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曰:“浩然诗文采葑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赞浩然诗“清雅”,“兴致清远”。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孟浩然材虽浅窘,然语气清亮,诵之者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所以,杜甫称其诗“清诗句句尽堪传”,这样评介,一是充分肯定孟浩然诗的风格清新,二是说明孟浩然诗在当时已流传甚广,三是预言孟浩然诗必将继续流传,千古留芳。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三四两句写因看不到年老的朋友写出像孟浩然一样清新的诗作而遗憾并提出自己的猜想。即,就在(某时、某地)。即今,就在当今。耆旧,故老,年老的朋友;也指年高而久负声望的人。《晋书》石勒载记:“勒令武乡耆旧赴乡国,勒亲与乡老齿座欢饮,语及平生。”杜甫《遣兴》诗:“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指 庞德公)。语,话,言语,这里指文句,诗句。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用耆旧代称年老的诗友,无新语,是说没有像孟浩然一样清新的诗作传来。孟浩然生于689年,大李白十二岁,大杜甫二十四岁,卒于740年,而杜甫写此诗是766年,孟浩然已辞世二十七年,既然已不可能看到孟浩然的诗作,当然希望年老的诗友们能写出清新的诗篇来。可是这个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是“即今耆旧无新语”的意思。“漫钓槎头缩颈鳊”,第四句写诗人的猜想。漫,随意,任由。槎,用竹木编成的筏。张华《博物志》:“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杜甫《秋兴》:“奉使虚从八月槎”。鳊(biān),即鳊鱼,也称槎头。这种鱼缩头,弓背,身体侧扁,中部校高,略呈菱形,银灰色,腹面全部具肉棱,背鳍具硬刺,鳞较细,生活在淡水中,肉味鲜美。人们常用槎拦截,因此也称为槎头缩颈鳊,或槎头缩项鳊。孟浩然《岘潭作》诗:“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诗人猜想,这些久负声望的年老诗友们,之所以写不出像孟浩然一样清新的精品佳作,也许是因为他们缺少像孟浩然一样隐居乡里不问世事乘槎垂钓的闲散生活吧。从而暗示出社会实践是诗歌写作的基础,现实生活是诗歌写作唯一源泉的深刻道理。
先扬后抑,侧面烘托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诗中首先正面肯定孟浩然诗歌写作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清诗句句尽堪传,”然后用“即今耆旧无新语”进行侧面烘托,进一步突显孟浩然诗歌写作的成就他人难以企及,最后再用“漫钓槎头缩颈鳊”以点代面来强调诗歌写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再一次从正而肯定了孟浩然诗歌写作的成就是源于生活的。
《解闷》十二首之七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这是一首杜甫自述创作体会的绝句。
“陶冶性灵存底物”,首句设问,提出问题,带出下文。陶冶,本意是烧制陶器,冶炼金属。《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斲(zhuó,砍)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在这里当培养锻炼讲,也可解作调节或调适。《旧唐书·刘禹锡传》:“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性灵,性情,聪慧,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等,也指人们创作时的精神活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夫文章者,……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清朝的乾隆皇帝很欣赏“陶冶性灵”四个字,曾刻了一颗大图章使用。当然,乾隆对于“陶冶性灵”的理解与颜氏和老杜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存,存在,引申当依靠、凭借讲。底,何,什么。《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唐宋时已成为诗中习用语。杜甫诗《寄邛州崔录事》:“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杜甫《可惜》诗:“飞花有底急,老去愿春迟。”白居易《早出晚归》诗:“自问东京作底来?”范成大《双燕》诗:“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存底物,就是依靠什么东西或凭借什么事物。全句的意思是说,调适自己的性情心态要凭借什么东西呢?诗以设问开头,发端突兀,既出人意料,吸引读者,又力避平庸,笼罩全篇。
