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杜甫在夔州丧妻再娶论据不足——与王辉斌先生商榷(上)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9:41
载入中…
 

杜甫在夔州丧妻再娶论据不足

——与王辉斌先生商榷

 

 

作为夔州人,毫不隐晦我们有浓烈的乡恋情节,偶一听说杜甫娶了一个夔州女子为妻,不禁欣喜若狂。杜甫刚到夔州即帮夔州女打抱不平,“若道巫山①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行动上又实实在在看得起夔州女,不但娶了夔州“卓女”为妻,而且大加赞美:(据王辉斌先生《杜甫<奉酬薛十二判官见赠>破译》)夔州“卓女”有如西汉卓文君一样的才华、家世及富有;有如东汉孟光一样的贤惠,敬爱丈夫;有如晋代车胤一样的有志气,有追求,督促丈夫勤学苦读。太了不起了!夔州不但出了名人(杜甫)之妻,而且还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奇女子。本想拿名人之妻为奉节旅游好好做做文章,但翻遍杜甫夔州诗都找不到证据,小县城又不好查找资料,真让我欲罢不能!

好不容易有朋友从荆州寻到王辉斌先生的书稿,方知王辉斌先生杜甫夔州再娶夫人这一观点提出的早,且文章多,影响面广。王辉斌先生《杜甫研究丛稿》1999年于文联出版社出版,其中《杜甫家室问题索隐》及《杜甫<奉酬薛十二判官见赠>破译》两篇文章都持杜甫杨氏夫人死于夔州,另娶一卓姓夔州女子的观点。《杜甫家室问题索隐》,最早登载在《大庆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杜甫<奉酬薛十二判官见赠>破译》一文原载《名作欣赏》1994年第5期,正题为《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2004年王辉斌先生出版《唐代诗人婚姻研究》(群言出版社20043月版)专著时又把这两篇文章收录在内。说明从1991年开始,直到2004年王辉斌先生都坚持这一观点。王先生在《唐代诗人婚姻研究》中自己介绍说:“通过对杜甫集中诸多内证的获取,并将其与有关资料进行合勘,最后对杜甫的婚姻问题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结论,即认为杜甫在婚姻上曾一生两娶。”笔者作为夔州人,因夔州事,为尊重历史,想就王先生的观点做一点细致的考辨,与王辉斌先生商榷。

 

杨氏夫人是否卒于夔州

有关杜甫妻子的史料比较少,除唐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有“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一点记载外,至今尚未发现其它史料记载。有关杨氏的问题只能根据杜诗有关诗句作一些分析、考索。在1991年王辉斌先生未提出这一“崭新结论”以前,历来的研杜者大致推测杨氏卒于杜甫之后,即大历五年之后。1991年王辉斌先生提出“杨氏已在大历元年秋前死于夔州”这一“惊人论点”(《杜甫研究丛稿》第185页),其理由归结起来有三点:

(一)、杜甫成婚时间“乃在开元二十二(734)年而非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研究丛稿》第39页)因为《新唐书.食货志》载开元二十二年诏:“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杜甫出身于“十分讲究封建礼教”的家庭,不可能30岁才结婚。因为杜甫开元二十二年(734)成婚,又“以其(杨氏)与杜甫‘婚媾’时芳龄为19岁推算,再“合勘元稹《杜君墓系铭》便可知”,“杨氏已在大历元年(766)秋前死于夔州”。

(二)、认为支撑杨氏大历五年(770)杜甫病卒后尚在人世的根据——《入衡州》、《逃难》两诗理解上出了问题,致使其观点站不住脚;王先生考察杜甫夔州诗后,认为除《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提到妻子事外,其它诗里只有儿,没有妻。而《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一诗中一改过去“老妻”称呼为“山妻”,这“山妻”称呼恰恰证明是夔州妻。所以“杨氏已在大历元年(766)秋前死于夔州”。

(三)、王先生认为杜甫《促织》一诗作于大历元年(766)秋,历代注本将该诗系年于乾元二年(759)是“完全没有结合杨氏之卒进行考察”。王先生依据《杜臆》作者王嗣奭对“故妻”的解释认为:“‘故妻’,已去之妻”指杨氏,而“促织”“草根鸣不稳”,蟋蟀在野外草根间因霜露寒冷鸣声不畅,所以定为“杨氏已在大历元年(766)秋前死于夔州”。

那么王辉斌先生的论据能证明其论点吗?其“对杜甫集中诸多内证的获取”是否穷尽?王先生对杜甫诗句的理解又是否合理?其与有关资料的“合勘”即论证的方法牵强、矛盾吗?

