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从陇右诗看杜甫的和谐社会理想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9:35
载入中…
 

 

从陇右诗看杜甫的和谐社会理想

 

李宇林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杜甫,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当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志愿,其中亦蕴含着诗人的和谐社会理想,即对上,他要辅佐君王使之超过尧舜;对下,他欲教化百姓使风俗归于淳朴。如此君王圣明、民风淳朴的社会,自然是和谐社会。759年秋,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携眷来到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尽管政治失意,生活穷困,但诗人的创作热情不减,在流寓陇右的四个月中,共写下了117首诗,差不多平均每天一首。这些诗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颇具个性化特色,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杜甫的陇右诗中亦蕴含着诗人的和谐社会理想,其中消弭战乱、反对贫富不均、主张民族和睦和吟咏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是其和谐社会理想的几个重要方面。

 759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五年,虽然两京业已收复,但战乱并未平息,国家仍未安定,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杜甫,时时关注着平叛战争,将消弭战乱一直牢记于心。在西行秦州前夕,他先后写下了《洗兵马》、“三吏”、“三别”等关注平叛战争的诗篇,对国家走向复兴表示了喜悦之情,对战乱中百姓所受的兵役之苦深表同情。来到秦州以后,这种关心国事的热情并未减弱,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平叛战争,试读《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其八: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士苦形骸黑,林疏鸟兽稀。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其六为议军之作。诗人来到秦州,看到“奉诏”从金微调来的士兵,为防御河北的叛军而“赴沧海”。当他目睹“士苦形骸黑”时,便对长途跋涉的士兵深表同情,于是在结句写道:“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史载,乾元二年(759年)春,唐军九节度使围邺城已数月,因军中无帅,攻城不力,致使史思明调兵解邺城之围得逞。杜甫爱憎分明,对往来征戍的士兵关心爱护,而对解围得逞的叛军憎恨之至。其七也是一首忧乱思治的诗。前四句写汉代张骞“寻源”的故事,借古喻今,表达对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各国友好往来的期盼。后四句写眼前的现实,如今幽燕一带仍被安史叛军占据,郡国之间的道路不知何时才能打开。而东征平叛的“健儿”已经调尽,傍晚的羌笛吹出了声声悲哀。诗人关注平叛战争,渴盼社会安定的思想,充盈于字里行间。战乱是乱世的主要特征,它与和谐社会是根本对立的。因而,呼唤和谐社会的杜甫,便对战乱深恶痛绝,他热切地希望尽早平息战乱,恢复和平宁静的生活,他在《遣兴三首》其一中写道: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

────────────

作者简介:李宇林,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

 

秦州在古代是汉族与外族经常交战争夺之地。杜甫来到秦州看到当年的古战场,如今黄叶乱飞,朽骨蚁穴,蔓草缠结,一片凄凉景象,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我们知道,杜甫对战争的性质是有所区分的,他一方面热情支持平定叛乱、安边卫国的战争;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掠夺性战争:“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杜甫面对秦州古战场,为“今人尚开边”而叹息,为“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而忧虑。并以政治家的眼光,提出只有任用像廉颇那样既善于安边又不滋事的良将,才能使“三军同晏眠”。这正是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呼唤。杜甫携眷来到秦州时,正值秦州一带受到吐蕃威胁之际。据《旧唐书•吐蕃列传》载:“乾元之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蹴边城,或为虏掠伤杀,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湮没者数十州。”杜甫来到秦州后,整日提心吊胆,时刻关注着边事,了解边情,留心观看烽火,并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意见,《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九云: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侯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杜甫一到秦州,便看到边情紧急。凤林一带正在打仗,通向鱼海的道路总是难行,云峰之上常有报警的烽火,孤军深入敌后,致使军营的水井干枯,整个西北边庭动荡不安。面对此情此景,“穷年忧黎元”(《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诗人万分焦虑,他深知只有选用良将,才能挽救危局。因此,他思念“飞将军”李广,并企盼有韩信那样的骁雄登坛拜将,来挽救危局,以使国泰民安。由是观之,消弭战乱,是杜甫一直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正表明,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杜甫,深知只有消弭战乱,才能恢复和平宁静的生活,才会有正常的社会秩序,亦才能实现自己的和谐社会理想。

