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一派自言自语,读之黯然魂消。”(蒋弱六)
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
自汝到荆府,书来数唤吾。颂椒添讽咏,禁火卜欢娱。
舟楫因人动,形骸用杖扶。天旋夔子峡,春近岳阳湖。
发日排南喜,伤神散北吁。飞鸣还接翅,行序密衔芦。
俗薄江山好,时危草木苏。冯唐虽晚达,终觊在皇都。
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岁初。
前八句叙事。首记续得观书:自从杜观从蓝田到荆州后,多次来信约我到当阳相会。当阳,在荆州东一百里处,为杜观暂住处。前诗《喜寄三首》诗云:“青春不假报黄牛”。而弟杜观仍然有书信,可见其兄弟间友爱交至。次计欢聚之期:正月起行,寒食节必可相聚。颂椒:属正月。崔寔《四民月令》:元旦进椒柏酒。椒,是玉树星精,吃了后可抗衰老;柏,是仙药,吃了后能延年祛病。饮椒柏酒时,以尊卑排列,年少者先饮,依次饮毕,再献尊长者。添讽咏,增添了作诗的兴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从这天起,三日不准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故名寒食。再言自己的打算:为了准备出发,正在筹集旅费,一旦旅费筹齐,我多病的身子,即使拄着拐杖也要赶来。接言出峡时的有利条件:那时,阳和初转,夔州转暖,江汉平原春回大地,正是出行的好天气。
后八句抒发感受。想到出发南下(江陵为南,是相对于长安而言的)指日可待,诗人喜不自胜;但一想到离他日思夜想的都城长安越来越远了,便又禁不住感叹唏嘘。方喜而忽吁,为结句“终觊在皇都”作了铺垫。试观禽鸟,鶺鴒正“接翅”而南翔,大雁方“衔芦”而北向,不禁感慨万端。“飞鸣还接翅”,用的是脊令诗意。《诗》:“题彼鶺鴒,载飞载鸣。”接翅,指结伴而行。衔芦,喻旅途中要有所防患。《淮南子》:“雁顺行以爱力气,衔芦而翔,以避缯弋。”这两句叙出峡之意。后四句点题。当阳地方风俗浇薄,但江山秀丽,草木渐苏,充满生意,正是我出峡的好时机;我虽然像冯唐一样,至老不得重用,暂居当阳,但我的心时时向着都城长安,最终还是要和你一起回到长安。冯唐,汉朝人,以孝著,文帝时为郎中署长。后免。武帝时,推举冯唐做官,可冯年已九十,不能再做官了。杜甫年老为郎,且是虚衔,有似冯唐。
这年春末,诗人离开了夔州。
这是诗人在夔州写的最后一首思弟诗,也是杜集中最后一首标明思弟的诗。
杜甫兄弟情深,思弟之情时时见诸笔端。
在《元日示宗武》(本诗写于夔州,以下所举写于至夔州前)一诗中,诗人吟道:“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在《得舍弟消息二首》中,诗人吟道:“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在《同谷七歌》中,诗人吟道:“前飞驾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鹙,一种水鸟,头和颈上都没有毛;鸧,即黄鹂)
在《得舍弟消息》中,诗人吟道:“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在《忆弟二首》中,诗人吟道:“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
在《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中,诗人吟道:“此行何日到?送汝万行啼。”
…………
这些诗句,无不用血泪凝成。
在杜集中,标明思念兄弟的诗,前后有二十来首(夔州前11首,夔州12首)还有散落于其它诗篇的怀弟诗,处处至情流露。
这种缘情之作,在杜集中数量并不大。但这已足可证明工部是一位温柔细腻的人。
杜甫写这些诗,记真事,露真情。他最能用极简的语句,包括无限情绪,写得极深刻,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真可谓首首“至情流露,带血带泪”。
(作者: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高级教师)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