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阁》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月》
从早到晚,从天空到水底,眼中秋色,一一入诗,不体察入微,怎能办到?不过,这如果说是他的细笔,那么请看他的如椽大笔: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天八首》其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这高峡风云,这长江气势,真可拓人眼界,撼人心魄。而这悲壮的秋景,只能出现在夔州,这字字万钧的笔力,也只能出诸于老杜之手。记得小时候在广东老家读《秋兴》时,对“萧森“这一词不解,请教老师,也说不具体。直到来了夔州,暮秋时节登白帝城望峡中,才恍然有所悟。原来这时草木已经衰落,绵亘高峻的巫山,深邃莫测的巫峡(这里实指瞿塘峡),在薄雾中显得微茫憔悴;峡风吹来,败叶萧萧,一片幽寂衰飒的气象。这大概就是所谓“萧森”了。由此得知,不临实境,不能写出动人的诗境;而作为读者,也只有亲临实境,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真趣。《登高》一诗,有人曾经把它编入成都诗内,这真是浅见之甚。试问成都何来长啸的哀猿?又何来无边的落木和滚滚的长江?
白帝城之冬如何?杜甫写道:
……十月荆南雷怒号。
——《冬雨期王将军不至》
……巫山终可怪,昨夜有奔雷。
——《朝二首》其二
去年白帝雪满山,今年白帝雪在地。
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
——《前苦寒行二首》其二
高唐暮冬雪壮哉!旧瘴无复似尘埃。
崖沉谷没白皑皑,江石裂缺青枫摧。……
——《晚晴》
方冬合沓玄阴寒,昨日晚晴今日黑。
万里飞蓬映天过,孤城树羽扬风直。
江涛彼岸黄沙走,云雪埋山苍兕吼。……
——《复阴》
南纪巫庐瘴不绝,太古以来无尺雪。
蛮夷长老畏苦寒,昆仑天关冻应折。
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
——《后苦寒行二首》其一
晓来江门失大木,猛风中夜吹白屋。……
——《同上》其二
怪哉,巫山的二月雷!壮哉,高唐的白雪!奇哉,峡里的猛风!这个大风雪,冻埋蛟龙,刮裂肌肤,使玄猿噤口,白鹄垂翅,江岸沙飞,苍山兕吼,甚至拔倒江边大木,折裂昆仑天关。把夔门风雪写得如此雄壮的,老杜是第一人,只有“平生耽胜事,吁骇始初经”的他才能写出,他人是无法着笔的。
白帝城的冬天,尤其在深冬季节,天总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微弱的阳光,也很快就被薄雾遮去。大约在小雪之后不久就开始有雪,但只薄薄地盖在赤甲、白盐之巅,至“大雪”以后便进入苦寒。有时峡风大刮。吹断树枝,吹落檐瓦,一夜之间夔门便被大雪封住,城里亦可雪起一二寸。杜甫在夔三个年头,两遇冬雪,前一年(即大历元年)雪在山上,没有进城;第二年(大历二年)雪就进了城。这个“地”当指城里,即当时白帝(夔州)城。明人杨升庵《竹枝歌》云:“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这可能是他当时路过此地见的一时现象。那时的夔州府城,即今之奉节城,地势和古夔州都差不多,不能就此断言雪不到地。笔者居夔三十多年,就曾几度见雪到城。
人冬以后,江水漫漫变小,江面窄得几乎像一条小河。峡内如无行舟,水流也就变得极为平慢,夏秋水涨时那时奔腾狂啸争入峡门的气势完全消失了。杜甫写道:
……寒江流甚细,有意待人归。
——《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
……十月江平稳,轻舟进所如。
——《秋清》
这是实写,与四百多年后陆游所见相同:“君不见陆子岁暮来夔州,瞿塘之水平如油。”(《瞿塘峡》)此种情形,至今尚可见及。
以上就是白帝城之“新”。杜甫所感到的新就新在这里。 这个新之所以新,是由于变化而来;没有“变”,就没有“新”。自然界在不断地变化更新,人间世又何尝不是如此?杜甫“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这两句富于哲理意味的警句,不仅反映了夔州的物候,而且道出了一条客观真理,所以至今为人们喜爱、传诵。而这一切,只有长住夔州,胸有丘壑,又能体察入微者方能领略;自非就书说书,或者浮光掠影的匆匆过客所能知晓的。
责任编辑: 龙 占 明
上一页 [1] [2] [3]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