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长歌
——试析杜甫《秋兴八首》的感情基调
刘厚政
历来的杜诗研究者都认为《秋兴八首》有很深的“悲”的抒情成分,但究竟是“悲伤”,还是“悲壮”,这一“伤”一“壮”的差别,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诗的理解,影响着我们对诗感悟的层次。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慕樊(已故)认为:“我看秋兴应该重新评价。它是形式和内容不相称的。秋兴的辞藻是极其华丽的,章法是严密的,对属是精工的。但是内容是消极的。是回忆,而不是反映现实。”“内乱不已,亲故凋谢,出处艰难。看不到一点光明前景。生活平静反而使人消沉下去。反映到诗里来,就只有回顾,而没有前瞻。连成都时期的情绪都赶不上。这就是《秋兴八首》殊无慷慨之气的原因。”〔1〕
《秋兴八首》在“怀、恋、吊、伤”方面的确有较多的叙述描写,如“他日泪”、“三声泪”、“秋江冷”、“沉云黑”、“入边愁”、“苦低垂”等,如果孤立片面地去读,也很容易认定《秋兴》无处不是悲伤。当年胡适先生对《秋兴八首》也有偏辞,他说:“《秋兴八首》,传诵后世,其实都是一些难懂的诗谜,这种诗全无文学价值,只是一些失败的诗玩意儿而已。”〔2〕
然而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秋兴八首》是慷慨悲壮,积极进取的。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3〕此语先说《秋兴》概括了老杜悲壮的一生,再夸“才气之大,笔才之高”意境壮阔,虽然没有明说感情基调是“悲壮”,但我们从“天风海涛,金钟大镛”的形容中已能明显的感觉到壮烈的存在。
清佚名《杜诗言志》说:“唐人七律,以老杜为最,而老杜七律,又以此八首为最者,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4〕今人夔州杜甫研究会的王大春、李江二位先生在《杜甫〈秋兴八首〉试解》中评说:“诗人流寓夔州,因秋兴感,宣泄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和伤逝怀旧、悲秋叹老的的思想感情。格调悲壮,意境深闳,堪称杜甫七律的裘领。”〔5〕这也是合情理的理解。
────────────
作者:刘厚政,重庆市奉节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面对命运的不公,“悲伤”自然是消极的无奈的;“悲壮”却是积极的,不屈不挠的。本人认为:《秋兴八首》的感情基调是悲壮的。壮就壮在他忧国忧民的痛苦在不断加深,壮就壮在他建功立业的抱负更加彰显,壮就壮在他对国泰民安和谐社会的期待更加急切,壮就壮在面对艰难苦恨敢于抗争。下面我们根据八首诗的意境加以试析:
第一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动荡不安的前途。 诗人先通过惊天动地的肃杀秋景来渲染内心的勃郁不平之气,然后用“催”和“急”来振荡内心的极度不安,为什么呢?原来是“ 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舟一系故园心。”故园,指长安。杜甫的老家在巩、洛,有别业在长安,他在长安居留过十年之久。那么,心系故园,就是心系国都,就是向往到那能使他施展才能抱负的地方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系”表明了杜甫的向往和追求坚定不移。
囿居在荒远的夔州,面对险恶的形势,仍然坚守心中那一份难于实现的信念,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多么的悲壮!
第二首: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 每依北斗望京华。”照应了前面的 “孤舟一系故园心。”“每”说明夜夜如此,而“孤城落日斜”“三声泪”“隐悲笳”说明仰首遥望京华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郁闷和惆怅。
“八月槎”:古代传说海通天河,海边年年八月有浮槎(木筏)来去,从不失期。有人乘槎而到天河。又《荆州岁时记》载:汉武帝命张骞穷河源,乘槎而至牵牛、织女处,随后返回朝廷。这里融合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意在以张骞比严武,以通天河比还朝廷。杜甫以工部员外郎身份作严武参谋,就能说“奉使”。严武死在成都,还朝的打算落空了,失去了为国效力的机会,所以说“虚随”。
“画省香炉违伏枕。”“ 画省”指代朝廷,“香炉”指代工作时日,“违伏枕”大意是失去在朝廷里的工作是由于自己卧病伏枕,其实这是委屈之言。按杜甫罢官,乃由于肃宗的贬斥、代宗的疏远,皇帝可以找任何理由赶走不喜欢的忠臣。
尾句“已映”以景物之变化,喻时间之飞逝。“请看”一语,是请当权者看,请有良心的人看,除了冷落的诗人自己明白,实际上有谁来看呢?貌似客气的语言中压缩着委屈和怨愤,类似后人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二首的中心意思是一生都在急切地期待回京,仍然把自己看作是国家的有用之才。杜甫用神话典故也好,回顾朝中往事也罢,都是在彰显自己的政治期待,为国为民的责任感使他从内心强烈的呼唤:我老杜的时日已经不多了,难道你们还没有想到任用我这个有作为的忠臣吗?面对失信的朝廷,无情的社会,他在沉痛中仍然维持着那一份悲壮的期待心。
第三首: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此首诗变化着用了三处对比,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是把“悲壮”情感,崇高的追求放在首位的。
几个叠音词“日日”“泛泛”“飞飞”,把看起来美丽的景象变成了一种令人厌烦的心理负担:每天面对美丽的山色,独自一人寂寞惆怅;渔船啊,你本该歇息了,为什么还在江中飘来飘去;燕子啊,这已是深秋时节,为什么还不南归,故意在我面前飞呀飞的。——这里的环境和心境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呢?一般的分析认为还是表达了急切的回京的愿望,然而本人认为这里传达的是一种错乱,心理的错乱,季节的错乱。这种“错乱”为表现“命运不公”作了强烈的烘托。
照应着以上错乱,诗人把自己比作匡衡和刘向。西汉经学家匡衡上疏指陈时政得失而提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西汉经学家刘向,为宣帝讲授六经,成帝即位后又升为高官。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营救房琯,主持正义,不但不被看好,结果反遭贬斥,所以说“功名薄”;杜甫出身儒学世家,满肚学问想为君王所用却被赶出朝廷,流离失所,所以说“心事违”。——这里举出两个功成名就的古时学者文人与自身对比,反衬出自己不得圣君,生不逢时的怨愤。
尾联大意是说:少年时期的同学,大多已成为京城的豪贵,他们衣轻乘肥自鸣得意,恬不知耻地占据着朝廷的高位。诗人与同时同学对比,揭示了自己命运不济的原因一不是豪门贵族纨绔子弟,二不是只顾自身富贵阿谀奉承的小人人。“多不贱”“自轻肥”以反讽的手法揭露了京官的庸俗腐败,暗示了长安变乱的原因。
此首诗一直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