一、关于杜甫成婚时间

历代研杜者大都推测杜甫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结婚。如钱谦益、郭沫若、陈贻焮等都持这种观点。195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甫年谱》“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辛巳。)三十岁。”条下记载:“(杜甫)与夫人杨氏结婚,大约亦在是年。杨氏为司农少卿杨怡之女。”唐代知识分子以广历天下名山大川,开拓眼界,增长经验,充实胸襟为时尚,并把这种游历生活看着与登科并重的出身捷径。杜甫“差池弱冠”,19岁始游晋,20岁至24岁游吴越,25岁至30岁游齐赵。什么时候结婚最合理?19岁时,杜甫不可能结婚。一是刚行“冠礼”,被当作成人,获得出游的机会,杜甫不会为结婚放弃“裘马颇轻狂”快乐又增长知识的日子;二是杜甫是一个颇为负责的男人,他不会刚结婚即出游在外五六年不归家。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4岁自吴越归来,洛阳举进士那年不会结婚。除了还想“放荡齐赵间”,不被婚姻所羁绊外,现实问题是自从“随家人寄居郾城”归来后,杜甫一直住在洛阳。大约杜甫祖父杜审言任洛阳丞时(约公元696年前后)洛阳有杜家的房子。假设一直是杜甫父亲杜闲住着,杜审言死后杜闲继母卢氏又一直住在那里。但杜闲后来一直在外为官,不可能还住在洛阳,卢氏后来亦迁往陈留(杜甫《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铭》),杜家的祖屋恐怕在杜甫幼时就已经处理了。若祖屋尚在,一定有人居住,杜甫便不会寄居在其姑母家。极有可能杜甫郾城归来后一直寄居姑母家。据《杜甫年谱》记载:姑母有一子与杜甫同时患病,姑母救活了杜甫,自己的儿子却命归黄泉,说明杜甫姑母十分喜爱杜甫。若住在姑母家,杜甫不可能在亲戚家办自己的婚姻大事,这是与封建礼教相违的。至于王辉斌先生说杜甫开元二十二年(734)结婚,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其时杜甫尚在漫游吴越的途中,怎么结婚?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30岁结婚最合理。杜甫首先在河南郾师筑“陆浑庄”,寒食日昭告远祖及祖父后方结婚。杜甫结婚后两年多没有出远门,直到天宝三年秋为践李白之约,才再次远足,但出门不过一年即归家。与未结婚时出门就是几年的行径大不相同。

笔者有一点不理解,王先生对历来研杜者所持观点:杜甫30岁,杨氏19岁结婚。对杜甫30岁结婚不赞同,而对杨氏19岁结婚为什么又赞同,并拿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呢?同一个时代,同样出身于“十分讲究封建礼教”的家庭,为什么杜甫不可能30岁才结婚,杨氏却一定是19岁才结婚呢?至于杜甫为什么是开元二十二年(73423岁而不是其它时间结婚王先生又没有提出依据。笔者认为杨氏结婚年龄除了要考虑《新唐书.食货志》载开元二十二年诏:“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外,还应注意另一种现象,从中国婚姻史看,有史以来即实行早婚。比如《周礼.媒氏》王注有“男子二十至三十,皆应娶妇,女子十五至二十,皆应嫁人。”汉代官府制定有“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收五算”的法令;晋武帝九年规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唐太宗曾下诏文:“男年二十以上,女年十五以上,-------宜令有司,所在劝勉,令其婚媾。”研究世界女性史的日本专家山川丽在《中国女性史》(三秦出版社19877月版)中指出,“大体而言,上流社会比一般人更早婚配的情形是从汉代开始的”如果杨氏生存的年代政府也有类似唐太宗时的规定,我想杨氏作为司农少卿之女,出身高贵,其父杨怡不会把女儿养到需要政府“劝勉”以后才嫁人吧。男儿结婚晚点问题不大,女子到规定的年龄不结婚,便会有人议论嫁不出去。笔者以为若依唐太宗时的法令,古代早婚的风俗,杨氏最迟当在15岁时结婚,杜甫成婚年龄参考李白(29岁)、陈子昂27岁)、韩愈29岁)等的初次结婚年龄,推测其为30岁结婚可行。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51.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杜甫与白帝城
刘禹锡《机汲记》是在夔州写
刘孟伉论杜甫无海棠诗的缘由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
杜甫对“和谐社会”的理想期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篇篇寓意 含蓄无限  --析杜甫
前有古人  来者当可追  --读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