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古柏行》释义
谭光武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一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初到夔州时作。
八阵图的位置,据《太平寰宇记》载:“八阵图,在奉节县西南七里。”这时“县”的位置还在白帝城。“县西南七里”即在《荆州图记》所记:“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聚细石为之”处,也就是今天称作碛坝的地方。
八阵图是诸葛亮推演兵法所作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亮聚石布成图形,合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为八阵。后人考其遗迹而绘成图形。清道光《夔州府志》即载有诸图。人们觉得奇异莫测的是每年洪水冲淹,势不可当,而水退八阵如故。所以千百年来,八阵图成为奉节一大名胜,素来景仰诸葛孔明的杜甫,来到夔州以后,岂能不亲临实地凭吊这一古迹?正因为如此,他才为我们留下这么一首脍炙人口的《八阵图》诗。
诗的第一句赞诸葛的功业超过魏、蜀、吴所有成就功业的人物。曹魏篡汉,有他政治、军事上的优越条件;孙吴称帝,仗着兄弟余业;唯独刘备,除了“皇叔”这一身份而外,一无所有。但在孔明的纡屈筹策辅佐下。创立了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不正是诸葛亮的功业“盖”过“三分国”么?第二句赞诸葛的大名永远因八阵图而闪耀眩目的光辉。既点了题,又赞扬孔明他创造的八阵图的重要作用,从而充分显示了他前无古人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远见。
第三句直接写八阵图的特点:尽管它年年被汛期洪水冲刷,但千百年来,石阵却毫不动摇。这正是它名垂千古的原因,同时也隐示诸葛对“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以成“恢复汉室”帝业大计的执着。“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正此之谓。
第四句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句子。据仇兆鏊《杜诗详注》,向来有四种不同的理解:
一、以不能灭吴为恨,这是旧说;
二、以先主之征东吴为恨,见《东坡志林》:“尝梦子美谓仆:‘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武候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邦,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
三、不能制止主上东行,而自以为恨,此王嗣奭 、朱鹤龄注说也。朱注:“史(指《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昭烈败秭归,诸葛亮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止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观此,则征吴非孔明意也。子美此诗,正谓孔明以不能制止征吴之举,致秭归挫辱,为平生遗恨,东坡之说殊非。”
四、以不能用八阵图阵法,而致吞吴失师,此刘逴(chuō)的说法:“孔明以盖世奇才,制为江上阵图,至今不磨。使先主能用其阵法,何至连营七百里,败绩于猇(xiāo)亭哉!欲吞吴而不知阵法,是当时之遗恨也。”
分歧的症结在哪里?笔者以为在对语句的理解上:
一、诗咏的主体是谁?是孔明,还是杜甫?
二、对“失”一词如何理解?
一解认为句子的主语是先主和孔明,遗恨吞吴失败;
二解认为句子主语是杜甫,遗恨失误在刘备欲吞吴;
三解以主语为孔明,遗恨过失在自己未能阻刘备吞吴;
四解以主语为“当时”人物,实为刘逴,遗恨是刘备未能用八阵阵法吞吴。
根据杜甫咏八阵图实为咏诸葛亮这一写作目的看,第一、第四解都站不注脚:“遗恨”的不是刘备、孔明二人,他们一主“吞吴”,一主“联吴”,意见根本不一致;刘备破坏“联吴拒魏”的基本方针,犯了战略性错误,不是用阵法能解决的,第二解认为主语是杜甫,这与本诗的咏诸葛不符,刘备“吞吴”失误,怎么成了杜甫的“遗恨”呢?唯有第三解笔者认为可信可靠:一是有史载孔明的言语为证。孔明在刘备大败后怀念才高多谋的法正必能制止主上东行,不是责备自己没能阻止先主的盲动么?言外之意对刘备伐吴是不赞成的么?但孔明不是怨恨、责备刘备,如果是怨恨、责备刘备,刘备留下的烂摊子,他就可拂袖而去,哪里还有“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的行动呢?孔明以身许国“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执着,虽有“遗恨”,也不改初衷。《八阵图》咏的是诸葛亮的“遗恨”。杜甫赞扬他的功业才德是以诸葛亮的“知心”人身份发言的。
对“遗恨失吞吴”一句,金圣叹认为八阵图是孔明在实施“联吴拒魏”大计下“设此隐制东吴冠蜀之路”。先主盲动,为吴所败,“失阵图之意而空存阵图之名,非孔明之遗恨而何?”他也主张是孔明遗恨的。
金性尧认为“刘备伐吴,关系到蜀国的得失极大”,赞成苏说,但又认为“诗的第四句也可看作是对刘备晚年的微词”。这又是上述诸说以外的又一意见了。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四千尺。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