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秋兴》札记
易衍澄
近来收到《秋兴》11期,读来颇有兴味,多受教益。这里谈谈几点。
一、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的发现及其意义
《秋兴》11期批露了夔州杜甫研究会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发现了标定赤甲山位置的《大唐田夫人墓记》碑。此碑的发现,雄辩地证明今子阳山即唐时的赤甲山,位于夔州东瀼水西岸,说明《水经注》和《水经注图》关于此点的记叙都无误。杜甫夔州诗有关赤甲山、白盐山的描写及其编年,应以子阳山的山形、山势、山色、土色、气候、物象、环境和人文环境来领会、理解和阐释。“墓记”碑的出土发现,比南宋以来任何名诗人、名作家关于赤甲山白盐山的诗、注解、阐释更加权威,这是迄今1113年的铁证。
此“墓记”碑的出土发现,还可判明2000年10月台湾中山大学简锦松教授《杜甫夔州诗“赤甲白盐”现地研究》所论述的赤甲山、白盐山是正确无误的。同时也表明实证观点的整体研究方法(现地的地理地貌、历史地理文献、杜甫本人作诗运用的情形、古代其他诗人称谓实例等四个角度,并且跨越科技地参考其他学科学者的研究成果)的严整性、科学性。
此外也说明围绕赤甲山、白盐山位移的各种论争,阐述,自南宋以来代不乏人。现今的论述,仅以发现在《秋兴》上的文章,即可见一斑。这些不同观点的文章,大多显示了学者的辩论的风度,各自以自己的认识来论证、阐述,不强加于人,不盛气凌人,不否定一切。由此可见那些散布所谓“自恋”情结论调否定一切的人,恰恰否定了自己。
二、关于“极端落后”的夔州。
奉节县,唐代属山南东道,是夔州治所,曾设都督府。夔州,是长江上游东段东部的一个州,是唐朝的“本部”土地。宋代,奉节属夔州路,夔州,是路,州的治所。夔州,山川雄伟,人杰地灵,不因离京都大邑之远而减色。杜甫是在唐中期的第二阶段:天宝十四年至大历十四年(755---799))经“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755—763)后的三年即大历元年(766)暮春来到夔州的。唐朝中期,藩镇割据,战争连年不断。虽然如此,唐中期(以至后期),经济文化还是在发展。虽然一连串的反叛、讨伐反叛的战争和侵边入寇、反入寇的战争不断,这都是发生在长江流域以外。因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在免于战乱的情况下,一直在上升(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人民出版社)。杜甫流寓的夔州,如同长江流域其他州一样,免于战争,经济文化还是在发展。杜甫描写的夔州是“瀼东瀼西一万家”人烟众多,“闾阎缭绕接山颠”人居极密,“枫林桔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楼阁相连,枫红桔绿,夔州既庶且富。夔州有水次之便,“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仇兆鳌认为夔州是人、物聚集之地,“真西南一大都会也”。夔州的农业,公平桂坝,粮仓之地。杜甫描写草堂地区是“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东屯种稻,溉以流泉,民受其利。此外,夔州的水陆驿运也发达,水驿,备有船只;陆驿,备有马匹。陆路一般三十里设一驿,也有水陆相间之驿,如瞿唐驿。驿有长,管理本驿,接待旅客。对夔州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便利。“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可见夔州水运商业的发展状态。简而言之,唐大历前后的夔州,经济文化都是一个
────────────
作者:易衍澄,重庆市奉节中学高级教师。
呈现发展的“本部”州。宋绍兴、乾道年间,夔州也未受到战争的破坏。夔州是紧接兴元战线的大后方。夔州虽比不上京都大邑,但都是祖国相对安宁的一片大好河山。杜甫流寓夔州,刘禹锡任夔州刺使,王十朋任夔州知州,他们或以诗名垂夔州(不仅名垂夔州)或以政绩造福夔州,或者兼而有之。奉节文化人阐释他们诗作的人文精神,揭示他们宦绩造福夔州,将他们思想的精华艺术的魅力加以宣扬,并由此而探讨诗城精神,这绝非仅仅是奉节文化人的“自恋”情结。
三、关于“花瓶”说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它》一文的作者说,杜甫曾官任左拾遗。这“左拾遗”大约只是点缀“宫廷文化”的“花瓶”而已。那么杜甫何以得授“左拾遗”,“左拾遗”是个什么官,有什么职责,是不是一只“花瓶”仅供摆设呢?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从长安逃出,直奔肃宗所在地的凤翔。五月十六日,肃宗下达诰命,授杜甫左拾遗官职,诰文曰:“襄阳杜甫,尔之才德,朕深知之。今特命为宣议郎,行在左拾遗。授职之后,宜勤是职,毋怠!命中书侍郎张镐赍符告谕。至德二年五月十六日行。”这就是肃宗深知杜甫的的才德,授予杜甫宣议郎左拾遗(从八品上)这个官。“左(右)拾遗”,属下省。其职责: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拾遗”,常在皇帝左右,且直言进谏、上封事,并非备员虚位(并非“花瓶”),品秩虽低,地位却很重要。是不是“花瓶”,还可从杜甫在“左拾遗”官位上干了些什么可以说明。