“新诗改罢自长吟”,次句作答,表明自己写作诗歌的刻苦认真。改,改变,更正,修改。罢,停止。引申当结束或完了讲。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及反,市罢”。吟,声调抑扬地念诵吟咏。《史记·屈原传》:“屈原至于江滨,被(披)发行吟泽畔。”自长吟,自己拖着长腔吟诵。唐诗兼重音律,特别是律诗,对平仄、对仗、押韵等都有严格要求,自长吟就是为了进一步推敲字句,斟酌声律。依靠什么来调适自己的性情心态呢,回答是作诗、改诗、吟诗。杜甫深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既然诗歌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到讽刺方法,当然就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了。更何况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中早就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此刻意求工求精,当然要“新诗改罢自长吟了。”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三四两句作结,表明态度,申述自己虚心向前人学习孜孜以求的良苦用心。孰,同熟,孰知,就是熟知,明知,深知,熟悉。二谢,指南北朝时代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和谢朓。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刘裕代晋建宋,降职为侯。后因反抗刘宋政权被杀。他擅长山水诗,有《谢康乐集》。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齐文学家,曾任宣城太守,后因不肯依附萧遥光,致下狱死。他与谢灵运同族,又都擅长山水诗,故后人称为“小谢”。有《谢宣城集》。将能事,就是擅长用事,将,相当于以或用。能事,能做到的事,即擅长的本领。《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能事”是赞美之辞,杜甫诗中出现较多。如《遣兴》诗:“不在蹄齧间,逍遥有能事。”《戏题王宰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寄章侍御》:“指挥能事迥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第三句的意思说,深知大谢和小谢使用擅长的本领,运笔写诗,纵横自如,无须字斟句酌,反复修改。而自己却做不到像二谢那样才气横溢,挥洒自如,这一方面表明杜甫对二谢的敬仰,要向二谢学习,也是自谦之词,因为“熟知”,正是虚心学习的结果。颇学,也是自谦之词,颇当悉或皆讲。阴何,指南北朝时诗人阴铿和何逊。阴铿(?-565?)字子坚,武威姑臧人,南朝陈文帝时著名诗人,曾任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著有文集三卷。何逊(?-518),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县西)人,南朝梁武帝时著名诗人,曾官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著有文集八卷,他的山水诗和抒情小诗,格调清新,风格接近谢朓。第四句的意思是,自己要向南北朝时的诗人阴铿和何逊学习,刻苦钻研,竭尽心力,一丝不苟。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也是很自负的,但对于梁陈间阴铿何逊等一般诗人,也能汲取他们的长处,充分体现了“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虚心学习态度。
发端突兀,出人意外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起首贵突兀,“陶冶性灵存底物”,一开头就用设问句,调动读者的思维和想象,然后再予以回答,表明自己就是通过写诗改诗吟诗来陶冶性灵的,而要想写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句,虚心向“二谢”、“阴何”等前人学习,苦心孤诣是至关重要的。
《解闷》十二首之八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这是一首缅怀并评介已故诗友王维的绝句。
“不见高人王右丞”,首句评介友人,肯定其高。高人,超世俗之人,多指隐士。《文选》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高人何点,蹑履于钟阿,徵士刘虯,献书于卫兵。”旧指摆脱名利不求仕进的人,皮日休《又寄鲁望》诗:“应被高人笑,忧身不似名。”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王右丞,即诗友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因父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王维早年即有才名,二十一岁中进士,任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官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提任他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张九龄罢相,王维无意仕进,先后在终南山和蓝田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中,王维为给事中,扈从玄宗不及,为叛军所获,就服药取痢,伪称瘖疾(口哑不能说话)。安禄山素知其才,强迫他作给事中。乱平后因陷贼任官论罪,因其凝碧池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得到肃宗嘉许,再加上他弟弟王缙平乱有功,职位已显,请求削官为兄赎罪,仅只降为太子中允,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其后复拜给事中。乾元二年(759)转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王维这位高人已经不可复见了。组诗《解闷》十二首写于唐代宗永泰二年(766),杜甫在四川夔州,距离王维辞世已经过了五年,当然不可复见。句中“高人”语意双关,既指明王维半官半隐的身份,又称颂王维“高尚其志”,为世之高人。
