错误指责四杰的人进行批评。“轻薄为文”,是当时人批评“四杰”文风不正之辞。《旧唐书·文苑上》载裴行俭语,说“勃等虽有才,而浮躁浅露”。大概唐代有不少人嘲笑“四杰”的文章轻薄浮浅。哂(shěn),微笑,引申当讥笑讲,含讥讽鄙视的微笑。未休,不止。全句的意思是说,一些有眼无珠之人,对四杰的成就视而不见,反而认为四杰的文章轻薄浮浅,对四杰讥讽嘲笑不止。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后两句正告攻讦“四杰”的小人,不要逆历史潮流而动,行螳臂当车之蠢事。尔曹,尔等,你们,指哂笑的人。不废,犹不害,不伤。江河,本指长江黄河,这里比喻初害四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们这些“哂未休”的人听着,将来你们这些人的声名一定会同你们的身躯一起走进坟墓,寂灭无闻,而四杰的英名和作品不会因为遭到你们的攻讦而废置,仍将像长江黄河奔流不息一样,万古传芳。
第二首是论初唐四杰的,一方面肯定了初唐四杰“当时体”的成就,一方面指出评价作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文过饰非。结尾两句更表明了杜甫的高瞻远瞩和自信不疑。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开头两句树起欲批驳的靶子。纵使,即使。卢王,卢照邻和王勃,在这里代表四杰。翰墨,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操,拿着,握在手里。操翰墨,指四杰的写作。汉魏,指汉魏时期贾谊、司马迁、班固、曹操等著名作家。近风骚,接近《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骚体诗。把握这两句诗的关键是必须明确“近风骚”的是谁,从前后文来看,“近风骚”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理解,一是指四杰的文章,虽不及汉魏名家但却接近国风和骚体,一是指汉魏名家的文章是接近国风和离骚的,四杰的文章不如汉魏作家那样接近国风和骚体,这两种意见笔者倾向于后者。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使王杨卢骆舞文弄墨的写作成就比不上汉魏作家那样接近国风和骚体,但也有可取之处。“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是哂笑四杰之人所言,杜甫抓住其话语,树起了批驳的靶子,诗中“纵使”二字不要轻易放过,它即表示让步关系,也是对哂笑四杰之人的否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这两句是批驳哂笑之人的,前两句抑,这两句扬。龙文虎脊,均为汉代著名的良马。《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龙文饰辔,青翰侍御”。《天马歌》:“虎脊两,化若鬼”。注:“马毛血如虎脊者,有两也”。这里比喻那些文笔雄健,才力出众的作家。皆君驭:都可以供人驾驭、使用。君,泛指,(一说,君指帝王,也可以讲得通),言外之意是,良马虽可充驭,但还要看你有无驾驭的本事。历块过都:《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纵骋驰鹜,息如影靡。过都越国,蹶如历块”。意思是说良马越过都邑,快得像越过一小块土地。杜甫《瘦马行》:“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历块指骏马,比喻杰出之人才。尔曹,指诗中哂笑之轻薄文人。意思是到历块过都之时,就暴露出你们这些哂笑别人的人是才力单薄,远不如四杰了。这两句是对哂笑之人的批驳,意思是说,初唐四杰就像著名的汉代良马龙文虎脊,可供人驾驭使用,它们驰过都城,迅疾如风,越过城邑,如过片土,这样一比较,你们这些哂笑别人的人就远不如初唐四杰的才力了。
第三首仍是论初唐四杰的,从批驳哂笑之轻薄文人入手,既指出了四杰的创作不及汉魏作家那样近于风骚,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成就。
其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这两句是作者的慨叹,为今人才力薄弱,不及前贤,缺少出类拔萃的雄才而惋惜。跨,跨越,越过。数公,即前面诗中提到的庾信和初唐四杰等人。凡今:所有现在的。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我看来,你们这些人的才力是很难超过庾信和四杰等前贤的成就的,所有现在的文人,又有谁能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绝伦逸群的雄才?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这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摆出文坛现状,说明当今文人才力之薄弱。或,也许,或许。翡翠,一种羽毛美观的小鸟,翠羽可供镶嵌饰品用。兰苕,兰花和苇花。翡翠兰苕,出自晋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掣,牵引。鲸,生长在海里的哺乳类动物,形状像鱼,胎生,身体很大,俗称“鲸鱼”。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或许可以看得到你们笔下所描写的翡翠鸟儿在兰花苇花间盘旋低飞的纤丽之作,却看不到勾勒出在碧海中牵曳鲸鱼的惊心动魄的大场面。言外之意是你们只能用翡翠兰苕来摹景状物抒情写意,而难以完成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掣鲸鱼于碧海的雄文力作。
第四首,通过对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