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悲壮的长歌——试析杜甫《秋兴八首》的感情基调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9:15
载入中…
 

这首诗里的“悲”不是一般的“悲”,而是“不胜悲”,悲到了极点。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这就是“不胜悲”的原因。

“鱼龙寂寞秋江冷”,一方面国运变化如激流漩涡,惊心动魄,另一方面杜甫却像潜伏在清冷的秋江中的鱼龙一样难耐。自喻“鱼龙”,真切地反映了老杜期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烈情怀。

可以说,此首诗是从忧思国家动乱,难耐寂寞之境方面表现悲壮的情感的。

“故国平居有所思”,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有所思”,身处夔州的被朝廷遗忘的小人物却有包揽天宇的思想,这些壮阔景象将在以下四首诗中一一展示。

 

第五首: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

前六句用充满浪漫和夸饰的语言写宫阙朝仪之盛及自己立朝的往事,显示出一种恢弘的大气派,展示了人生进取的强烈愿望。

“蓬莱”“霄汉”“瑶池”“紫气”仙境般的描写,极度夸饰了长安宫阙的巍峨轩敞,肃穆壮观。这些情景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出现在杜甫当年入朝为官“识圣颜”的时候,也是他一生最荣幸的时候。诗人遥想当年,尝以布衣被召见,献过《三大礼赋》,又曾为天子近侍,亲受浩荡皇恩,当时 “致君尧舜” 的理想最为热切。“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堂”(《壮游》)所以,诗人每提及当时事,如阳光照心,壮怀激烈,自然就出现了浪漫夸饰之词。

杜甫在长安得近皇宫,得觐天子的日子只有两次,对一般的官员来讲也许只是一时高兴罢了,然而杜甫却没齿难忘,成为了他一生的精神支柱,理想所在。两次与一生的对比悬殊简直太大了,皇帝的滴水之恩与杜甫的涌泉相报悬殊也是太大了,这就告诉了读者,杜甫的忠君爱国思想是多么的宏大壮阔,是一般的人不能比拟的。

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这又回到现实,写在夔州的心情。一个“惊”字十分传情,变化出天翻地覆的遭际,“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莫相疑行》)“青琐”借代宫门,“点朝班”借代参与朝廷政事,这都不难理解,可是“几回”二字却有不同认定,存在着是“设问之词”还是“希望之词”的争论。“什么时候能回到朝廷”与“希望早日回到朝廷”除了对“几”字的理解不同外,实质上没有区别:都说明了老杜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对代宗皇帝仍然充满幻想,对入朝参政的理想仍然充满企盼。

 

第六首:瞿塘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此首诗叙写了昔日皇宫花园的华丽,皇帝生活的荒嬉,对比着写出导致的恶果,从而对当朝统治者提出了警示,从而使诗的境界升华到历史的高度。

夔州瞿塘峡与长安御花园中的曲江池本不相干,但一句“ 万里风烟接素秋”就使两地遥遥相接,大有“视通万里”(刘勰语)的神奇力量。老杜笔力的雄浑,意境的壮阔,已是出神入化,七律中无人可比。万里风烟,含有双关,极写秋景万里萧索,也写战乱频仍残酷,具有广阔而深沉的伤时感乱的情绪,并以此笼罩以下的叙写。

颔联“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 花萼楼、夹城、 芙蓉苑都是皇宫花园里的欢乐美景;御气,天子之气,引申为太平时节皇家的祥和之气。然而这些“通御气”的欢乐美景,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欢乐,而是“入边愁”,安禄山叛军从边远一路打来,攻陷了长安,使皇帝狼狈逃窜。这里面的对比正说明了奢靡为祸国之阶,耽乐乃危身之本。

颈联“珠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写法独到,表面上写华丽美景,实际上悲叹曲江宫殿的衰落景象。你看,昔日的珠帘绣柱的楼苑如今成了野黄鹄住所,昔日的锦缆牙樯的曲江如今成了白鸥的栖息之地。写衰飒景象,而用秾丽之语,益见其造句之妙。

尾联“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是点化此诗的主旨。我不同意将“可怜”解释为“可爱”,因为“歌舞地”本身就含有贬意,是可悲的。我赞同刘友竹先生对尾联的分析:“是说回想曲江歌舞之地,竟落得这般衰飒荒寂,实在可怜。言下不胜痛惜。”〔6〕两句诗又是有关联的,一个“歌舞地”,一个“帝王州”,对比巧妙很有意义:秦中之地长安要么是帝王兴盛,建功立业的用武地,要么也是让骄奢淫逸的君主招来杀身之祸的娱乐场。我们不得不佩服老杜思想认识的深刻。然而诗人真正的意图是提醒当朝统治者,长安王气未终,朝廷中兴有望,当今君臣应自警自强,把长安这座古都重建成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州。从这句主旨点化中可见老杜的用心良苦,不但努力自强,还用尽笔力激励君和臣僚,真是壮心不已。