   平等与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贫富不均,两极分化,难以实现社会和谐。因此,杜甫向来反对贫富不均,如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和穷奢极欲的罪恶,并对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现象作了形象而又真实的描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诗概括了两极分化的严重后果,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极端不满,成为鞭挞贫富不均的名句,久传不衰。他在晚年写的《述怀》诗中,又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萧涤非先生对此评云:

假如我们用他自己的诗句来作说明,那就是:没有“朱门酒肉臭”,也就不会有“路有冻死骨”。这虽是一个幻想,杜甫也没有提出任何“无贵”、“无富”的办法,但毕竟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充分表现了杜甫对人类的深刻而真诚的热爱,还是值得我们重视,值得我们提出的。很明显,杜甫不是站在“贵者”、“富者”的立场上而是站在“贱者”、“贫者”的立场上来提出问题的。[1](p60)

此论颇有见地。杜甫总是怀着仁爱之心,同情和关心弱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说话。究其原因,除了诗人长期受儒家文化熏陶外,亦与杜甫一步步走向社会底层,一步步靠近人民有关。杜甫挈妻带子,来到秦州以后,由于人地两生,加之谋生手段十分有限,致使其一家人的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他在《空囊》诗中写道: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此诗将诗人一家在秦州生活的窘迫境况,描写得如在眼前。他们既无衣无食,更没有钱财,一家老小只得在饥寒贫困中煎熬着。在《发秦州》一诗中,杜甫又将这种缺衣少食的情形如实道出:“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到了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即“南州”后,生活更加艰难,“问乐土”、“思南州”,均成了泡影。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老杜身穿不掩胫的短衣,忍受着手脚冻皴的疼痛,在风雪奇寒中奔波着、拼搏着,试读《同谷七歌》的前两首: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曾作过朝廷命官的堂堂大诗人,竟流落到靠拾橡栗、挖黄独(土芋)充饥的地步,可见杜甫已经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他与贫苦百姓靠得更近了,对贫富不均的现象了解得更多了,感受也更深了。例如他在陇右诗《遣兴五首》其一中写道:

朔风飘胡雁,惨淡带砂砾。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綌。

这首诗写作者旅居悲秋。他回忆了当年长安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抒发了对此现象的强烈不满。前四句写塞外秋景,是实写眼前所见,而悲秋之情已蕴含于景物描写之中了。后四句叙事,是回忆长安生活。“北里”富气熏天,高楼上夜间仍在吹笛作乐。但是,哪里知道此时南邻客居的我,时至九月还穿着夏天的粗布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高楼夜吹笛”的奢侈生活与“九月犹絺綌”的御寒无衣进行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贫富不均现象的极大愤慨。在同组诗其五中,诗人又对豪门大户的送葬场面进行了讽刺:

朝逢富家葬,前后皆辉光。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送者各有死,不须羡其强。君看束缚去,亦得归山冈。

