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杜甫律诗中宏大意象群的生成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8:10
载入中…
 

杜甫律诗中宏大意象群的生成

周小燕

 

 

摘  要  夫欲谈唐诗,莫不论杜子美之诗者,而历代以来,有关于甫之诗话、集注甚众,或曰其众体兼备之技法,或曰其家国黎元之思,或究其铺陈韵律,或研其顿挫沉郁之气不一。此皆为杜诗之家法。然究其汪茫宏肆、雄浑悲慨之神气,终须归其兴象之力,若无兴象,则杜诗之“神”与“气”不可出也。所谓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则象为言与意之桥梁,其地位甚重。故能以言而明大象,则神意得之。子美工于律诗,其多兴象,高古宏博,故包孕大意象而成宏大意象群者,此类意象群,因其大,而构建为彼相对宁静之“大象”,而使子美所寄寓之悲慨、浩瀚,时空纵横、穿梭无涯,故成为超越历史之大象,而至时间与空间、天与人的相对宁静,此为子美沉郁顿挫、汪茫宏肆之大背景、大意境,得此,即得子美诗歌之神气。

 

诗歌之表现艺术,莫过于以言明象,以象明意,故象生而意出,意出而“神”“气”备矣。《昭昧詹言》[1]卷八曰“大约飞扬,肆兀之气,峥嵘飞动之势,一气喷薄,真味盎然,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而严羽之《沧浪诗话》更是独以神韵许李杜,可见子美之诗,其精绝之处,莫过于其诗之“神”与“气”,而此境界,乃为“象”与“意”之升华。由甫之闻名及今,论其诗者,不胜枚举。而所论之视角,亦各具其妙。然杜诗所以能纵恣壮浪,沉郁悲怆而入于神者,其所造之宏大意象群也。

甫之律诗中宏大意象群之成,一得意于其发端高古宏博;二得意于其所摹写物象的宏大,如山河、层云、疾风、落木、烽火、城楼;三得意于其天下之忧、家国之感;四得意于其缓慢古朴、风雅之节奏。得此四种,则子美之律诗宏大意象群生矣,诗之神气亦倍出。

一、发端高古,真气满怀

《清诗话》收录《渔阳诗话》[2]曰“或曰‘诗工于发端,如何?’应之曰,如谢宣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杜工部‘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然哉!律诗之发端起兴,为全诗基调,惟其气盛意高,方能奠定全诗风骨。使得发端之宏大物象,满凝真气。

如《春望》发端之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虽泱泱上国,然山河破碎;虽草木逢春而断壁残垣。固悲郁之气弥漫胸中,沉郁不发而真气满凝。顿挫不平之气伏蛰于山河草木之上,悲慨而宏大之意象始出,而此意象皆化为一种宏大沉郁之哀伤情绪,有此发端,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句,不带斧斫,自然流溢而出者,颈尾两联“烽火”“家书”“白头”之意象亦被融汇在发端之句的意象之中而融化为一种顿挫的意绪,构筑成一组宏大的意象群。并定格于因其宏大而处于相对静止的悲慨意象与情境中。   
 而《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一出,泰山苍茫雄浑,长林望断而不可穷尽之势顿出。“阴阳”“层云”“归鸟”“众山”类意象连叠而出,其高迥旷远、云蒸霞蔚之气韵迭次生成。再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此“细草微风”似流连细碎,“岸”则长可远目;“危樯独夜舟”羁旅客乡之孤独落寞呼之欲出。则其孤独之宽广深邃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斯宏大意象顿出也。而“星垂平野”“月”“江流”构建成一种宏大的天地与时空之体系,充斥历史苍茫之悲慨,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之哲思。此诗生成之宏大意象,包孕物象情思,而成彼种宏大之情境,浑然汪茫者,延与象外。
再如《登高》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全诗意象之基调奠定,“风急天高”空间阔达粗粝之象“猿啸哀”凄厉悲慨之象;“渚清沙白”静而宏大之象,“鸟飞回”静而旷远之象。发端之意象境界一出,而后则 大风卷水,倾泻而下,势不可穷尽者。故来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千古苍茫,宏大意境始生矣。
故子美律诗之汪茫浑厚,宏博万方,其意象之宏大气韵,始生于其发端之象,象大而真气充盈,势、力,不可穷者,则发而其后三联之象,方能浩荡如长江之水,力不可止也。彼宏大意象群初生也。