“蓝田丘壑蔓寒藤”,次句写人已辞世,别墅荒凉。蓝田,县名,在陕西省渭河平原南缘,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灞河上游,有辋川、汤峪温泉等名胜。诗中指王维在蓝田山的辋川别墅。《旧唐书·王维传》说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虽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詠终日。丘壑,山水幽深之处,亦指隐者所居之处。谢灵运《斋中读书》:“昔余游京华,未及废丘壑。”蔓,蔓延,滋长。《左传·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藤,泛指植物的葡萄茎或攀援茎。一般情况下,蔓生植物的枝茎,木本曰藤,草本日蔓。全句的意思是说,当年王维隐居之地蓝田辋川别墅已日渐荒凉,人迹罕至,昔日的青山秀水,如今已是寒藤缭绕。这是诗人的想象之辞,用的是因物及人的手法,人去楼空,物在人亡,怎不令人忧惧心寒。天宝五年(746)。杜甫由东京赴长安,与王维、岑参、郑虔等交游,吟诗作赋,而今高人王维辞世,其他友人也天各一方,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三四两句转悲为喜,因友人作品广为流传而倍感欣慰。传,流传。《盐铁论·非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秀,美好,秀丽。《楚辞·大招》:“容则秀雅,徲朱颜只”。秀句,指王维华美的诗句。寰区,寰宇。《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天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诗中指国内广大区域。满,布满,充满。荀子《解蔽》:“顷筐易满地”。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第三句诗的意思是说高人王维虽已仙逝,别墅早已荒凉,但他的华美诗章却被天下广泛传诵,声名远播,历久不绝。风流,指文学作品的超逸美妙,司空图《诗品·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兼指人的风度,标格。《晋书·王羲之传》:“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相国,指王维的弟弟王缙,作过代宗的宰相。能,能力,才能。亦指有技能,有才能。《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称之曰能。”第四句的意思是说,更可喜的是,他的弟弟王缙有能力和才能,没有断绝他风流文采的家学传统。这里的“未绝风流”,一说王缙家学渊源雄厚,亦能诗能文,一说王缙曾奉代宗谕旨,将王维的数百篇作品编辑成集,呈献朝廷,得以广泛流传。
先抑后扬,转悲为喜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前两句缅怀诗友,物在人亡,别墅荒凉,悲怆之情油然而生,是抑,是悲。后两句写王维的诗被编辑成集,在当时就广为传诵,而且其弟王缙又能秉承家学,能诗能文,传承文彩风流,是扬,是喜。
《解闷》十二首之九
先帝贵妃俱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这是一首讽刺代宗恢复明皇时代进贡荔枝的绝句。
“先帝贵妃俱寂寞”,首句写明皇时代已经过去。先帝,指唐明皇李隆基,(712-756在位),贵妃,指杨贵妃杨玉环,她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自幼由叔父养大。开元二十三年(735),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玄宗看中,命她先出家为女道士,号太真,到天宝四年(745)纳入宫中,册封为贵妃。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李隆基便强令南海(今广东)、四川两地驰驿进贡。杜甫在《病橘》诗中曾写到“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寂寞,本指空廓寂静,无有人声,诗中指唐明皇和杨贵妃都已死去。言外之意是说,爱吃荔枝的杨贵妃,和下旨索贡荔枝的唐玄宗都已死去,驰驿进贡荔枝的旧例早该废除。
“荔枝还复入长安”,次句写代宗朝依旧索贡荔枝。还,仍然,柳宗元《田家》诗:“子孙日以长,世世还复然。”复,再,又。长安,唐朝京城,这里代指宫中。唐玄宗杨贵妃虽已死去多年,但进贡的荔枝每年仍然照旧送到长安宫中。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三四两句委婉地讽谕唐代宗应停止令南方进贡荔枝之事。炎方,指南方炎热之地。李白《古风之三十四》:“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白居易《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诗中指四川。续,继续,延续。朱樱,深红色的樱桃。古代视为珍果。左思《蜀都赋》:“朱樱春熟,素柰夏成。”献,献祭,朱樱献,用樱桃献庙。《礼记·月令》:“孟夏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