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他还亲自渡过西 瀼去摘水果:
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
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
——《园》
但是,由于夔地处于我国季风气候区的西部,西接四川盆地,东邻江汉平原,北为大巴山区,南为湘黔山地,形成了复杂的峡谷气候,它是长江流域著名的暴雨中心之一,又是酷热的地区之一。杜甫在夔州度过了两个夏天,这两个夏季有两大特色反映在他的诗中:一是热,毒热,热得使人窒息;一是雨,淫雨,使人闷得发慌。试看热:
大旱山岳焦,密云复无雨。……
——《雷》
雷霆空霹雳,云雨竟虚无。
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
——《热三首》其一
闭户人高卧,归林鸟却回。
峡中都是火,江上只空雷。……
——(同上)其二
……南方六七月,出入异中原。
老少多暍死,汁逾水浆翻。……
——《贻华阳柳少府》
大火运金气,荆扬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
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
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园蔬抱金玉,无以供采掇。……
——《七月三日亭午已后,校热退》
以上概述了夔地的热,据《旧唐书》载,大历元年(766)春旱,夏六月庚子始雨。三峡地区可能不例外,或有过之。从“闭目渝十旬”看,就是一连三个月没有解退,有时虽然乌云密布,也有雷声,就是不下雨。园中的蔬菜干死了,林中的鸟儿热得垂头塌翼不能飞动,长江里也无人敢行船,人们关起门来休息,要想睡着觉只有把地下扫净席地而卧,甚至很多老病幼弱竟活活暍(中暑)死。
但久旱之后必有连雨,看:《雨》、《雨》、《雨二首》、《雨不绝》、《雨》、《雨》。这些诗可能是大历元年(766)作的,单从题目就可知那时盛雨情形。有时在大雨中可以看到峡中奇特的景象: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白帝》
这种雨景,在杜甫的经历中,吴越没有,刘赵没有,秦中没有,成都也没有,潇湘洞庭更没有,只有夔州才有。大雨迅速带来江涨:
江发蛮夷涨,山添雨雪流。
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
——《江涨》
雨过天晴,峡中又出现了另一种景象: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返照》
返照斜初散,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余飞。……
——《晚晴》
江山新雨之后,夕阳斜照在江面,江浪翻涌着赤甲山的倒影,白盐山腰的浮云在风的吹动下,遮断了山村;忽而余雨又在微飞,半空中却出现了绚丽夺目的虹彩,它上攀赤甲之巅,下饮长江之水,这实在是宇宙的壮观!
我们的诗人,并未忘记雨带来的现实意义:
……白谷变气候,朱炎安在哉?……
——《雨》
……亢阳乘秋热,百谷皆已弃。
皇天德泽降,焦卷有生意。……
——《雨》
可是,久雨又带来了苦闷:
始贺天休雨,还嗟地出雷。
骤看浮峡过,密作渡江来。
牛马行无色,蛟龙斗不开。……
——《雨》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江上》
热可以热到死人的程度,一旦下起连绵雨来,气温却忽然骤降转寒,即使在夏秋之间,还得披上棉袄或貂裘。这就是夔地气候多变和易变的突出特点。
再看杜甫笔下的秋景:
柴门拥树向千株,丹桔黄柑北地无。
江上今朝寒雨歇,篱中秀色画屏舒。……
——《寒雨朝行视园树》
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
交枝低几杖,垂实碍衣裳。……
——《树间》
夔州和三峡地区,自古盛产柑桔,杜甫自己就有不少,秋天来了,垂实累累,黄的红的,真是一年好景。杜甫和屈原一样,特别喜爱柑桔,所以一再写到。同时,他的目光还扩展到其它方面,他写道:
…… 濑鸟双双舞,猕猴垒垒悬。
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
——《秋日夔府咏怀》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昏。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晓望》
日下四山阴,山庭岚气侵。
牛羊归径险,鸟雀聚枝深。……
——《瞑》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