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两岸田如画,一幅一幅挂在山。
浑河两岸人如蚁,一群一群居穴间。
穴间女儿好眉目,椎髻当颅不裹足。
牵牛饮水唤阿娘,笑指山花红簇簇。
前四句描述山田如画,人以窑洞为居,概括两岸人民的生活状况。后四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穴间女儿的音容笑貌:好眉目、椎髻、不裹足、唤阿娘、笑指山花,寥寥几笔 ,一个活泼美丽,娇滴滴的少数民族姑娘跃然纸上。音节入古,奇古秀雅,绝似李白风调。
五言律诗《毡庐寓目》与上一首诗同样是写少数民族的风情,所不同的是本首只写在毡庐(即帐篷)里所见少数民族妇女的情况。其诗曰:
窄袖三英女,明珰两辫垂。
闲来卷毳幔,独坐弄花枝。
喀喇香犹细,阿齐味更奇。
殷勤留客坐,无那语难知!
起首两句写少数民族妇女的装束打扮:窄袖、挂明珰、垂两辫。三、四两句写其举止:卷毳幔、弄花枝。五、六两句写其散发出特有的喀喇和阿齐的香味。最后两句写她殷勤待客,无奈语言不通的尴尬场面。事新调古,事近俚俗,而诗却高雅,结构紧密,层次分明,俨若唐人手笔。
七言绝句《车中偶见》写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相爱故事。其诗云:
三英塞上盘螺女,七靓营中把兔儿。
马上相逢一含笑,摇鞭并去知何为?
起首两句介绍头盘螺髻的女子和英姿飒爽的年轻勇士。后两句写两人马上相逢,笑着摇鞭并驾而去。下文没作交代,只留下“知何为”三字给读者以想象空间,更显藴藉风流。当时中原地方男女尚不能自由恋爱,私相往来,则认为是秽亵。但是,诗人冷眼热心,不顾封建礼教,却将所谓秽亵之事写得浑含秀雅,处处生情,不愧为大手笔!
思乡怀亲 委婉有致
傅作楫在边塞诗中写了许多思乡怀亲的篇章,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手法多样。他在五言律诗《别意》中,以妻子的口吻,追述梦随明月伴丈夫到海东,西出塞的细腻感情。通首围绕“明月”而展开、转折和收束。其意清新,其情温厚。运用自如,无愧唐人。
七言律诗《戍楼秋望》是诗人遣戍辽东时对家乡的思念。“衰草黄沙隐戍楼,晓霜晴日见高秋。”点明时令。“飞狐岭峻连云锁,驻马河清绕塞流。”写戍地的险峻。“ 极目关山肠欲断,惊心鸿雁泪难收。”写怀乡思亲之切。“ 相逢莫道长安近,一夜西风已白头。”写空间距离遥远,人生岁月易逝:空间与时间的矛盾遂致难以还乡。立意造句警辟,论者评为“飒沓飚忽,自是唐人一派。”
七言古诗《望远曲》也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丈夫的急切心情。寒冬将至, 征人不归,愿望落空。欲寄寒衣打听消息,又不知郎在何方。结语“只须莫到焉支山,万恨千愁有时去。”委婉曲折,骀荡风流。
五言绝句《 三英吐鲁道中感怀》与《望远曲》立意近似。为怀念征人居然“溪水清 亦苦,野花红不香。”心中不免埋怨“为谁担薄悻?孤负久凝妆。”藴藉含蓄,无限深情。把思念丈夫的复杂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五言绝句《马上语雁》写诗人在西征途中告诉南飞雁,如果不认得西川的道路,只在月明之夜的云中经过白帝城时,仔细听听捣衣声就是了。论者评曰:“偃师之中能得此风流旖旎之篇,真才子也。”
七言绝句《送别二首》第一首写送别时欲送还留的复杂心情和表情。第二首是对征人的激励和期望。较《莫向临邛》一诗更委婉有致。浑含不露,充分体现唐人遗规。
责任编辑:李君鉴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