 

第七首: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此诗是回忆昆明池的盛衰变化,而抒发吊古伤今的感慨,是“故国平居有所思”的内容之三。

诗一开首就显得大气恢弘,遥追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练兵习武的功绩。昆明池:在长安西南二十里处,方圆四十里。汉武帝为了征讨西南夷,仿云南滇池开凿而成,故曰汉时功。“武帝旌旗”是象征靠文治武功迎来的国家强盛。杜甫见过昆明池的旌旗,那是唐玄宗也在池中置战船演习水兵以攻打南诏,可是不提唐玄宗而推崇汉武帝,其意既贬也讽,讽唐玄宗讲武弄兵只是过场,终不免使长安陷落。

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的昆明池里寂寞萧瑟的景象:石人织女呆滞不动,让夜间明月虚度,因为它是个冒牌货;玉雕鲸鱼游动起来,那是耐不住寒冷的秋风,也是中看不中用。这一“虚”一“动”的描写,究竟是要影射谁呢?

颈联:用夸张的手法写昆明池中的怪现象:可作粮食的黑菰米长满池中,望去如沉云之黑,杨慎曰:“菰米不收,而听其漂沉,见长安兵火之惨也。”(《钱注杜诗》)〔7〕秋至露冷莲房结实,满池的花瓣坠落,颜廷榘曰:“露冷莲房而坠粉,言无采之者。”(《杜律意笺》)〔8〕这种反常的现象不只是说明昆明池的冷落,它是根据首联、颔联的的意义而引申出的结果。

诗人为什么要选中昆明池?为什么要推崇汉武帝的武功?如果我们通过以上意象仔细联想,诗人的目的是明确的:惜唐明皇不能像汉武帝那样真正崇尚文治武功,本来应该强盛的唐帝国却落入了衰败的境地。所以杜甫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层次揭示了盛衰的原因,只不过用的是形象思维,意象取胜,而不是抽象思维,议论阐述。

理解了上面的意境,尾联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历史上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姜太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君圣主,直到他年老时在江边垂钓巧遇周文王,才终于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以后的柳宗元在失意的时候也自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老杜在诗中自称“渔翁”,即不是像姜太公那样被动等待,也不是柳宗元那种脱身世外,洁身自好,而是积极主动的追求。那么,他有没有姜太公那样幸运呢?结论是否定的,是令人悲痛的!唐玄宗也好,唐代宗也罢,他们都不是周文王,更不是汉武帝,他们也不可能寻求杜甫这样忠君爱国之人。关塞鸟道登天难,阻隔了诗人为朝廷献计献策施展才华的道路;江河湖海无限宽,冷落了老杜欲报国呕心沥血的热肠。这一分悲痛和二分失望中蕴蓄着七分的壮烈。

 

第八首: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这最后一首是“有所思”的第四个内容,不能简单地看做回忆往时个人的游乐之事 ,因为老杜是不会在 “天风海涛,金钟大镛”的景象后面挂上一条细小而软弱的蛇尾的。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首联叠用四个美景地名:昆吾山、御宿川、在长安南,皆在汉武帝所开的上林苑内,乃长安至渼陂必经之地。紫阁峰,终南山之别峰,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渼陂在紫阁峰北阴,因鱼美得名,四周高峰环列,池面碧波荡漾,山光水影,风景十分优美,如泛舟湖上,可穿行于峰巅之间,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情趣,其乐无穷。杜甫年少气盛之时,曾多次游赏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叶嘉莹教授认为:“此联原以为写渼陂附近之香稻、碧梧为主,而鹦鹉之啄余,凤凰之栖老,不过形容稻、梧之美盛耳,并非实有之物也。”〔9〕“我赞同这种看法,此联的确是形容天子上林苑中渼陂一带物产之丰美,林木之茂盛,并极言其珍贵而已。”〔10

首联写了美景,颔联写了美物,颈联自然又写美人。“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春天里,姑娘们一起结伴来此踏青采花,互相馈赠。诗友亲朋如仙侣同舟,移棹夜游,乐而忘返。这是一个多么靓丽美好、自由和谐的景象啊!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太平盛世作保障,这景象能存在吗?这就是杜甫心中的最崇高、最理想的境界。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喜欢子路“好武”的想法,也不肯定冉有的“衣食足”的目标,对公西华“唯礼是从”的方向也表示遗憾,他唯独赞成曾皙关于和谐社会的理想“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这种景象哪有战争,只有和平;哪有贵贱,只有平等;哪有贫穷,只有小康。杜甫的诗作描述的景象比曾皙还美百倍,孔子如果知道儒家的理想在杜甫的诗作里发挥到顶天的高度,一定会高兴得蹦起来,竖起大拇指夸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37.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悲壮的长歌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