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承上文) 报国立功 矢志不渝
傅作楫在鞍马风尘的军旅中,诗境开阔,充分表现出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例如七言古诗《白达喇河晤李大伊山有赠》是他在西征瀚海途中的白达喇河,与好友李伊山邂逅相逢有感而作的赠诗。起首“读书万卷不报国,浮生百岁无颜色”两句,语带血性,读来铿锵有力,如闪电惊雷,振聋发聩。两句总领全篇。接着诗人写自己年过半百,“独骑老骥”,随军颠扑奔波在瀚海。人们都为之叹息,他却以为男儿为国驰骋疆场,犹如登仙,是最大的满足。一旦建功立业,万古流芳,有什么值得“太息”?以下写与友人在瀚海邂逅相逢时情绪的微妙变化。始而惊诧,一个觉得对方没有沉溺于京洛富贵人家的声色犬马,而“从军讨沙漠”;一个叹息对方历经坎坷,年老体弱,却仍然在边塞军中操刀弄剑。谈到此两人会心地相视而笑。因为他们殊途同归,都在践行“读书报国”的夙愿,在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宽慰和满足。以下写崇高理想,指日可待。大丈夫的胸襟,不为常人所理解。结句 “试看河堤憔悴柳,春来依旧飏青丝”,用绝妙的比喻作结,预示他们的抱负终将实现。比喻得妙,显得峭拔,别有韵味。全诗始终围绕“读书报国”这根主线铺叙,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在写法上起势雄浑突兀,结尾闲雅平和,起伏跌宕,首尾照应,深得演绎变化之妙,读来兴致盎然,韵味无穷.
五言律诗《述怀》写作者报国立功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其诗曰:
我昔辽东去,萧然十一秋。
病从肝胆受,身为国家留。
绝域驱天马,间关转木牛。
莫言不具鄙,卜式已封侯。
三、四两句写与杜甫一样强烈而深沉的爱国赤诚,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思想品质。诗人虽然年事已高,却用转粟筹边的实际行动,一以贯之,实为可贵。
五言律诗《宣府道中答同行少年》写诗人年迈为国不为家,不贪图享受,待到为国立功之后,再考虑回归田园,安度晚年的问题。其诗曰:
朝廷方用武,去病不为家。
满镜生霜雪,何心视柳花?
挑灯唯自酌,看剑复长嗟。
努力酬宸眷,归田度岁华。
结尾两句与起首两句相照应,中间两联形神俱备,“何心视柳花”句神妙处不可思议,的是诗坛高手!
触景生情 感怀古今
傅作楫的边塞诗中有许多感怀抒情之作,触景生情,多胸臆语,笔势豪健。新乐府《 青大目阿罗海观厄鲁特喀尔喀战场》,前写战争之残酷,转述朝廷尚德不尚力宽厚的怀柔政策。结句“君不见,憬彼飞鸮归上林,食我桑葚怀好音。”对感化顽敌充满信心。有老气横九州之概。
五言律诗《荡平厄鲁特后余马发固节驿收养恭纪十首》,写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军荡平厄鲁特之役,凯旋归来,作者奉命收养战马一事。诗十首分写凯旋班师,战马功劳,想象瀚海、天山战况,向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全诗寄托深远,其风调轻秀,似李白空中行乐词,结构稳称,格调高浑。
五言律诗《李陵台》二首,诗人批判李陵叛国降敌的变节行为。其诗曰:
可惜良家子,当年李少卿。
等闲甘屈节,辜负旧知名。
尚有双环在,宁忘一死轻?
令人千载下,惆怅不胜情。
敝屣妻孥易,劬劳母氏多。
白头即不怨,清夜尔如何?
大节云霄坠,残生醉梦过。
空余报苏武,雄辩若悬河。
第一首起首“可惜”二字断倒李陵。假如当日李陵不惜一死,真是千古快事。因而有“令人千载下,惆怅不胜情”的慨叹。第二首以李陵无颜面对白发老母,清夜难以扪心自问,大节毁坏,苟且偷生的现实,即使口若悬河,也不可能以一封《答苏武书》为自己洗刷干净。全诗正气凛然,让变节者无地自容。
边塞风情 奇古秀雅
傅作楫在鞍马风尘之余,对新奇事物特别有兴趣。他在七言古诗《自保安行经浑河寓目》中,写行军浑河所见两岸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其诗曰: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