二、山岳层云,出入经史

子美发端之气盛,欲延此真气,后出之联必借宏大之物象、浩荡之忧思,方能使发端初构之意象情景绵延而真气回环于内,而甫之诗中意象亦遍涉经史,更得深邃浩瀚之神韵。此二构其宏大意象群也。

子美律诗之宏大意象群生成之基,为其所摹写之物象。诗之风格多样,若流连婉约、争构纤微,则物象如红楼月夜,轻梦飞花;若自然淡远、浑朴天真,则物象如幽然南山、东篱采菊;而如子美之律诗雄浑跌宕,汪茫悲怆者,则其物象含茹古今,包揽山河也。
《登高》之发端“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之后“无边落木”“长江滚滚”“万里悲秋”皆为天地间宏大的物象,其时空之广阔,可极目远眺。再如《秋兴八首》其一之“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孤舟”“白帝城” 其摹写之物象亦纵横绵亘,足可吞吐风云也。而因其所系之情各别,子美所取物象亦各不一,如去国登高、慨叹未酬壮志,则其物象颇具浑茫之感,如上叙之;若为别人,则物象深远悲慨、悠浑亘久,如诗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诗中“带甲满天地”“亲朋一哭”“鞍马孤城”“ 草木”“关河霜雪”一组物象因“尽”“去”“晚”“清”一组形容词及动词之用,而生成一组亘久悲慨且相对静止而深宏之意象群,送远的情境亦变成一个整体定格画面,而显得高古浑厚、悲慨广博。

再如《瀛奎律髓汇评》[3]载子美《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方回评曰“太白亦有登岳阳楼八句,未及孟、杜。此诗起句似晚唐,中二联言景而豪壮,则晚唐所无也。”则子美之律诗,倘若无气贯长虹、吞吐风云之起句,其仍可于起句之后以豪壮之景取胜,此“两水”“双桥”“人烟”“秋色”“北楼”“临风”一组物象的摹写,及“夹”“落”“寒”“老”一组词之情态,顿生浑茫之境象。成可见子美摹写物象之绝伦。

选取自然宏大物象、铸就妙字生成宏大意象群而外,子美取物象亦常出入经史。

如《钱注杜诗》[4]载子美《望岳》钱引赵注曰:“阴阳”言其山之高大,如史记言昆仑,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也。“荡胸”钱引张衡南都赋曰:淯水荡其胸,马融广成赞云,动荡胸臆,发明耳目。“层云”:钱引陆机文赋,坠会云之峻。决眦:子虚赋,中必决眦,梦符曰言登览之远,捋决其目力,入归鸟之群也。可见子美之出经入史,皆有来处,而此类意象与古书之照应,使得子美原本摹写之宏大物象,更为宏深浩瀚,纵横汪茫。
三、忧思天下,心怀黎元

《宋诗话全编》收录欧阳修《六一诗话》[5]曰“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然哉子美之诗!《旧唐书》第一百四十下,有关于子美事迹之文献记载,大意谓其倍经战乱之苦,颠沛流离,深味黎明之艰。此奠定了子美律诗中意象之悲慨古朴,情融于所摹写象物之中,意象深邃包容黎元历史之感顿出,此三构其宏大意象群也。

如诗《秋雨叹三首》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钱注杜诗》:[6]秋雨,天宝十三载秋,霖雨六十余日。上忧雨伤稼,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伤稼也。此诗“百草”“决明”“著叶”“开花”“凉风”一组物象并非如山河、长林之宏肆,然因熔铸之历史背景及甫壮志难酬、英雄年暮之感,而使得词组物象化为悲慨深邃之意象群,颇显其气势。另有其二: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5.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杜甫与白帝城
刘孟伉论杜甫无海棠诗的缘由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
杜甫对“和谐社会”的理想期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篇篇寓意 含蓄无限  --析杜甫
前有古人  来者当可追  --读
杜甫在夔州丧妻再娶论据不足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