杜甫上任伊始,便履行左拾遗谏官职责。“至德二年(757)六月一日,宣议郎行在左拾遗臣杜甫状进”抗疏救房王官,触怒了肃宗,诏三司推问,幸得宰相张镐,代表三司推问的官员韦陟、崔光远、颜真卿等人的疏缓,肃宗宽恕了杜甫。这廷前诤风刚平,于六月十日杜甫同左拾遗裴荐、左补阙韦少游、右拾遗魏齐聃、孟昌诰等五人,由杜甫执笔《为补遗荐岑参状》。状进,即以岑参为右补阙。可见左拾遗并非摆设。此后,在乾元元年(759)五月,被肃宗朝免除左拾遗职,贬为华州司功。看来,杜甫也是一名贬官。
四、关于“谪官贬吏”。
刘禹锡与陆游都曾是贬官。问题是他们为何遭贬,何时遭贬,贬后有什么表现,以及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他们的遭贬,对他们的夔州诗词如何看待。
刘禹锡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闰十月升迁监察御史。贞元二十年(804)迁监察御史兼监察史。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卒。顺宗李诵即帝位,刘禹锡为杜佑奏授崇陵使官。四月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十一月被贬,初贬连州监史,赴贬任途中,再贬为郎州司马(州司马一人。刘的司马,系员外置司马,即正员编外的司马,闲职。大概与1976年前我国说的把受处罚的干部养起来相似)且逢恩赦不得量移。刘禹锡由京官贬为郎州司马员外置,为什么被贬呢?原来是因为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去世后,顺宗即位刘积极参加了“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是针对德宗时的弊政进行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为此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一、罢宫市、五访使;二、取消进奉;三、打击贪官;四、打击宦官势力;五、抑制藩镇。此外,还放出宫女、闲杂人员600多人还家。这“永贞革新”既整肃了朝政,整顿了经济,又不扰民,还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损害了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利益。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极力反对“永贞革新”,从拥护和反对之中,我们看到“永贞革新”具有的进步性。他们扶植李纯。在顺宗即位后的四月,册立李纯为皇太子。七月乙未权当军国大事。八月丁酉朔,受内禅。己巳即皇帝位。是为宪宗。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805)。宪宗即位后,随即先后对“永贞革新”集团主要人物或赐死,或贬官,放逐边外。此即史称“二王八司马”。刘禹锡确曾是一员贬官,但“永贞革新”是发生在顺宗朝,并非德宗皇帝利用“永贞革新”运动,也并非为了政治平衡把刘禹锡赶下舞台,赶出京都洛阳,贬谪到夔州做地方官。此前,被贬朗州,闲置十年,元和十年(815),刘禹锡量移为播州刺史,后改授连州剌史,连州刺史任上四年多,这十几年,刘禹锡神情不衰,初心不忘,精神果敢,意志坚强,赋诗近百首,充分地表现了这些思想精神。
穆宗长庆元年(821),刘服阙,授夔州刺史。二年(822)正月二日到任。长庆四年(824)八月离任,调任和州刺史。刘禹锡在夔州刺史任上为文十四篇,赋诗三十题四十三首;还有与宾朋不少的文史谈话(见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畲田行》、《别夔州官吏》就是有名的佳作,刘禹锡认真地向百姓学《竹枝》民歌,白居易说:“梦得能唱《竹枝》。”刘禹锡将夔州《竹枝》民歌的声情融入七言句的《竹枝词》,改作两组十一首《竹枝词》。这《竹枝词》在百花争研的唐代诗坛上,是一枝奇花,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使文人诗词放出异彩。《竹枝词》反映了夔州风土人情,刘禹锡也借《竹枝词》隐曲地抒怀讽喻,或抒坚定不移“初心不改”“心如砥柱”之志,或抒“长恨”小人掀风作浪之心,或抒羁旅思乡之愁。《竹枝词》融合民歌特点。创造了优美的新诗体,影响后世。对《竹枝词》的评价历代颇高,宋苏轼、黄庭坚极为称赞。自唐至清,直至现代,一直都有人模仿创作。如苏轼、黄庭坚、杨廉夫、虞佰生、王渔洋、郑燮、杨慎都有《竹枝词》传世。而今奉节诗人中不乏写《竹枝词》的高手,且有不少佳作。
刘禹锡改作的《竹枝词》,正是他认真向夔州百姓学唱《竹枝》的结果。有人把《竹枝》巴歌民谣与《竹枝词》对立起来,以为总不如夔州土著山歌民谣自然、质朴、即兴与实在。我们以为,第一、山歌民谣虽然如此,但不能代替在此基础上,经过刘禹锡的熔铸和提炼而创作(改作)的新诗《竹枝词》。《竹枝词》是在《竹枝》民歌基础上创作新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渠道。何况夔州《竹枝》民歌的原始形态不见于籍,而我们今天却可以从刘改作的《竹枝词》七言四句中感到《竹枝》民歌的声情。在民歌基础上创作出新诗,代不乏例。今兰何先生把川东民歌《锣儿锣》改编创作出《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在民歌基础上创作成功的一例。今天,《太阳出来喜洋洋》家喻户晓,中外传唱,久唱不衰。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