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四)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7:52
载入中…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四)

                           龙 占 明

(紧承上文三)

五、手法变化多端。

作为一位敢于探索,突破常规的诗人,到了晚年,由于见多识广,艺术纯熟,经验丰富,感受深刻,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既能突破寻常法度,信手拈来,随意挥洒,又能裁剪得当,内涵丰富。

“晚年渐于诗律细”,是杜甫对其夔州律诗的客观总结。在沉郁风格的基调上,杜甫的创作又呈现多样化的风采:或雄浑,或悲壮,或奔放,或瑰丽,或质朴,或古简,或轻灵,无不达于胜境。自由城

五律如《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八首和前举的《鹦鹉》等八首咏物诗,或因事咏史,或藉物寓言,莫不挥洒自如又不违格律,铅华洗尽却更见纯真。

五古大都写得汪洋恣肆。如《客堂》、《课伐木》、《种莴苣》、《雷》、《火》等,写得很散漫,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中生活的真意。其中《八哀诗》,王嗣奭说:“此八公传也,而以韵记之,公乃创格。诗史非虚称矣。”

七古如《缚鸡行》、《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前苦寒行二首》、《后苦寒行二首》等,生活气息也很浓,诵之仿佛见老杜的身影。《古柏行》气势磅礴,《观公孙大娘弟子舞》抚事慷慨而词气纵横,皆臻老境却无颓丧之病,很是难得。

绝句更趋自由。如《三绝句》中“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都写得极其自由而且口语程度很高,显示了杜甫老年时在艺术上不拘绳墨,挥洒自如之妙。

《壮游》《八哀诗》等开创了以诗立传的先河;《夔州歌十绝句》首创竹枝新体。

杜甫还创造了“俳谐体”,“口号”体。

俳谐,意谓如俳优(演员)那样诙谐。俳谐体,诗的一种体裁,内容多以游戏取笑为主。如《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旧识能为态,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凿,只有不关渠”(其一),“西历青羌坂,南留白帝城。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瓦卜传神语,畲田费火耕。是非何处论?高枕笑浮生”(其二),诙谐中,对夔州当时的风土习俗作了珍贵的记载。

口号,信口唱出。如《存殁口号二首》、《西阁口号,呈元十一》、《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或叙友情,或议国是,皆无拘无束。

为了表达自己真切感受和强烈感情,诗人创造了拗律这一体式。

《白帝城最高楼》结句:“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是律句又不是律句,让人觉得和谐中有不和谐,在不和谐中追求和谐,但诗人忧国忧民的炽烈感情由此却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极为奇崛沉郁。前人评价杜甫的拗体诗说:“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骼愈峻峭。”(方回《瀛奎律髓﹒拗字类序》)又如《夔州歌十绝句·其一》“中巴之东巴东山”,连用七个平声字,有助于气氛的渲染,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五律《暮雨题瀼西新赁草屋》首联“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方回)《昼梦》“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出句“昏昏然”三平,对句“不独夜短昼”五仄。“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窝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愁》)。仇兆鳌注:“此四句,本佳景而看作愁端,乃拗律之派别也。故原注云‘戏为吴体’。”……杜甫抑郁不平之气,多以拗体发之。刘明华先生认为:“杜甫的拗体,大多写于入夔以后,最意味深长的是,就在他于大历二年对自己的诗艺进行总结,道出‘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之后,杜诗拗体倍增,笔者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此后杜甫共七律35首,拗体有14首,竟占40%。”(《杜甫研究文集》)

王安石论及杜甫诗歌内容与风格时说:“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舟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四库全书》本《竹庄诗话》卷五引)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菡茹到人所不能菡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裴斐(《文学遗产》1992年第4期《杜诗八期论》)认为:“杜甫的夔州诗集杜诗之大成。”堪称的论!

六、夔州人历代祭祀杜甫不绝。

杜甫为夔州留下瑰奇绚丽,流韵千秋的1400余首诗歌,赢得了夔州人民世世代代的缅怀和敬仰。

根据明·正德《夔州府志》、清·道光《夔州府志》、清·光绪《奉节县志》载以及夔州杜甫研究会李江老师考证,夔州人自宋以来,历代祭祀杜甫不绝。

(一)北宋庆历间(1042——1048)建瀼西漕司(漕司,官署名)高斋祭祀杜甫。

北宋庆历年间于瀼西建岁寒堂,祭祀前贤屈原、诸葛亮、严挺之、杜甫、陆贽、韦昭范、白居易、柳镇、寇准、唐介十人,各画像堂中,外栽修竹。后更名忠孝堂,十贤堂。

治平年间(1064——1067),夔州知州贾昌言刻杜诗十二石于北园。靖国元年(1101)夔州转运判官王遽刻杜诗碑于漕司。(北园,漕司都是杜甫瀼西草堂遗址,也就是夔州府治所在。)

南宋乾道初年(1165——1167),王十朋任夔州知州时,府治内有诗史堂。王十朋作《诗史堂》云:“谁镌堂上石,光焰少陵章。”又作《十贤赞》,其中赞杜甫曰:“夔州三百篇,高配风雅颂。”还作了《杜工部祠二首》,中有“草堂遗像英灵在,又见匙翻雪稻新”句,可知当时东屯即有杜甫草堂。

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夔州知州费士悝在瀼西漕司重建漕司高斋。

(二)南宋庆元三年(1197)建东屯高斋祭祀杜甫。

南宋庆元三年,夔州通判于栗《东屯少陵故居记》记载:原东屯高斋由当地的李氏名襄的修建,“复置高斋,用涪翁(黄庭坚)名少陵诗意,创大雅堂。临溪又建草堂,绘其遗像。”庆元三年春,连帅阆中毋邱公、漕使苏台钱公捐资修葺草堂,“创为重阁,移置少陵像于其上。”

(三)元代将杜甫草堂从东屯迁往关庙沱。(元初至元二十二年,即1285年,夔州州城由白帝迁回瀼西。)

(四)明万历元年(1573)于关庙沱重修瀼西草堂祭祀杜甫。

明万历元年,夔州知府郭棐令奉节知县罗绣藻在关庙沱重修瀼西草堂,由四川按察使陈文烛撰写《重修瀼西草堂记》。

万历二十九年夔州通判何宇度还在关庙沱坎上路北立《唐杜工部子美游寓处》碑。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85.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转贴—夔州古城
夔州天鹅湖雪景.雪压民居
夔州天鹅湖雪景.雪压茅屋
夔州天鹅湖雪景.孤舟浴雪
夔州竹枝歌舞
窦常、王承弁、刘禹锡相继为
夔州杜公祠的兴废
夔州谜语
诗圣遗作《夔州歌》,谜人附
夔州竹枝词源流考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