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从陇右诗看杜甫的和谐社会理想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9:35
载入中…
 
将领戍边,使三军将士不再征战。诗人所表达的仍然是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思想。诚然,杜甫陇右诗中不乏忧乱之作,但不能因此掩盖其主张民族和睦的思想,这是必须指出的。杜甫主张民族和睦的思想,既源于他对不同的文化及思想采取了包容的态度,亦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在唐代,人们的民族偏见比较淡薄,胡汉一家、华夷无隔的思想在史籍、文章中俯拾即是,所谓“夷狄亦人耳”,“爱之如一”,“虽云华夷,欢若亲戚”,“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等等,而这种民族融合的思想,对“读书破万卷”的杜甫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杜甫的和谐社会理想中,除消弭战乱、反对贫富不均和主张民族和睦的内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前者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讲的,后者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讲的。我们读杜甫陇右诗,深为诗人笔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所吸引。那繁茂的草木植被,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洁净纯美的水体,都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亦显示出诗人崇尚自然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知道,道家“天人合一”的理论是东方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其核心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对儒家思想融会贯通的杜甫,在盛唐活跃开放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他对儒学之外的各种思想都很宽容,他对道藏佛经也都相当熟悉,并与道士、僧徒都有交往,从而获得精神境界的开拓,并直接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和美学情趣。杜甫陇右诗中有不少崇尚自然、吟咏人与自然和谐的诗篇,就体现出儒、释、道对杜甫的综合影响。试读《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九: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迭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此诗写诗人游览秦州驿亭的所见所感。前四句写驿亭周围的景物,开篇即说今天使人眼前一亮,是因为看到了一处临池的好驿亭。此驿亭故址在今天水市西面的天水郡,以前这里曾有一湖泊,即诗中所云“临池”的“池”。由于受到湖水的滋润,湖边的丛竹凝着碧色,伸向半空的柳条亦泛着青光。此地有绿竹秀木,植被良好,环境幽美。后四句叙事抒怀,是说这里的众多幽景令人目不暇接,喧哗的人群围观暂住的使臣。最后抒怀,是说老夫我如能有此作为栖身之处,虽说住在城里,也无异于乡间。诗人对林木繁茂、水波荡漾的自然美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再读《雨晴》诗:

     天外秋云薄,从西万里风。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此诗描绘了秦州边塞久雨初晴的美好景象。“塞柳”二句,写塞上的柳树成行,经过雨水的洗刷,柳叶愈加翠绿。成熟的山梨闪着点点微红,点缀其间,红绿交映,煞是好看。诗人亲切传神地表现自然美,自己亦仿佛融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于此可见一斑。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除表现在人对植物的喜爱外,还表现在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方面。杜甫对鸟兽虫鱼,常常具有特殊的热爱与敏感,并将这种热爱与敏感倾注在对动物的描写刻画之中,试读他的秦州诗《山寺》:

     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这首诗是杜甫吟咏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秦州名胜古迹麦积山的诗,也是古代著名诗人描写麦积山最早的一首诗。麦积山在秦州东南约八十余里的山林之中,其山体呈圆锥形,颇像当地农民堆起来的麦垛,诚如诗中所描绘的“山圆”。麦积山上有瑞应寺,即诗题所标的“山寺”。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便开凿在山峰南面的悬崖峭壁之上。远远望去,洞窟层层相叠,栈道条条勾连,颇为壮观。麦积山以其精美的雕塑艺术闻名于中外,有“东方雕塑馆”之称。这里林木茂密,溪水流淌,风景幽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杜甫来到麦积山,看到麝香安然地睡眠在石竹丛里,鹦鹉则落在樱桃树杈上,正悠闲地啄食着金桃。诗人观此,兴从中来,满怀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吟出了“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的美妙诗句。这两句诗十个字,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既有静态,又有动态,形象逼真地刻画出了麝香眠于竹丛的安逸和鹦鹉啄食樱桃的可爱,十分传神。同时,也由此传达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之美。我们读着这两句诗,仿佛看到老杜正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满面笑容地观赏着石竹丛中酣睡的麝香和樱桃树杈上专心啄食金桃的鹦鹉。这分明是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画,既有诗情,更具画意,堪称诗中有画。此外,杜甫在秦州咏物诗《归燕》、《促织》、《病马》等作品中,都吟咏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之美,充分表现出杜甫爱人亦爱物的泛爱精神。在吟咏人与自然和谐美的陇右诗中,诗人对水体美的赞颂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水是生命的源泉,清澈的水体,是自然生态良好的标志之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美的反映。诗人对纯美的泉水格外喜爱,试读《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其十四: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前一首诗是写秦州名胜南郭寺的。南郭寺位于秦州城南面的山头上,寺内有泉水一眼,泉水清澈,四时不竭,此即“北流泉”,其名是因泉水流向北面而得。诗人写寺先写泉,将“北流泉”放在突出的位置,可见对这眼泉水的重视。紧承第二句,以“老树空庭得”宕开一笔之后,马上又将笔锋收回,继续写北流泉的“清渠一邑传”,赞美泉水的旺盛,说它流遍了秦州全城。诗人对泉水的喜爱之情和赞美之意都蕴含在这五个字之中了。后一首是描写仇池山的。仇池山在秦州的西南面,山上多水泉。据《水经注》载:“仇池绝壁,峭峙孤险,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山上丰水泉。”诗的前四句写仇池山的神秘,后四句则写自己的向往之情,突出地表达了对“十九泉”的怀想:“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据古籍记载,仇池山上有良田百顷,泉水九十九眼。诗中写为“十九泉”,是省字之法。杜甫对仇池山上众多的水泉长怀向往之念,正表现出他对泉水的万分喜爱之情。结句“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更把这种向往之意与喜爱之情推到了极致。老杜要在仇池山上、“十九泉”边建座茅屋安度晚年了。尤其是在秦州诗《太平寺泉眼》中,他称颂这眼泉水:“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上句写水量之充足,可供十方僧人饮用;下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赞美其水质纯美,香甜胜过了牛乳。由此可以想见,这里的泉水没有任何污染,香甜可口,妙不可言。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于水质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杜甫笔下的秦州,有良好的草木植被和清澈纯美的水体,而人与动物则和谐相处。这三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秦州的自然生态美。而我们从诗人对此三者的描绘与赞颂中,亦能够感受到杜甫期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而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杜甫在陇右诗中表达了他的和谐社会理想。在诗人的和谐社会理想中,既有人与人的关系层面的和谐,也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的和谐。这两个方面的叠加,共同构成了杜甫的和谐社会理想。而这种和谐社会理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我们所期望的,不正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吗?

 

参考文献:

[1]萧涤非•杜甫研究(修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0•

[2]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4]袁第锐•诗词创作艺术丛谈[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李江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46.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论杜甫陇右诗的抒情特征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