此诗前四句写作者所见,写“富家葬”的排场。后四句是诗人对此的评论,讽刺之意,跃然纸上。同时,亦形成对比,将“富家葬”与“束缚去”即富贵与贫贱进行对比,但最后都同“归山冈”。很显然,作者对“富家葬”的奢侈是十分不满的。这实际上也是对贫富悬殊的愤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杜甫这种反对贫富不均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超越。我们知道,孔孟都把贵贱贫富的等级看成是天经地义的社会原则,而杜甫却不以为然。他极力反对贫富不均,要使天下穷人都有饭吃,有衣穿,还要有房子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自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只有做到丰衣、足食、安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主张民族和睦,是杜甫和谐社会理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陇右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先秦时期,陇右就是戎、羌、氐等古老民族的故乡。两汉时期,陇右氐、羌遍布。魏晋南北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陇右民族成分更加复杂。除原有的氐、羌之外,匈奴、鲜卑、吐谷浑民族均有分布。隋唐宋时期,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迁入陇右。唐、蕃时战时和,吐蕃曾一度完全占有陇右。杜甫来到秦州后,目睹了这种多民族的状况,在他的陇右诗中多有反应,如《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这首诗叙写了秦州的地理位置和居民成分,描述了民族杂居、和睦相处的景象。首联写秦州的地理位置,据《唐书》载:“秦州都督府,督领天水、陇西、同谷三郡。”驿道,古代专为传送公文及便于官员使臣往来所开辟的大路。流沙,沙漠。《唐六典》:“陇右道,东接秦州,西逾流沙。”这两句是说,秦州督领着南面的同谷,驿道伸向远方的大漠。颔联写居民成分,这里归附的少数民族的帐篷绵连千座,城中的住户计有万家。很显然此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颈联写少数民族的习俗。朱汗,红色的汗液。相传西域大宛国有一种千里马,善奔跑,前肩膊部时常有红色的汗液流出。白题,即白额。题者,额也。据有关史书记载,西域有少数民族,其风俗用白灰涂抹额头,因得名。一说白题为胡人毡笠,因其色白而名。胡人多跳旋舞,故云“胡舞白题斜”。尾联写来自西部临洮的少年,也在自夸身手不凡。前人评此诗,多认为是杜甫对秦州民族杂居、少数民族居多的担忧。如仇兆鳌评云:“今降戎多而居民少,势可危矣。”[2](p574)《杜诗镜铨》亦云:“言习俗骄悍,居民亦然,尤见此邦可忧。”[3](p240)这些看法都是不够全面的。窃以为,这里固然有少数民族的“千帐”,但明言是“降虏”,即归附的少数民族。既然已经归附,就应该消除疑虑,一视同仁,和睦相处。况且,此地“居人有万家”,其“万家”与“千帐”比,毕竟在数量上占优势。因此,仇说“今降戎多而居民少”,从数量对比上看,似难以成立。至于“马骄”四句,不过是如实地叙写了少数民族的习俗,而这种粗犷豪放的习俗并不对谁构成威胁,因而,以“习俗骄悍”为据而“尤见此邦可忧”的说法,似亦显得牵强。袁第锐先生对此评云:

由于秦州是“出流沙”的“驿道”,所以既有骑着大宛汗血马的西域健儿,也有额前点着白题的少数民族,他们驰骋歌舞,点缀着此刻的秦州市容。尽管此时诗人还不免对秦州的前景抱有隐忧,但我们却毫无理由硬把这两句诗作为所谓隐忧的证明。[4](p48)

这一看法比较符合作品的实际,是可取的。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是主张民族和睦,以实现社会和谐的。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在其它陇右诗中亦能看出,如《遣兴三首》其二:

高秋寒登山,南望马邑州。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邺中事反复,死人积如丘。诸将已茅土,载躯谁与谋?

这首诗写马邑州中归附的夷民被调出东征安史叛军,由于将领的无能而丧生,讽刺诸将无功而封王。马邑州在秦州与成州的山谷间。前二句先交代诗人的行踪,在深秋时节登上寒山,向南遥望马邑州,因马邑州在秦州之南,故称之。三、四句写征调人数之多,归顺的少数民族中的健壮男子都被征调东击叛军。“穹庐”二句以凄凉之景,烘托惨愁之情。“老弱”二句写留在家中的老弱者哭于道路,他们盼望战争早日结束。最后四句写唐军惨败,死人堆积如山。并讽刺将领们无功而封王,却没有人为军队参谋。杜甫对“降虏”被征调而丧身沙场和“老弱哭道路”深表同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对“降虏”的关心已打破了华夷的界线,他不仅同情汉族士兵,也以同样的怜悯之心去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士兵。这种一视华夷的同情心是博大宽厚的,因而更加感人。我们由此也可以了解杜甫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和睦的思想。而民族平等与民族和睦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又如上述《遣兴三首》其一中的后半部分,诗人为“今人尚开边”而“叹息”,更为“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而不安,他期盼有廉颇那样的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46.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论杜甫陇右诗的抒情特征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