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森林尚未烧光,老虎可以与人争夺生存空间。“虎穴连里闾,提防旧风俗。”(《课伐木》“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客居》)随着森林被烧光、砍光,夔州的老虎也早已绝迹了。
杜甫居夔期间,战乱频仍,杜诗多有反响,战乱也直接影响民风。“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空门未见鸟,落日未逢人。”(《东屯北崦》)“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西阁》)“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偶题》)“荆扬冬春异风土,巫峡日夜多云雨……盗贼纵横甚密迩,形神寂寞甘辛苦。”(《寄柏学士林居》)“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愁》)“子何面黧黑,焉得豁心胸。巴蜀倦剽窃,下愚成土风。”(《赠苏四溪》)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战乱让盗贼横行,十年戎马,是剽窃成土风了,诗圣又“焉得豁心胸”?杜甫最迫切的愿望是“凶兵铸农器,讲殿辟书帷。”(《夔府书怀四十韵》)“销兵铸农器,今古岁方宁。”(《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难道诗圣杜甫对夔州旧俗就这样一概否定,深恶痛绝吗?其实,杜老痛恨的是恶俗。他也深谙“入乡随俗”之理,他也能与乡俗和谐共处。“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冬至》)“春农亲异俗,岁月在衡门。”(《东屯月夜》)“兹辰南国童,旧俗自相欢。”(《十月一日》)“去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小至》)他也能适应乡俗,乐其所哉。“九日明朝是,相要旧俗非。”(《九日诸人集于林》)“殊俗还多事,方冬变所为。破甘霜落爪,尝稻雪翻匙。”(《孟冬》)他也对古朴的民风给予肯定和欣赏。“其俗则淳朴,不知有主客。温温诸侯门,礼亦如古昔。”(《郑典设自施州归》)
作为人民诗人的杜甫,对夔州旧俗批评也罢,欣赏也罢,适应也罢,均是一片赤胆可见天。他与平民百姓的友善相处。对贫苦落后生活的深切同情,对无食无儿妇女的倾心相助,对劳动人民的呵护关切,都有诗为证。他从“形胜有余风土恶”的判词到“俗薄江山好,时危草木苏”的结论,从上所叙,可以看出他融身其间的逐步深入体会,“风土恶”与“俗薄”,自有其程度上感情色彩上的不同。薄,《辞海》释为“不厚道”。《辞源》“薄俗”条释:“轻薄的风俗。《汉书元帝纪▪永光元年诏》:‘重以周秦之弊,民渐薄俗,去礼仪,触刑法,岂不衰哉!’ 《晋书▪虞预传》‘穷奢竭费谓之忠义,省烦从简呼薄俗,转相仿效,流而不返。’”由此可见,俗薄即薄俗,其本义之一是“去礼仪,触刑法”。古人云:衣食足而礼仪兴。以唐代夔州贫穷落后,自然非礼仪之邦,触刑法之事也就在所难免,其本义之二是“省繁从简”。去其繁文缛节应该说是好风气,并不存在贬损之意。
综上所述,杜甫以“俗薄江山好,时危草木苏”来总结居夔之印象,是既确切又深刻。
作者:重庆市奉节释放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上一页 [1] [2] [3]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